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针法对痰热型失眠合并高血压患者睡眠及血压水平的影响*
2024-04-29李佳田利芳梁燕
李佳,田利芳,梁燕△
1 邢台市第一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0; 2 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失眠是高血压病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1-2]。相关研究表明,失眠合并高血压病的人群比例较普通失眠人群更高[3]。失眠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引发失眠,二者互为因果。失眠不仅会减弱患者的免疫功能、中枢神经活动调节功能,还会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合并高血压多以西药为主,患者需长期服药。中医药治疗失眠合并高血压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在处方遣药时注重个体化治疗和整体调护,着眼于调理机体阴阳的平衡,优势明显。现将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失眠合并高血压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估算公式:n=2,观察组、对照组病例相同,比例为1∶1,检验水平α取0.05(双侧),β取0.1,参照相关文献中的干预结果,依据公式结果得出各组最小样本量为34,因受试验经费、研究时间、人力、物力等因素限制,且预计10%脱失率,实际收集样本量67例。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确诊为失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且符合痰热型的患者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脱落病例2例,对照组34例,脱落病例1例,最终完成临床研究的患者共64例。观察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40±5.22)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53±5.73)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失眠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4](CCMD-3);2)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5]。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6]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关于不寐和眩晕的诊断标准并符合“痰热型”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纳入:1)符合上述诊断及辨证标准者;2)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总分>7分者;3)高血压1级患者;4)年龄在18~75岁之间者;5)自愿接受本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排除:1)药物相关性失眠者;2)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者;3)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急、危重症和分级为中、重度高血压病者;4)晕针及不能耐受针刺者;5)夜间工作者;6)参加影响本研究结果评价的其他临床试验者;7)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商品名:安内真,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88,规格:5 mg/片)口服,每次5 mg,每日1次;艾司唑仑片(昆明振华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53020661,规格:1 mg/片)口服,每晚睡前半小时口服1 mg,每日1次。
1.5.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出上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取穴:神门(双)、神庭、安眠(双)、中脘、下脘、足三里(双)、丰隆(双)、内庭(双)。操作方法:在午时(11∶00~13∶00)对患者进行针刺,根据具体情况选用0.30 mm×25 mm或0.30 mm×40 mm的毫针。针刺顺序为先逆经而刺神门行泻法,再依照顺序针刺其他穴位,每穴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捻转3~5次,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每次留针30 min。两组均治疗6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
1.6 观察指标
1.6.1 睡眠状况 采用PSQI量表积分评价睡眠状况,该量表由7因子组成,每个因子按0~3分等级计分,累积得分为PSQI量表总分,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6.2 24小时动态血压 选用动态血压记录盒收集24 h动态血压数据,每次测定时间为24~25 h,保证80%以上的测量结果为有效数据。采集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 h M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血压变异性[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SD)、24小时平均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SD)、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SD)、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SD)、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SD)、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SD)]、平滑指数[(24小时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24 h SBP-SI)、24小时平均舒张压平滑指数(24 h DBP-SI)、白天收缩压平滑指数(dSBP-SI)、白天舒张压平滑指数(dDBP-SI)、夜间收缩压平滑指数(nSBP-SI)、夜间舒张压平滑指数(nDBP-SI)]。
1.6.3 症状积分 按照文献[7]制定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评分表。观察指标分为主症与次症,按轻重程度分4级。心烦、不寐、眩晕、痰多为主症,-、+、++、+++分别计0、2、4、6分;口苦、头重、呕恶、胸闷为次症,-、+、++、+++分别计0、1、2、3分。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若两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t检验;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SQl评分 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SQl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SQl评分比较()分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总分例数时间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日间功能观察组对照组16.7±2.2 6.8±2.7△▲16.3±2.1 11.1±2.7△31 33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3±0.5 0.8±0.5△▲2.3±0.5 1.6±0.6△2.5±0.5 1.4±0.6△▲2.7±0.5 2.1±0.5△2.6±0.5 0.7±0.7△▲2.4±0.5 1.5±0.8△2.4±0.6 0.8±0.7△▲2.2±0.7 1.1±0.7△2.0±0.4 1.4±0.5△▲1.7±0.5 1.1±0.3△2.3±0.6 1.1±0.5△▲2.1±0.6 1.3±0.7△2.7±0.5 1.4±0.6△▲2.8±0.4 2.2±0.6△
