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2024-04-29盛宁馨
[摘要]中国的现代化历史实践本身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才能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为全人类谋取进步。因此必须在看到中国特色的同时拓展世界眼光,将现代化发展潮流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作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基本方法。因此,基于对中国特殊国情的具体要求和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反思两个方面的分析,现代即西方的意识形态骗局就被充分地揭露出来,既在理论上使得现代化脱离欧洲中心的视角还原为人类共建共享的文明成果,又实际地提出了现代问题的中国解法,为现代化理论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普遍性;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2.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充分指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的特质。要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开辟出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历史情境的特殊性和世界历史潮流的普遍性,因此,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既沿着现代化一般要求不断前进和发展,又立足本国特殊国情开辟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这一现代化进程就直接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一)普遍性体现:遵循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现代化自有其特殊性,例如在空间向度上,亨廷顿就曾区分过三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在时间向度上,托夫勒区分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未来两次浪潮的现代化历程。虽然各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式不尽相同,但是现代化的一般标准总是被认定为政治、经济、思想、生活、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从封建时代的不发达状态朝着现代的发达状态转变。例如,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工业化与市场化,在政治上表现为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上表现为理性化、多元化,生活上表现为城市化,交往上表现为全球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发展直接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要求。经济层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个工业化建设到如今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将经济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的同时不断扩大市场,推动经济市场化发展。政治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发展的本质要求之一,通过不断健全民主制度、规范民主程序、拓宽民主路径等多种方式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的基本权利。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一直坚持依法治国,推进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致力于培养人民的理性科学思想。在生活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为人民提供了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交往方式层面,伴随着交通与通信设施进步,中国式现代化在交往方式上逐渐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也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经历着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文化理性化多元化、生活城市化以及交往全球化等世界现代化共有的发展历程,遵循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二)特殊性表征:开辟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体现在其具有基于自身国情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主要特征。这五大特征正是基于中国长期历史实践中的独特国情而形成的。
中国是拥有着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正是基于这一国情,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工农业等基础性民生性产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兼顾14亿人口发展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基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中国式现代化逐渐探索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鲜明特征。在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基于对自身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现实考量,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交往中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特殊国情的准确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源于中国在现代化探索实践过程中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准确把握。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共同特征这一普遍性的基础上,中国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本国特殊国情对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了适合自身国情需要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证明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拥有14亿多的庞大人口基数,这意味着中国发展现代化必须首先解决庞大人口所需的生存需求。正是由于这种现代化发展规模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积累经验,开辟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说:“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在中国进行现代化探索过程中,曾尝试仿效多个国家发展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追根究底是由于英美等国的现代化模式无法适应中国当时的国情需求。首先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获得国家与民族的独立,现代化发展无法顺利进行。其次,与英、美等有百年现代化发展史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如果按照欧美现代化模式依次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就只能跟在西方国家的身后亦步亦趋。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通过“并联式”发展实现弯道赶超,才能缩短同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现实差距。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理性反思
当前,在“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这一迷思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选择全盘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但是均产生了水土不服的后果。这种将西方现代化等同于现代化唯一道路的做法既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规律,又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规律,最终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在早期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存在这一误区。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逐渐在实践探索中认识到西方化与中国国情的冲突,最终形成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
(一)“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由于西方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霸权影响,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似乎只有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够通往现代化。虽然布莱克等学者否认了这一观点,但是西方主流学界仍然对其表示赞同。例如美国的福山就曾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历史发展的终点。然而,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将西方现代化等同于现代化唯一模式,其实就是错认了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现代化的普遍性是从世界各国现代化中总结出的共性特征,西方现代化则是诞生自西方独特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化。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将西方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唯一模板的行为既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也不符合矛盾的普遍性要求。
从历史发展视角看当前世界形势,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无疑是多样化的,即便是早期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分化出了多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再次证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绝不可能是单一的、固定的。将西方现代化视为现代化发展的唯一范式显然违背了客观历史事实。
从西方现代化自身存在的固有弊端出发,也不能将其作为现代化模板加以推行。西方现代化奉行的是资本逻辑,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诚然,资本在西方现代化早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在一百年内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尖锐的社会矛盾却并不能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而自我消解。
因此,无论是从客观规律还是从历史现实出发,抑或是从西方现代化自身特征出发,世界上都绝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西方现代化也决不可能成为各国奉为圭臬的唯一道路。
(二)中国的特殊国情要求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
中国有着同西方现代化国家相差迥异的国情,历史实践充分表明,如果忽略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盲目效仿西方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西方现代化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土壤是欧美发达国家。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生活水平、资源水平等方面均弱于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照搬西方现代化只会让中国的发展时刻处于西方的控制下,难以实现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要求中国决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
就现代化动力源而言,西方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大多源于内部的推动力,而中国的现代化则是由于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侵略,在外部刺激下被动形成的。这种发展动因的区别决定了如果中国盲目采用和自身发展动因完全不同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现代化发展就会因动力不足而阻碍重重。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失败经验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三)各国现代化实践证明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
例如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虽然拥有丰富的人口和自然资源,但是其现代化进程却非常缓慢,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不顾本国现实国情选择效仿西方现代化,将自身变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国。依附理论认为不发达国家唯有摆脱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才能取得发展。印度通过依附关系虽然获得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部分支持,但是却丧失了本国发展的自主性,为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剥削与控制的途径。
四、结语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经验不足,没有看到现代化发展与本国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选择了完全复制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本国现代化发展的滞后与问题层出。这些国家用自身发展的沉痛教训再次证明,决不能忽略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盲目照搬西方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大,2022:6-21.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社会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83.
[3]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8-9.
[4]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4-117.
[5]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6]人民日报评论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盛宁馨(1998.11-),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