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城乡融合
2024-04-29黄楚刁
黄楚刁
(1.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2.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还是提升高质量发展均衡性的必要举措,可加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顺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规律,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采取一系列举措支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显示,将通过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健全配套政策体系等方式,深化城乡融合。立足于实际,各地区政府经由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等方面融合,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推进城乡一体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立足于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要素配置改革,逐步形成普惠共享、全面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城乡发展共同体,探索建立城乡融合网络。尤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可带动城乡产业联动、促进商业物流畅通运转、加快经济循环发展,以城市辐射效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强化城乡融合内生动能。
作为建构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关键举措,学术界已就要素配置对城乡融合的多维影响展开广泛讨论。樊梦瑶、张亮(2023)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得出数字经济可驱动城乡协调发展,且资源要素配置在二者关系中起明显中介作用[1]。王琴等(2023)借助2006—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经由多种面板模型讨论得出数字基础设施分布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素配置在二者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2]。黄永春等(2022)通过熵权TOPSIS 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得出劳动、信息、资本与土地等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可优化城乡利益关系,加快城乡融合进程[3]。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学者深入细分要素,探讨其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例如,周佳宁等(2022)结合理论与实证,讨论发展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可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合力作用,实现质量与制度双向变革,为城乡融合提供持续动力[4]。李娜(2023)从要素配置视角切入,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配置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助益城乡融合发展[5]。王硕、孙涛(2023)在测度2003—2020年我国28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出劳动力市场化配置可发挥劳动力与产业耦合优势,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内生动能[6]。
现代化表征理性主义驱动产生的“祛魅”过程,是经济社会发生深层次变革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促使农业经济逐步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经济逐渐向现代经济转型,不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还适应新阶段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历经分离、对立、一体化到融合阶段,渐次朝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体现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过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方式完善城乡产业分工体系、促进普惠化服务共享、强化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逐步形成城乡协同治理体系,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的城乡互惠发展格局。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大多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讨论城乡关系。袁方成、周韦龙(2023)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讨论县域城乡融合理论基础、动力机制与多重逻辑,提出进一步加快县域城乡均衡发展的融合之路[7]。孙方(2023)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探讨得出城乡融合发展仍然存在区位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等多重因素限制,需通过发挥县域载体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推动农民共建共享等方式予以解决[8]。文丰安(2023)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三重逻辑,提出通过顶层设计、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等方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9]。此外,还有学者分别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共同富裕[10]、产业融合[11]、乡村振兴[12]、城乡收入[13]、城乡一体化[14]等议题,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驱动城乡融合提供多维理论参照。
基于现有文献,文章选取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以及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可能存在的创新性贡献为:一是深入人口融合、经济融合、生态融合、空间融合与社会融合,细化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深化二者作用研究;二是基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差异,讨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影响的异质性,弥补现有研究空白;三是深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配置改革的耦合协调机制,为各地区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二、理论假设
1. 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
基于城乡融合基本内涵,从人口、经济、生态、空间与社会五个融合维度入手,讨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的内在机制。就人口融合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高度开拓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为全面强化城乡人口融合规定了实践指引[15]。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强化农业农村改革,盘活农村居民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农工互利互融、互补互促新发展格局。就经济融合而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以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主,加强双向市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劳动力等资源协同发展,为构建经济互融生态奠定基础。就生态融合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支撑,强调尊重、顺从与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崇尚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进城乡加大土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逐步搭建城乡资源共建共享的绿色发展网,促进双边生态融合。就空间融合而言,地理空间融合是城乡融合最明显的标志。当城乡处于分离状态,城市与农村呈现空间隔离现象,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生活条件、社会保障与教育体系条件良好,而农村则与之相反[16]。中国式现代化则以城乡一体化为要求,着力破除城乡间天然壁垒与鸿沟,推动城乡地理空间广度融合、均衡发展。就社会融合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农村这一基本治理单元,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畅通群众权益保障、利益协商以及诉求表达渠道,形成德治、自治与法治互联的城乡治理体系,形塑城乡社会融合新优势[17]。结合上述,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城乡融合
上述理论是在“地理同质性”条件下进行的逻辑分析,但受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与要素配置等现实差异,中国不同地区间城乡融合程度明显不同[18]。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受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干预。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程度较低地区内,囿于城乡间现代金融、科学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程度参差不齐,城乡空间互联互通呈现不同状态,使得双边金融系统布局、产业结构转型与技术创新创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基础上,受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影响,城乡各主体难以借助多元化生产要素强化产业互通、经济互联,更无法将多元创新要素嵌入生产生活实际,加大城乡融合难度。相反,若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程度较高,地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经由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合力推动城乡资本、土地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扩展双边要素领域合作,有效化解城乡二元结构阻滞,推动城乡互联互通。由此可知,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同程度下,其对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程度越高地区内,中国式现代化越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
三、研究设计
1. 模型构建
为实证检验假设H1,构建如下面板计量模型:
其中,i、t 分别表示区域、时间;α 为常数项;conver、csm 分别指代城乡融合与中国式现代化;X、ε 分别表示控制变量、随机误差项。
在上述模型基础上,为验证假设H2,引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设定如下面板门槛计量模型:
其中,fac 指代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δ 代表具体门槛值,I(·)为指示函数;其他变量符号同上。
2. 变量选取
