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自主能力探索

2024-04-29卢庆锋

学苑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双减环节学科

卢庆锋

(福建霞浦县滨海学校,福建 霞浦 355100)

“双减”政策推行后,教师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归纳出“让重心回归学校课堂”和“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这两条指导信息。随后,教师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现状,发现“教师”以及“学生”这两个主体仍有许多行为影响了能力培养效果。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助力学生长期发展。对此,教师从“课前预习、课下拓展、合作学习、自我了解、设计提问、调整作业、反馈成果”这七个角度切入,设计与运用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以同步落实“双减”政策和自主能力培养要求。

一、“双减”政策中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指导信息解读

(一)让重心回归学校课堂

“双减”政策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二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强化“课堂”学习主阵地作用。基于此,教师提炼出“学校”及“课堂”两个关键词,总结出“让重心回归学校课堂”这一指导信息,随后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自主性,促使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吸收与内化知识,同时指导小学生在校内自发自主完成书面作业,并在认真批改后,运用校内时间做好面批讲解和答疑辅导,以此保证“双减”政策落于实处。

(二)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最为主要的一个目标和任务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要求学校坚持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同时还推动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以及优化作业设计。就此,教师对政策内涵进行总结,明晰了国家对于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和成长进程的重视和关注,所以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以“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原则,首先要优化多个教学环节以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其次要科学设计作业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最后要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其提高学习质量。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自主能力培养现状

(一)教学方式阻碍自主发展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开始着手压减作业量与作业时间,但是没有从更多环节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所以学生仍旧没有较多发挥“自主性”的机会,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缺乏土壤。除此以外,还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仅仅对学生的课后练习作业进行优化,忽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激发其学习兴趣,是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因素之一。“双减”政策推行后,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一刀切”减少作业量,没有切实“优化”和“创新”作业设计这一环节,这就导致学生在之前产生的枯燥感和乏味感无法被消减,从而导致学生还是无法感知到学习数学学科的乐趣,缺乏自主学习的动机。

(三)对自主学习管理不科学

因为小学生处在学习自控力和自律性较差的阶段,所以教师虽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不能对其学习过程完全撒手不管。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把创新的重点放在作业这一维度,没有认识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政策落实的重要性,此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教师也无法有效管理这一过程,更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从而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发展。

三、在小学高学段数学课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小学高学段,数学学科知识的难度逐渐提升,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此时教师加快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知识,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会使得学生在充足的自主学习实践中,掌握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

(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维度。因此,教师着手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可以推动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其作用机制是:学生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会在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参与教学活动中更加主动,从而不仅教学得以顺利推进,而且教师也不用再耗费较多精力督促学生学习,可以更加专注于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助力学生长期发展

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其当下的学习效能,还可以为其后续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推动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其学习的自控力和自律性,同时还引导其掌握对新知识进行自主理解与探索的方法,从而学生会在之后按照正确的思路、运用有效的方法学习知识,使其长期发展得到保障。

四、“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自主能力策略

(一)课前自主预习,主动探索新知

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理解、自主探索的重要过程,其不仅可以为学生高效投入课堂做好准备,还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与习惯的培养。但是,预习是教师无法有效管理的一个环节,若学生消极敷衍对待作业,便会让预习环节的价值流失。对此,教师要科学设计预习环节,既要尽量减少纸质性作业以减轻学生负担,又要设置适当的监督或检查环节以避免学生不认真预习。以“升和毫升”这一课为例,首先,教师结合本课重点知识设计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容量的概念及单位、升和毫升分别的表示符号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点明课程主题,并且促使学生在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索新知识;其次,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的特点,设计实践操作式的预习作业,要求其用视频记录下自己运用家中的冷水壶、空的饮料瓶等标有容量刻度的容器,自主验证升与毫升之间数量关系的过程,以此既通过新颖的预习作业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又依托视频记录的形式对学生预习过程进行隐性监督,促使学生在预习环节自发自主进行探究。

(二)课下积极拓展,拓宽学科视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便是学会并运用课内的理论知识,这一观念虽然显现出了对知识教学的重视,但是把学科局限在课本中,容易禁锢学生的学习视野。与此同时,让学生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对学科进行发现和探索,可以使其更好地体会学科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有助于其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就此,教师在课余时间着手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与学科相关的课外资源,从而有效开阔其视野。例如,教师选择在每周三举办“数学家的故事”这一活动,要求学生运用一周的时间通过在互联网中搜索、阅读书籍等途径,选择一位数学家作为探索对象并了解其生平、数学成就、精神品质等,以此促使其在向外拓展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数学文化知识,不断拓宽眼界。除此以外,教师还可设计更多以“数学”为核心的活动主题,如“身边的数学”“数学的发展”等,促使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接触新知识、新资讯,逐步产生深入数学学科探索的热情。

