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兰溪棹歌,唱出渔者之思
2024-04-29陆泠菡
陆泠菡
在唐朝,科举入仕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而戴叔伦却是个另类。他出生于隐士之家,祖父戴修誉、父親戴昚用终生隐居不仕。戴叔伦经历了长期战乱,在目睹了朝廷内的尔虞我诈之后,晚年还是选择辞官隐修,在他的诗中,往往也能看出他对归隐山林的向往。
建中元年,唐德宗听信宰相杨炎的谗言,将65岁的吏部尚书刘晏秘密杀害,备受刘晏赏识的戴叔伦也受到株连,被降为东阳县令。那时的东阳县附近起事不断,百姓生活艰难,因此也很少有人愿意前往此地。
戴叔伦却不因被贬而忧伤,反而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在东阳上任后,他采取减赋税、抑权豪、通商旅、劝农桑等措施,大力整顿地方事务。渐渐地,出逃的流民开始返乡,周围动荡逐渐平稳,东阳城内的商业也开始活跃,农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三年的休养生息,让东阳成为纳税大县,朝野震动。戴叔伦因此得到了皇室后裔李皋的器重,并被李皋安排到身边做判官。
建中四年,戴叔伦离开东阳前去任职,当时全县百姓纷纷挽留,场面十分感人。但戴叔伦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兰溪江上优美的月色。他明白,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此后的仕途还不知道会面临什么,对着兰溪江的山水,他吟咏出这首《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棹歌是渔民在撑船、划船时唱的渔歌,戴叔伦以棹歌命名,传递出内心的渔者之思。诗歌描写兰溪江如画的夜色,模仿民歌韵脚,笔触清新灵动,细致描绘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展现了淳朴自然的渔家之乐。
诗歌前两句写了兰溪夜景的静态美。“凉月”二字写出月色清凉,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让人想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溪月相映的幽静景象。第二句写溪水中的山色,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用来比喻溪水,暗示月光皎洁,水面平静如同一面镜子,周围的山倒映在水里,水里的山影比真的山还要明秀许多。月光、柳丝、山影、溪镜共同构成了清秀明丽的山水图画,如梦似幻,境界清朗又显得灵动。
诗的后两句写了动态的景色。“桃花雨”点明了时值春季,春水漫溢,溪水冲击石滩发出哗哗水声,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声音,诗人猜想这大概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夜半时分顽皮地跃上溪水,为宁静的夜色增添了动感,使画面充满了生命跃动的气息。
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愉悦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细细品读后,那渔船行于江上,渔歌随江风飘荡的画面又浮现在我们眼前。东阳人民曾在县衙门口立起一块“唐东阳令戴公去思颂”的纪念碑,这是当地人民对戴叔伦的最高评价。他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也曾怀抱理想,但他在担任抚州刺史时又遭他人诽谤,最终在贞元五年辞官归隐。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能看出他在欣赏月色的时候已看淡了官场上的争斗,在他心中,大概做一个在江上棹歌的渔者更为悠闲自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