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企业预防金融风险的策略探讨
2024-04-29王朴曹萌
王 朴 曹 萌
(1.新华社,北京 100803;2.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1)
一、金融风险概述
金融风险作为风险的范畴之一,指经济主体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遭受的损失性风险,即任何有可能导致经济主体损失的风险[1]。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强调,“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近年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暴露出一些薄弱风险点,面临着严峻的金融风险防控压力。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货币化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也容易引发一定的金融风险,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各类活动中,包括日常经营和投融资活动。这些风险隐患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更关系企业的稳健经营,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织密织牢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二、企业金融风险要点分析
(一)日常经营中的金融风险
日常经营中的资金流动具有对手方多元、资金和业务紧密相关的特点。主要须防范违约风险和操作风险。
首先,违约风险和合同价款的管理有关。在合同价款支付中,付款方可能出于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出现延期支付、拒不支付等支付违约。近年来,“黑天鹅”事件加重了这一违约情况。除此之外,企业还有可能基于应收账款进行供应链金融、保理等金融业务,由此带来了更复杂的金融风险。
其次,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针对操作风险,比较常用的是《巴塞尔协议》中的定义,即“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在金融行业比较常见,例如老牌英国银行巴林银行,就因一分行期货部总经理通过“错误账号”造假账,最终破产倒闭。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财务决策、计划、控制、审计等各环节同样存在操作风险点,如预算透支、资金挪用、系统故障、税务造假等。
(二)投资中的金融风险
出于资产增值、业绩增长、业务多元化等考虑,企业会开展投资活动,也会带来相应的金融风险。
投资中的金融风险体现在回报的不确定性。2023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974.9点,较2022年末下跌114.3点,跌幅为3.7%;深证成指收于9524.7点,较2022年末下跌1491.3点,跌幅为13.5%。两市场全年成交额212.2万亿元,同比减少5.5%。债券市场中,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2]。在金融市场承压的环境下,部分非金融企业因欠缺系统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存在投资回报风险。
投资中的金融风险还可能意味着多元化策略的失效。除了资产增值的考虑外,企业可能会开展上下游的合作、合资、收购等活动以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风险:第一,投资标的的交易价格和实际价值可能存在偏离,而交易价格高估会在交割之后引发一系列资产损失风险。第二,在基于投资标的开展新业务时,新业务发展可能不如预期,投资效益不佳。第三,投资失误还可能拖累企业经营带来战略性风险。多元化经营一定程度意味着资源的分散。新业务发展不及预期不仅会造成财务上的损失,还会影响主营业务。
(三)融资中的金融风险
企业经营需要融资,企业举债经营,如果经营状况良好,经营的资本报酬率高于借贷利率,企业经营是正向的;如果效益不佳甚至出现亏损,企业还须付出融资成本,会加重企业效益下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则对运营潜在风险更大。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对单一资金来源的依赖,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企业可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规避财务风险。对于涉外企业而言,融资还涉及汇率风险。
同时,经济转型的新形势要求企业转变融资思路;新《公司法》的出台更加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在此背景下,融资中的金融风险应当得到企业更多的关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随着债务周期下半场、金融去杠杆、结构性紧信用等因素叠加,部分企业出现流动性紧张,个别企业甚者出现暴雷、破产等情况,给市场增加了不确定性。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盲目加杠杆会使企业面临的债务风险加剧。
从法律角度看,随着新《公司法》的出台,债务人面临更严格的法律规定。首先,新《公司法》引入了股东出资期限加速到期制度[3],同时收紧了出资期限。公司的到期债务存在触发出资加速到期的风险。其次,新《公司法》对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更严格,首次将“股东利用关联公司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所有关联企业都应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3]写入法律,企业融资活动中的债务风险产生更强的传导效应。
三、企业预防金融风险的策略
(一)强化内控和合规管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应注意完善内部风控及合规管理体系,从战略、制度、人才等多方面做好整体筹划。
在战略层面,企业结合自身整体经营状况,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体系。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业务侧重点,泛泛的风控及合规管理体系落地效果不佳,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应先做好适合自身的金融风险评估,并建立针对性的风控及合规方案,确定工作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在制度层面,企业结合内外部约束,建立自身的风险防控制度。法律法规和监管指导是比较明确的外部规定,经营中的操作规范是企业的内部考量。金融风险防控要兼顾二者,并有机地融入经营、财务等各项业务流程。
在人才方面,企业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加强风险防控人力资源建设。首先,企业可以考虑设立首席合规官、风险官等专职,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其次,企业可以考虑在考核中加入风险防控评价指标,通过考核“指挥棒”引导增加防范动力。再次,可以加强对“关键少数”和员工的培训,使之更好地掌握风险识别和应对技能。
(二)完善投资全流程管理
在开展投资过程中,企业不能“一投了之”,而应做好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管理。在投前,充分做好战略研判,合理规划业务协同和交易架构。在交易前期,开展财务、法律、业务、行业监管政策等全面的尽调,准确评估投资标的价值。在交易架构设计上,积极和交易对方展开谈判,确定投资标的估值,合理设计交割期限、交割条件、违约责任等条款。
在投中和投后阶段,企业应及时跟踪标的情况,区分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不同情况,做好退出安排。企业根据投资比例参与管理,促进投资标的增长和发展。为了降低风险影响程度,企业可以设置预警线、止损线等。在取得预期投资收益后,适时退出,兑现投资收益,确保资金回笼安全。
(三)合理安排融资计划
为应对当前形势下的债务风险,企业应加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评估偿债能力,合理安排融资计划。融资计划须基于财务水平的准确评估,摸清自身财务状况,重点关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指标项。在此基础上,设立预警线,有效管理负债风险。
企业安排融资计划还应结合经营战略的科学谋划,不能盲目加杠杆,而要加到能发挥杠杆效应的点位、方向。此外,企业在确定融资总体规模之后,识别真正有潜力实现高增长且风险可控的业务,向其分配更多的融资空间。
(四)加强和优化金融机构合作与外部支持
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合作对防控金融风险来说不可或缺。金融机构具有专业性高、系统性强、融资工具丰富等特点,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风险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遴选资质和融资条件都比较合适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与匹配的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沟通协作,可以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更有效地应对风险。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需要建立稳定、高效的外部第三方智力支持机制。企业日常在金融风险方面的外部支持需求具有频率高、难度低的特点。因此,应与外部第三方团队建立稳定高效的链接关系,降低沟通、融合成本,提高响应效率。与此同时,必须注意符合审计机构强制轮换等相关规定。在重要的投融资活动中,建立协调一致的外部服务团队。重要的投融资活动涉及券商、律所等诸多中介机构,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外部团队的协调管理,做好流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出现真空地带。
(五)提升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
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许多高效的管理工具。提高风险信息化管控水平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的挑战。信息化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准确识别风险的发生,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涉及的信息门类多、数据体量大。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引入相关的管理系统,覆盖关键流程和环节的全部信息。
信息化管理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主动预测或存风险。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企业可以利用相关技术,企业可以实现对风险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主动进行金融风险的事前预测,做好风险演练和预警预案。
四、结语
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都可能遭受不同类型金融风险的冲击。因此,企业应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借助稳定、高效的“外脑”支持机制,使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工具,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织密织牢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保障资金的安全性,提高经营的稳健性,使金融真正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