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2024-04-29曾天雄余文茜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现代文明中华文明

曾天雄 余文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1]“第二个结合”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赓续传承中华文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准确理解中华文明突出创新性的基础上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并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不断推动“第二个结合”走向深入。

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革故鼎新史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锐意进取、创新变革、因时而变的历史。从物质文明来看,大约在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范式,并在之后的发展中高潮迭起,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从精神文明来看,中国古代的精神文明也是在不断创新中形成和发展的,先秦文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在对话与融通中拓展了传承和发展空间,进而实现了中华文脉的绵延不断;从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维度来看,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行政区划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经多次创新和变革,进而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辐射周边国家,引得其纷纷效仿。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华文明鲜明的精神特质,自古以来,这一特质使中华文明能够顺势迁移、应物变化、与时偕行、生生不息,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印记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在历史上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提供了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扎根铸魂

“第二个结合”孕育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了一脉相承之“魂脉”与安身立命之“根脉”的有机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具备了民族特性和中国气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了现代化特点和时代化特征,同时使得经由“结合”而造就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

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智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近代以来,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猛烈冲击下,中华民族在精神上陷入被动,模仿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思想,中华文明的赓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重新激活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中国人重新掌握精神上的主动权,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日之中国,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也是具有五千多年未曾断绝文明史的古老中国的当代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进而产生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第二个结合”就是把具有永恒真理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有独特民族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把历史中国、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贯通起来,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返本开新。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禀赋和文化基因更加深刻多维地融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第二个结合”厚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土壤。从思想意涵来看,中华文明是生长于中华大地这一特定地理空间,由中华民族这一特定历史主体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自身的独特性塑造了中国人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摆在案头的哲学经典,而是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更具解释力、更有说服力、更富推动力。[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具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气韵与古老智慧,又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时代方位的历史主动精神,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是“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通过“第二个结合”,才能同时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推动中华文明完成现代重塑。

在守正创新中推进“第二个结合”走向深入

正是由于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中华文明才能始终生机勃勃、延绵不断。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完成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立足守正,就要做好文明传承。对一个长期延续的文明体而言,文明的发展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跃升,中华文明也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守正创新中构筑新气象、激扬新活力。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守住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就要继承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血脉。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创新,就要不守旧、不复古。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文明创新即是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在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同时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又以新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实践,使古老中华文明实现现代化转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不忘来时之路,方能开辟未来之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气所在,全面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必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才能更深入地推进“两个结合”,更自觉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2]王易:《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意蕴》,《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7期,第55—62页。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苏鸿雁

猜你喜欢

第二个结合现代文明中华文明
“第二个结合”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理论要义与战略功能
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