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重大主题直播报道创新研究
2024-04-29王震
王 震
(安阳市融媒体中心 河南 455000)
媒体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下应当加强对重点题材新闻关注力度,并根据新闻报道工作目标和宣传战线调整主题报道形式与内涵,优化其宣传形式和表达方法、沟通与互动的渠道。厘清新时期新传媒工作队伍的培养方法,可以推进大型报道的创新步伐,优化大型报道效果,给公众推送更多有价值的报道信息。
一、利用新媒体,拓展主旋律的报道阵地
以“两会”为例,“两会”是各地区群众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宣传报道是呈现大会盛况、反映民意的重要方式。“两会”作为训练新闻记者向主持人挑战的“考场”,已经变成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主播的必修课。近年来,一些媒体平台在“两会”的会场之外开辟了透明的“两会现场融媒体直播间”,利用全媒介资源优势,把民众所关注的社会议题在第一时间加以宣传普及。部分广播电台创新了播出方式,通过线上线下,联合网络媒体的方式,以开放、随时互动的现场直播方式给观众带来“零时差”的报道和沸腾的热点新闻,这种直播报道方式实现了零的突破与创新,更实现了新闻行动的高规格。
新媒体直播间多年来一直是两会的一大景观。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在新型融合方式的带动下,烹制出了许多形式的新媒体大餐。《代表委员话人民》栏目通过“请走进来”形式,邀请代表委员、民情监察员和网友代表走进新媒体直播间,围绕一些话题踊跃发言,畅谈民生。新设计的《绿色发展》栏目,添加了小学生歌唱祖国的诗歌朗诵、环保袋的派送等,让栏目形式显得更为简单、温馨、抓人。
“两会”报告形式的改变为主持人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在“两会”现场,新闻主播所承担的职能已经不是简单地写稿发稿那么简单,而是承载着一线记者、采访主持人、摄影小咖、微信推送等多种角色,接受着各方面的磨炼。新闻主播每周都会出版两大专栏和两个现场直播:全国人大代表和委员们欢聚一堂,交流经验,交流体会。直播间非常热闹,直播时客户端小编紧张地进行录制。直播时间刚过,也差不多就在同时,由微信推送的消息便已完成了。速度出现在“两会”上,并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提高了栏目的品质、效果及关注度。从微信每日阅读量能看出观众对“两会直播间”的关注。更有嘉宾参与了采访之后表示这种直播非常有新意,观众的认可,使广播人感到自豪与欣喜。主播战斗力通过对全媒介整合的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在“两会”这一关键舆论场合中发出好声音、讲出好故事的力量工具[1]。
二、拓展多元化平台,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
以2019 年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型主题报道为例,央视与地方电视台均针对这一题材展开多样化宣传报道,通过各个角度的表达方式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辉煌成就以多样化形式呈现,所选择的新闻报道形式,和以往比较发生了明显变化,对观众的吸引力也明显提升。央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实况转播节目,对现场评论和后期媒体交流平台的观察,可以分析观众对此次实况转播节目的播出感受、播出形式等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同时根据民众反映,群众对直播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会议现场、游行等活动都感到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在采访中摄影环节和整个宏观场景中间的灵动转换,也让民众可以从多种视角体验到了祖国强盛,为国家的发展感到骄傲。以另一个角度来看,报道所采用的手法是较为全面的。除了最简单基本的轨道相机、索道镜头等以外,还有很多如VR 全景视频直播、微型相机、航拍陀螺仪等丰富多样的视频拍摄技术方式,而摄影师在开展视频直播工作中所广泛采用到的51 环绕立体声、4K 以及超清分辨率的高清视频方式,可以帮助大家更多方位地进行直播,从而了解到直播领域的具体进展状况,同时现场的直播方式也比以往的直播更加多样。大众还可通过屏幕观看国庆盛典,观察、放大细节,大众总体接受程度更佳。而这次直播也无疑为主流媒体平台提供了一个新的话题报道机会,和一种新闻的传播方式,给其商业化带来了一个可行性的方法。除使用一些基本的民间传统摄影特技方法与一些棚内的摄影技术以外,新的摄影方法和新闻报道方式也应用于其中,让新闻报道呈现更加丰富的画面效果。通过对不同媒介的融合方式与宣传途径的研究,调查表明,除通过PC 终端和手持移动终端实现内容传播以外,还可以充分调动全领域公众媒体资源并通过移动广播、汽车和小区Led 显示屏等公共交通媒介发布各类专题新闻。形成重大题材研究的浓郁气氛,群体认同感显著提高,看重大主题报道时,群众还能有更多的感悟[2]。
三、迎合大众需要,创新传播形式