(三)鼓励合作学习,组织自主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让学生独自完成全部学习任务,而是要重视其自主学习意识、思维及能力的形成,以期让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已学知识、身边资源等,作为主体思考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彰显学生主体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把自主探究的权利交到每一个合作团体以及每一名学生手上,为其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就此,教师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与自主组织活动。第一步,教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促使其切实感受到合作学习的趣味和价值。以“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为例,在学生学习完本课知识后,要求学生3~4 人一个小组并合作计算出校内绿地的面积,随后学生会先自由结成小组,在组内通过讨论确定计算面积的步骤和方法,然后完成边长的测量、记录以及复核等实践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进行计算,以此学生会在教师引导下树立合作学习意识。第二步,教师要让学生的“合作行为”转变为“合作习惯”,如在讲解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作设计出一个图形或物品,随后已经体会到合作重要性的学生便会尝试自主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四)强调自我了解,掌握学习技巧

学生因为个体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不同,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也会显现出较大差异。若学生能够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模式,便能够将其转化为自己高效学习知识的技巧。基于此,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价值,以期引导学生在实践与总结中更加了解自我,并且掌握更适合自身的学习技巧。首先,教师选用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回顾中,总结出自己更喜欢或更切合自己认知规律的学习路径。例如,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练习题时,尝试运用两种方式:第一,每讲解一点新知识,便设置对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第二,讲解完所有新知识后,统一设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其次,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其更偏向或者习惯于即学即练的模式还是集中练习的模式,同时把观察和评估出的不同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告知学生,以此增强学生对自我的了解。最后,在学生有了更为清晰的自我认知后,在每次设置自主学习任务时,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若其习惯即学即练,则在预习或复习时,每掌握一个新知识后便去做对应的练习题;若其习惯集中练习,则在预习或复习完所有理论知识后,统一完成所有练习。

(五)设计提问环节,要求独立思考

提问与回答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改变其被动听讲的惯性思维,促使其主动且独立思考问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自主能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这一环节,让思考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比如,教师在讲解“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首先,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随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问题,以此教师转变直接输出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其次,在带领学生学习完基础理论与运算知识后,教师以“小数加减法中有哪些易错点?”这一问题,推动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思考;最后,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小数加减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由此教师依托多个提问环节,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机会。

(六)调整作业设计,课下自主学习

对作业设计这一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完成作业是学生自主回顾与复习、迁移与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若能够设计出“少而精”的作业,那么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还可以助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就此,教师应多角度调整作业设计,为学生在课下有序自主学习助力。第一步,教师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布置弹性化、个性化作业。比如,教师在讲解完“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课后,设计两种作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第一,直接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第二,自己出一套包含3 道选择题、3 道填空题、3 道判断题、2 道计算题与1 道应用题的练习卷,并且附上答案和解析。此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习惯等自主决定作业形式;其次,锻炼选择第二项作业的学生对本课知识重要性的感知力,并且还给予其自主确定出题内容的权利,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提升。第二步,教师设计更多形式新颖的作业,如探究型作业、实践式作业、项目式作业等,减少纸面性作业,把重心由“学习知识”转向“促进能力发展”。

(七)积极反馈成果,有效指导建议

着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意味着对其学习过程放任不管,相反,这一目标达成更需要教师适时干预和引导,才可避免学生发展方向偏移。基于此,教师要将学生自主能力发展成果积极反馈给学生本人,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建议,让其循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第一步,教师要科学评估学生自主能力发展情况,设置课前预习态度与效率、学科视野拓展效果、课中思考主动性与创新性、课后作业完成积极性与效率等多个评价标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效果及能力进行全面评估。第二步,教师建立学生档案,把每节课堂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分析结果记录在册,设定评价与反馈周期为一个月,在每月末与学生面谈,把其本月的自主能力发展成果进行反馈,帮助其树立信心,随后告知其不足之处,点明其需要调整的部分。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客观表现及其在交流中呈现的主观想法,提出更加切合其特点和需求的学习建议,与其共同探讨改进和转变的路径,既反映其自主意愿,又益于开发其自主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推行,不仅为优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还为教师指明了教学发展的方向,所以教师深入研读并全面把握政策内涵及要求,着手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学科自主能力不仅对学生本人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为此,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立足“双减”政策,加快学生自主能力提升,能让学科教学以及学生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双减环节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