城乡融合(conver)。研究参照晏朝飞(2023)[19]、孙群力等(2021)[20]经验,从人口融合、经济融合、生态融合、空间融合与社会融合五个维度出发,构建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此基础上,借助熵权TOPSIS 法,测度得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表1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csm)。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特质与基本要求,参照发达国家或地区建立现代化指标经验,借鉴相关学者研究[21],从经济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社会文明现代化、生活质量现代化与科技教育现代化五个维度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借助客观赋权法—熵权法测度得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fac)为门槛变量,通过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表示。以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得分与样本地区中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得分的相对差距衡量,具体指标为:
上式中,facit指代t年i 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程度,factorit代表t年i 地区要素市场发育得分,指标来源于中国各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并以平均增长幅度预测至2022年。为便于后续实证分析,将要素市场配置改革设置为正向指标,即对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指标逆向化处理。
为控制其他因素影响,选取如下变量:经济发展水平(eco),以人均实际居民生产总值衡量;对外开放程度(Int),采用地区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反映;基础设施(Inf),通过人均道路面积表示;产业结构(Uis),借助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表示。
3. 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2012—2022年中国30 个省级行政区(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 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以及Wind 数据库与各省份统计年鉴。针对偶有缺失数据,借助均值法与线性插值法补足。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 基准影响结果
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1)展开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可知,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的影响系数为0.1835,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具有积极作用,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可推进城乡融合进程,假设H1 得证。立足于现实发展情况,样本观测时间内各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进程均取得长足进步,且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演进将成为助力城乡融合的主导因素。
表2 基准检验结果
2. 分维度机制检验
为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的内在作用路径,将城乡融合五项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模型(1)展开回归,结果如表3 所示。可知,中国式现代化影响系数均为正,且至少通过5%水平检验,表明其可助力人口融合、经济融合、生态融合、空间融合与社会融合。即深化人口融合、经济融合、生态融合、空间融合与社会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城乡融合的传导机制。比较而言,数字经济对城乡社会融合、空间融合与经济融合的影响作用,明显超过城乡人口融合与生态融合。这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主要通过加快城乡社会、空间与经济融合,助推城乡融合。
表3 分维度机制检验结果
3. 门槛机制检验
借助Bootstrap 检验确定门槛效应是否存在。检验得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通过双重门槛效应检验,说明存在双重门槛作用。然后,借助最小残差平方和测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门槛值。可知,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作为门槛变量,双重门槛估计值分别为6.302、15.815,均具有显著性,说明门槛值与现实数值耦合。进一步借助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回归(见表4),可知当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程度低于第一门槛值(6.302)时,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的影响系数为-0.0598,并未呈现显著性;当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位于第二门槛区间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系数为0.1395,在1%水平上显著;当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超过第二门槛区间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系数提升至0.3104,在1%水平上显著。这证实,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程度越高,城乡各主体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红利,加大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结构改革,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化流动,促使城乡人口融合、经济融合、生态融合、空间融合与社会融合,进而对城乡融合带来增益。
表4 门槛模型参数估计
结合前述门槛参数估计结果可知,中国式现代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城乡融合之间呈现突出非线性门槛关联。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的积极影响受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干预。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程度较高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越能助力城乡融合,由此假设H2 得证。
4. 进一步讨论
构建省级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检验二者耦合关系:
其中,E 代表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间的耦合协调度,处于[0,10]之间。数值越高,说明二者间存在较高耦合协调度。K 代表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间的耦合度,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fac 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csm 为中国式现代化;r 代表调节系数,设定取值为2。
V 代表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综合协调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α、β 分别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权重,此处设定二者同等重要,取值均定为0.5。
经测度,观测期间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趋高。其中,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改革配置的耦合协调度(Z)平均值为0.6022,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耦合协调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高水平耦合协调(0.8 表5 耦合协调度回归结果 文章选取2012—2022年中国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的直接作用,并分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门槛效应。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其二,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个门槛区间内,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程度越高,中国式现代化对城乡融合的助力作用越明显。其三,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耦合协调度提升,城乡融合进程逐步推进。 结合上述研究结论,为加快城乡融合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深化多领域创新改革,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复杂、庞大的理论体系,涵盖经济、社会与文化各领域创新改革。为此,城乡各主体应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深化多领域创新改革,为城乡融合赋能。首先,应推动城乡经济转型与结构优化,加速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形成创新驱动型经济体制。其次,深耕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节约发展,减少区域内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夯实教育体系建设根基。城乡各主体应不断改革教育体系,重视培养人才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教育契合发展实际。综上,深化经济、社会与文化各领域改革创新,动态加快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二,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扩大创新要素流动范围。政府应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挂钩,促使常住人口能够在居住地享受便捷公共服务,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分割。政府与金融机构相互协力,逐步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培育债券市场,促使金融服务有效落地。应清晰界定职务科技成果产权,优化科研成果评价方式,积极发挥科研院所创新积极性,弥合科创短板。城乡各主体应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促使能源要素高效利用与低碳化发展。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强化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双边市场劳动力、资本、能源与技术等要素创新融合,为城乡融合赋能。 第三,构建要素自由流通网络,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城乡各主体立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体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打造形成公开透明市场环境,助力各创新要素在城乡之间精准匹配,发挥中国式现代化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耦合协调优势。同时,应借助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健全体制逐渐引导城市新型要素深入农村,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尤其应加快城市高端人才在农村地区的渗透作用,促使其投入农业生产实践,加速乡村治理数智化。另外,农村行政主体应基于现有基建,大力布局物流配送系统,疏通城乡创新要素流通渠道,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最终助力城乡高质量融合。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