在PC 端与手机移动终端这样一个逐渐增多的融合大环境中,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网络信息。尤其是在跨入2021年后,5G技术逐渐得到了传播与普及,利用5G 技术以及其他通讯技术手段,适当调整传播形态以及资讯提供方法等,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资讯及传播的效果,新闻报道产生出来的正面影响力也相比以往得到更大幅的增强。
(一)注重移动化传播
目前群众生活节奏比较快,很难预留出充足的时间对重大主题报道进行全面地收看和对其中有关新闻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所以,媒体除了应维护自身所推送重点主题报道的完整性之外,还应结合重点主题的具体构成进行合理地分解,用言简意赅的形式表达出自身每一个小节中的关键内容,并辅以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相关信息,让大众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了解这些资讯信息。与此同时,媒介在适应移动化传播方式时,也要重视消费者时间的变化,即通过对各个时间内消费者媒体工具的应用情况以及空闲时段的研究,及时发布符合消费者时间的信息,以此实现最佳移动化传播。比如,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作息时间存在一定的出入,年轻人大多晚睡,甚至在凌晨加班工作。而老年民众一般都会在晚饭或者是早晨进行户外健身,这时就要采取移动化传播的方式,在手机终端上发布主要的新闻内容,让年轻的社会群众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更多的新闻资讯,让老年人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手机终端和纸媒的终端配套应用,根据自己需求前往PC端、纸媒端观看更多综合资讯。
(二)可视化图像的应用
对于新闻编辑发布的重要专题报道资料,受大众工作性质和眼界的影响较大,大众对于资料中包含的价值不一定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这时就要求媒体的编辑要结合大众常用的观看方法和了解形式等等来整理和编辑对应的资料,尽量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表达各种资料,借助思维导图这种工具来为大众诠释有关政策理论中的特定含义。播报大事件时可采用小事件映衬,对大、小事件构成组合,使主题内容更加深入,引导公众对与之有关的新闻信息深层次内涵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解。比如在舟山新闻报道期间,采访报道者通过和有关部门合作呈现舟山群岛改革之路,用《舟山群岛最多跑一次的四个之最》为题材进行报道呈现,借助小人物生活的改变展现政策起到的良性引导作用,能够拉近和观众的关系,真正做到“大众喜欢听、喜欢看”[3]。
(三)注重个性化表达
主流媒体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应提高对个性化的关注。受不同区域发展特色和大众表达形式的影响,大众对于主流媒体的报道接受情况会有所不同,要求对应媒体增强对于其表达方式的关注。尤其在区域主流媒体建设进程中,要强化重大主题报道和群众生活、生产的衔接,以更契合群众收看口味的方式,呈现主题报道。帮助公众理解主题报道中包含的知识及有关政策,理清它们与其发展的关系,正确地引导社会公众科学对待主题报道,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播出效果。与此同时,主流媒体记者还应逐步强化文字对重大政治题材事件报道分析过程中特有的表述方式。在注重利用好长效的专题报道的同时,还要学会在多元融合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多种有效传播信息平台和社会公共舆论的传播渠道,使一些重大民生题材的报道内容更加浓缩,贴近当地群众生活。结合当下大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对电视节目完美质量的追求,将这些相应报道的焦点事件内容以合适的方式充分表达出来。以中国梦的建设报道为例,在这样的系列专题报道过程中,中国梦就可以迅速与人们的真实生活紧紧联系结合起来。比如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国梦365 个故事》当中,就特地选择了一些不同行业当中的小人物,整合了360 条新闻线索,一年365 天,打造迷你纪录片,拉近了媒体与社会公众间的距离。其他一些媒体平台也一样可以通过学习类似纪录片的语言表达等方式,每天都推送出一个小故事,以文字、视频、H5 或其他方式呈现给大众,真实呈现他们周围的改变,提升大众参与感,大众更能了解他们的生活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寻常百姓成长经历,能收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人的改变、感受到中国人成长的力量,对于优秀文化输出有一定的意义。
(四)加强互动交流
