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线”例说历史对联在新课程教学中运用
2024-04-29于水生
于水生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在注重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巧用对联,会给教学增添不小的魅力,给学生一份认知中的惊喜。
在引用对联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材必须恰当,紧扣教材,符合教学要求切忌滥用;其次,教师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学史能力;再次,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花时少而收效大。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史对联作为历史和文学的结晶,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就能架起一座宝贵桥梁,让现代社会的学生跨越时空界限,感知逝去的历史活动画面,让心灵完成了一次次与历史的沟通,也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对学生学习好中国近代现代史也大有好处。其作用本人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
对联能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评价。
在讲述近现代史对孙中山的评价时可引用汪尔驹题中山陵一联: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
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此联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概括了孙中山先生晚年的伟大转变和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弥留之际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箴言,鼓舞着人们的革命斗志。
上联简明易懂,概括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而这些恰恰是中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点。引用此联作为一课的小结,使学生领略了孙中山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更加深了对孙中山的敬仰。同时又可借用形象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掌握历史要点,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对联艺术性很高,雄健豪迈,表达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魄和乐观向上的革命志向,读了能催人奋进。在教学中恰当地引用这些对联,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比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方战败,慈禧命李鸿章使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出卖主权,消息传出,全国舆论大哗。为声讨投降派的卖国行径,人们在京城贴出一联,谴责慈禧: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还有另一副对联:
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兆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905年是她七十岁生日。“颐和”指颐和园,“北海”指今北海公园,“古长安”指今西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逃往西安。1885年发生中法之战,清政府承认法国在越南(古称交趾)殖民利益。1894年发生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俄国战败,日本将势力扩张到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中国东北南部。下联把“万寿无疆”的套语颠倒一字,变为“疆无”,讽刺深刻,气势磅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军侵华时,许多仁人志士为民族利益而牺牲。为悼念他们,激励后人,时人有一联。
死
[生
]
这副对联仅两个字,对革命勇士的赞颂之情,对叛徒、汉奸的嘲讽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教育后人:死,要站着死!这样的死比倒着生的人要光彩!
以上个案,仅是一隅。这些对联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还有较高的艺术性。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能够使呆板、乏味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现于眼前,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使历史教学顿生色彩。讽刺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或如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或言简意赅,意在言外;或生动形象,美丑明辨,恰是“方寸楹联,百态人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许多对联作品,不但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人物、事件,而且对仗工整,艺术性很高,瑰丽而富含哲理。
抗战胜利后,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上联由三个国家名组成,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组成,即“中国_________日本; 南京________成都”。
此联巧妙别致,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大地欣喜若狂的气氛。对联补写完整是 “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其中“捷克”在这里是“战胜”的意思,“重庆”是“再一次庆祝”的意思,“成都”是“成为首都”的意思,含义双关。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之一,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由于学生对教育具有能动作用,因此有效的学习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而对联(楹联),虽仅仅两句,但用途很广,可以抒情,又可以述志;寓联于教,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对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作为一堂课的导语,引入入胜;或在授课中穿插,加深学生的印象;或用之作小结,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可以说,对联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当加以发掘利用的历史知识宝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其在朝目标迈进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