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那么“准”,你当真了吗?
2024-04-29索方圆
索方圆
你的生活被各种测试包围了吗?相信大家对星座这古老又神秘的“性格测试”并不陌生。近来,MBTI 测试(一种人格心理学测试,通过对个体行为、情感和认知特征的评估,将其归类为16 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成为年轻人的新社交名片,认识新朋友先坦承自己是E 人还是I 人。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类测试挺准,甚至解读到了你的心里?不要觉得它们很神秘,内藏玄机,其实真相并不复杂,不外乎三方面原因。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是一位著名杂技师,他的表演很受欢迎。在评价自己时,他表示,是因为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
后来,“巴纳姆效应”用来形容人们认为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准确地揭示自己的特点。心理学家福勒曾对学生进行过一项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每个同学进行人格描述。最后,他请学生们根据测试结果与自身的契合度进行0-5 分的评分,平均评分高达4.26,大家都觉得测试结果的描述很像自己。
而实际上,福勒给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都是一样的。你是否看到过类似的话“你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而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尚未开发的潜能,你的长处尚未完全发挥。在你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下藏着一颗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这种适用于任何人的语句被称作“巴纳姆语句”。不难发现,其中的描述大多是赞美和鼓励,不足之处会用一些正面词汇委婉替换。比如,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傻瓜”,那么改用“敦厚老实”就会被大多数人接受。
证实偏见。人们普遍愿意相信能验证自己假设的信息,而非那些否定自己假设的信息。或者说,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和解释。比如,你是金牛座,你看了金牛座的运程,提到今天会有好运。如果刚出门就捡到了钱,你就会认为今天运气好。但如果打碎了杯子,为了说服自己这是走好运的标志,你便会解释为“碎碎平安”。
期望效应。有时候,人们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产生“信念转化成现实”的现象。例如,在股票市场中,如果大家都相信一只股票会上涨,就愿意往里投钱,股票自然会上涨,这印证了人们的猜想,会吸引更多人投资。当这种现象出现在教育中,就变成了“罗森塔尔效应”。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做过一个实验,他告诉一名教师:“我通过智商测试在你们班发现了几个天才。”然后,他把名单拿给了教师。教师并不知道这些“天才”是教授随手圈出来的。一年后,教授随机选的“天才”的成绩竟然真的提高了。不难猜到,正是教授给予了教师坚定的信念,让他对这些孩子抱有期望,给予了更多关注,分配了更多教育资源,才使他们取得了成绩。
那么,知道了测试背后的“套路”,测试到底还能不能做呢?答案是肯定的。正规的测试是一种工具,在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应用广泛,不仅能帮助企业选拔人才,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兴趣和性格,辅助我们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制定职业规划。另外,当我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惑时,使用心理测试能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干预方案。在生活中,通过测试我们也能学到一些心理学概念,更了解自己和他人,作为聊天的谈资,也能迅速和他人建立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测试的选用和解释最好由专业人士操作,这样能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当然,无论是正规测试还是娱乐性测试,最忌讳的就是“贴标签”。正规心理测试也会存在信度和效度、适用性及版本更新的问题。有些测试你这次测是一个结果,下次测就是另外的结果,可信程度值得推敲。另外,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文化差异也会带来测试结果的波动,以智力测试为例,闭塞地区的孩子使用手机的经验不多,如果题目中出现了相关问题,他们有可能回答得不好,造成相应题目的分数不高。但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题目设置得不合理,没能很好地反映出该地区孩子的智商。此外,情绪也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由此可见,会被各种因素影响的测试结果不能被死板地看待。
总而言之,各种测试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助力成长,而非个人发展的“枷锁”。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努力学习和工作才是挖掘自身潜力、追求成功和幸福的可靠途径。测试在被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只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要不迷信、不盲从,保持辩证思考的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