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大众和媒体交流的手段也在不断增加,已经实现由传统纸质信件交互向短信交互转变,并发展至今的网络终端互动之飞跃。主流媒体与公众的多元互动,可以了解公众对重大主题报道的认知,了解公众在观看报道时关注的问题,及时回答用户收看时提出的问题,能够帮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重大主题报道中所包含的政策理念和相关含义,新闻传播方式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多元化。比如,第27 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话题奖”获奖文章标题为《你好,马克思》。新时代的年轻人对马克思不是很熟悉,他们在九年义务教育和以后的教育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内涵。《你好,马克思》一书中对马克思的描述,既是专家学者的严格解读,探究马克思的理论哲学以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以更简洁的形式帮助公众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含义。它以多元化的方式讲述大众熟悉而不了解的话题,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大众参与的积极性[4]。
四、坚持政治方向和清晰发展定位
新闻媒体在开展新闻报道中,要运用多样化新闻手段,拓宽新闻报道范围,对重点新闻报道的有关信息实现多方位传播。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也要提高其表达方式的深层次价值,明确其宣传报道对党和政府理念传播和公众了解国家立场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新闻报道,坚守自己的使命担当,从而向公众推送更加优质的主题报道。
(一)确定自己的政治使命
新媒体的传播功能表现在媒体传播活动形式多样化和沟通渠道方法的灵活多样化。主流媒体记者在组织进行各类重大政治主题报道时,必须永远牢记政治底线意识和政治使命。通过应用多种互联网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传播贯彻国家的方针和政策方向以及国内外重大政治新闻事件时,充分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新媒体正能量信息传播的主体责任,准确把握好传播思想底线,从而向公众传播正能量内容并有助于公众理解真实可信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式来保证新闻的整体公信力,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新闻权威问题。主流媒体要牢牢把握自身思想发展的定位,科学引导舆论,避免出现错误观念加剧给公众带来恶劣影响。
(二)遵循传播规律
主流媒体平台对重大时政主题报道信息的正面宣传要考虑注重新闻内容传播规律、剖析时政新闻信息传播关注重点、融合多背景新闻的传播渠道。以移动应用优先策略为技术基础,结合现有的移动智能终端和传播渠道,整合各种媒体优势,明确新型的、先进的互动报道技术工具,建构一种更完整立体、更灵活多元的互动新闻的传播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还对相应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明确传播重点,明确具体的宣传内容,构建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主阵地,实现传播工具的创新和升级。
(三)着力建设新媒体队伍
在推动主流媒体转型发展创新进程的实践中,应切实正确认识新媒体创新条件下的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并积极融合各个新媒体创新传播平台,建立一个更具战略针对性的现代媒体领军队伍。在着重培养青年媒体工作者综合编辑策划能力、新闻洞察力的同时,指导新媒体工作者全面认识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特征、传播模式特点规律等,以此为基础摘编主题报道,再编辑主题报道,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充分激发社会群众的阅读兴趣。大众对于重大主题中涉及到的新闻内涵、政治理论等等,也都会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解。而主流媒体则要强化主阵地建设,坚决坚守自己发展的主阵地,培养大批思想过硬、能力过硬、业务精湛的新闻媒体工作团队。并且落实国家对媒体新闻传播的要求,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创新报道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向大众推送更多种类的新闻[5]。
结语
媒体要严格遵守宣传工作的要求,遵循自身的发展轨迹。以厘清新时代群众思想特点为前提,以重大主题报道为特色。本文全面剖析了重大主题报道形式、范围和可用融媒体平台,针对其各类型平台特点调整主题报道具体传播方式,推送更多契合平台特点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各个直播报道平台应该培养出专业素质优秀的融媒体工作团队,向公众推送更加优质的主题报道,助力公众了解国家发展,良好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功能,提升自身舆情把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