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的永恒
2024-04-29成沛霖
成沛霖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诚挚的文字,将他的经历与心绪娓娓道来。地坛里的一草一木总是能让他泛起内心的涟漪,让他深深体会到此处的情感与意蕴,转而思考生命的意义。
人生在世,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独坐于地坛中,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发挥想象,“设计”了自己的来世,转而又理性地思考这个“理想化”的人生——因为无论怎么推想来世的好运,生命的意义在毫无曲折的理想人生中都会逐渐淡化,因此,他更需要一个有缺陷的人生,而此生的残疾,正是上帝所赋予他的人生的巧妙设计。
史铁生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去思索生命的意义。正是这份感性,使他重新拾起对生命的热爱;也正是这份理性,使他得以拥抱苦难,坐在无人声嘈杂之处,理一理纷乱的思绪,窥探自己的心魂,彻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正因为有了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所以他并没有将自身的苦难归因于上苍的不公,而是提笔写下: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多么富有哲理的比喻。史铁生并不认为他的处境与常人不同有什么不好,相反,他认为正是这份差异性,带来了社会、世界的变化与多元,因此给予了人实现其生命价值的通道。与遭受的苦难相比,他更看重自己生命中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功成名就,不是追名逐利,而是从苦涩的厄运中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享受生命每分每秒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便在于它的过程。
那么,生命的结果呢?
在垂垂暮老之時,意识乘风西去,身躯长存泥中,而灵魂犹存世间,与天地之气相连相应。既然肉体的归宿早已既定,那么“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不应常常向着死亡这个阴暗面抱怨生的艰辛,而应实现生命的价值以奔赴这个象征尽头的“节日”,充实灵魂,以过程升华结果,便是生的意义,便在生死之间铸就永恒。
史铁生领悟到生死之道后,面对地坛,发出一声隽永的叹息: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史铁生离开了地坛,但地坛仍存在,地坛内的野草荒藤、蝉虫低鸣也将永恒存在。在精神层面,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生死之间永恒的精神归宿。史铁生在地坛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升华,实现了灵魂的洗涤,实现了对生命意义的顿悟。
史铁生扶轮问路,让我们懂得了应爱自己的命运,要实现生命的价值。
【江苏前黄高级中学高一(1)班】
◆点评
对同学们而言,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难立处不在语言的障碍,不在理论的艰深,而在于缺少一份生命的经历,缺少一份感同身受。作者能试图去理解、去表达他所能读到的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已实属难得。
(指导老师:蔡丹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