2.2 症状积分 治疗后两组所有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除头重、胸闷外余各项症状评分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胸闷0.77±0.50 0.63±0.56△1.10±0.48 0.47±0.51△例数31 3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心烦3.20±1.13 2.20±0.96△▲3.60±1.33 1.47±1.17△不寐4.07±1.11 2.60±0.93△▲4.07±0.98 1.73±1.02△眩晕2.40±0.81 1.87±0.90△▲3.00±1.15 1.13±1.01△痰多4.53±0.90 2.60±1.40△▲4.33±1.06 1.67±0.92△口苦2.10±0.76 1.27±0.45△▲2.20±0.76 0.93±0.25△头重1.73±0.52 1.03±0.67△1.67±0.48 1.13±0.51△呕恶1.07±0.52 0.80±0.48△▲1.20±0.61 0.27±0.45△
2.3 血压水平 治疗后两组平均血压降低(P<0.05),且观察组nMSBP、dMSBP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mm Hg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mm Hg
注:1mm Hg≈0.133kPa;△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24 h MDBP 82.6±8.87 74.56±9.17△81.5±9.00 75.66±8.80△例数31 3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dMSBP 145.26±8.38 120.16±10.50△▲144.63±7.91 126.86±14.43△dMDBP 83.86±7.32 79.00±6.25△84.66±9.18 80.40±8.40△nMSBP 130.60±14.20 121.10±12.37△▲132.76±13.44 127.00±9.78△nMDBP 79.50±11.35 67.4±11.42△80.33±12.18 72.60±8.50△24 h MSBP 137.17±16.49 121.10±7.68△139.83±10.43 126.26±12.15△
2.4 血压变异性 两组治疗后血压变异性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dSBP-SD、nSBP-SD较对照组降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24 h DBP-SD 12.11±2.50 9.34±1.76△12.39±3.38 9.28±1.98△例数31 3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dSBP-SD 14.21±3.11 8.77±1.50△▲13.19±3.43 9.99±2.79△dDBP-SD 10.07±2.97 8.65±1.76△10.57±3.45 9.15±1.26△nSBP-SD 11.99±3.62 8.98±2.37△▲11.65±3.66 10.12±1.75△nDBP-SD 11.25±3.04 8.76±1.33△12.59±3.11 9.25±1.32△24 h SBP-SD 13.58±4.06 9.51±3.10△12.96±4.60 8.91±2.49△
2.5 平滑指数 两组治疗后的平滑指数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dSBP-SI、nSBP-SI较对照组升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平滑指数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平滑指数比较()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24 h DBP-SI 0.94±0.19 1.23±0.27△0.96±0.14 1.23±0.25△例数31 3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dSBP-SI 1.05±0.22 1.50±0.15△▲1.00±0.23 1.32±0.18△dDBP-SI 1.00±0.14 1.25±0.19△1.01±0.13 1.15±0.25△nSBP-SI 1.02±0.15 1.61±0.17△▲1.04±0.20 1.30±0.17△nDBP-SI 1.03±0.25 1.40±0.22△1.05±0.19 1.37±0.16△24 h SBP-SI 0.98±0.21 1.31±0.23△1.03±0.18 1.30±0.31△
3 讨论
研究表明,失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可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和阴阳两虚等证型,其中痰热内扰型患者较为常见[9-10],这可能与现代人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易聚湿生痰,痰湿壅滞,郁而化热,上扰清明有关。另外,痰浊壅遏中焦,积而生热,致痰热扰心也可发为不眠。二者有着相似的病因病机,故可以用异病同治的思维来辨证论治。研究表明,在同等因素下,失眠是造成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11]。24 h动态血压可以实时监测血压变化情况,而血压变异性和平滑指数是反映降压效果平稳性的重要指标,血压越平稳,对靶器官产生的损害越少[12]。
历代医家认为,阴阳节律改变可导致失眠[10],而当人体阴阳失衡时,则会引起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子午流注理论遵照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依据机体气血盛衰周期性,取穴位气血旺盛运行之时刺之以达通畅气血、调和阴阳之效。
本研究继承了高玉瑃和刘真两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在临床治疗内伤疾病时,以脾胃为中心,以“健脾治神”为治疗思路,核心是“健脾化痰止眩”,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健运脾胃,调整中焦,可使湿无所聚,痰无所生,气血调和;另一核心是“清热化痰安神”,通过清痰邪久郁之热,调节气机升降。本研究选取神庭、安眠、中脘、下脘、神门、足三里、丰隆、内庭穴位进行针刺。选穴组方切中病机,首刺神门为心经的原穴、腧穴,五行属土。心属火,子穴为属土的神门,依据纳子法中子母配穴法“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因痰浊日久,郁热于心经,故选心气方盛的午时,取神门穴行泻法。另外中脘为胃经的募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合募相配”是经典的调和脾胃的特色。下脘为脾经交会穴,丰隆为胃经络穴,此四穴共同起到健脾化痰止眩的作用。选用胃经荥穴内庭,起到协同泄热的作用。神庭为督脉经穴,有调理督脉、镇静安神功效。安眠为经外奇穴,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此四穴共奏清热安神之效。诸穴合用,起到健脾化痰,清热安神的功效。针刺时间选取手少阳心经当令的午时针刺,一方面此时阳气最盛,午时一阴生,由此向阴转化,因势利导,引阳入阴,阳入于阴谓之寐;另一方面,午时是心经气血旺盛之时,手少阳心经起于心中,连于目系而入脑,脑为神明之府,心为神明之主,故选取午时针刺体现“治神”中心思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MSBP、dMS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平滑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MSBP、dMS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治疗后观察组不寐、眩晕、心烦、多痰、口苦、呕恶等症状的改善明显。
综上所述,对于失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失眠症状,加强降压作用,同时可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白天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减少血压波动,从而延缓病情的进展,防止靶器官损害,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