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病毒性腹泻及其防治对策
2024-04-28王源元
王源元
(大连市普兰店区农业农村局,辽宁 大连 116200)
1 病原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单股RNA病毒,与羊边界病毒以及猪瘟病毒的关系非常密切。该病毒粒子呈圆形,可在牛的鼻甲骨等细胞中生长和繁殖。按照临床表现将其划分为2 种生物型,即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如果由于单链按照基因型可划分基因玉型和基因域型,而且每种基因型所有的突变率很高,每种基因型都有多种不同的毒株,并且不同毒株间表现出的致病性也具有明显差异。实验室中将其置于电镜之下能观察到圆形的病毒粒子。该病毒对胰酶、氯仿以及乙醚的敏感性极强,对低温环境具有相应的抵抗力,如果将其置于超过56 ℃的环境中则会在短时间内被灭活。
2 流行特点
该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牛、羊、猪、鹿等动物都易感,其中以牛的易感性最高。犊牛和老龄牛患病率较高。该病毒存在于病牛的多种体液中,可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一旦健康牛群接触到已经被污染的生产环境,病毒通常会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入侵。此外,该病毒也能经过胎盘垂直传播。
在饲养生产中,如果日常给肉牛供应的饲料中营养配比失衡、牛群饲养密度过大、或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恶劣等,都会导致牛群感染病毒性腹泻。临床以4~24 月龄为发病的集中阶段,但以6~8 月龄的牛群是患病较为严重的群体,但此年龄段的牛群感染后死亡率不高,其中隐性感染的病例占比大于50%。
对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肉牛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并加强对养殖场的卫生监管。同时,要加强病毒监测与防控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疫情,以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 (1)成年牛感染后多以急性发病为主,牛群多突然发病,病牛体温超过40 ℃。患牛食欲降低甚至废绝,精神状态极差,伴随有干咳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而且严重。病牛感染后2~7 d 内,可见有腹泻症状,其排泄物大多为水样并在其中混杂一些黏液和血液,有恶臭气味。此外,病牛口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糜烂与坏死变化,患牛有流涎的症状。妊娠母牛感染后,会增加其流产风险,或会在母牛妊娠中期生产出脑部发育不全的犊牛。母牛感染后泌乳量会严重降低。除此之外,病牛发生急性感染时,其体内的白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直接损害机体的淋巴组织,同时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也会降低,临床可见流鼻血。其排泄物中夹杂有血液,严重感染的病牛在注射后或被蚊虫叮咬后都有出血症状。该病毒感染后在病牛的鼻窦、口腔、肠黏膜等部位大量繁殖,极易造成病毒血症。通常病牛在出现感染的15~30 d 内就会死亡。但是也有一些病牛可在较短时间内康复,而且黏膜损伤也会在10~14 d内愈合。因此,对该病应采取严格的监控和治疗措施,以降低疫情的扩散风险,提高治愈率。
3.2 慢性型 该型病牛主要的症状是间歇性的腹泻、食欲明显降低,其眼角流泪,口腔黏膜有溃疡并伴有糜烂等变化,病牛的粪便中有血液和黏液混杂。其体重会持续下降,如果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病牛一般会在几周或几个月后死亡。临床中这类病例数量不多,但病死率却高达90%,会给养殖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妊娠母牛,尤其是妊娠40~125 d 的母牛感染,会严重危害未出生的胎牛,导致死胎或流产发生。由于是隐性感染,很难被及时发现,进一步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对牛群的日常观察和检疫工作,及早发现疫情并采取果断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和危害加重。同时,要积极推进养殖业的科学管理和技术升级,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防治能力,从源头上减少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3.3 剖检变化 (1)病牛的外观症状:明显营养不良,关节普遍肿胀,眼结膜呈黄色,在其舌下有溃疡状的斑点。(2)剖检变化:剖检病死牛可见其皮下脂肪苍白;胃大网膜有枝状充血变化;肾脏肿大并呈红褐色,其包膜比较容易剥离且质脆,同时可见到灰白色的坏死病灶;其肝脏肿胀,其边缘为钝圆形,切面外翻;其胆囊可见有出血斑点,胆汁呈油状;肺脏充血和淤血,并伴有坏死性结节;心脏肿大,心包中的液体主要为淡黄色,发现其冠状沟水肿且为胶冻样;小肠内容物为灰色,并散发出恶臭气味。这些症状和病变可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4 诊断方法
4.1 病毒分离鉴定 无菌采集病牛的血液样本,经过反复冻融和抗生素添加,等处理后接种于牛肾系带细胞或犊牛的睾丸细胞中。经过多代的盲传培养,发现细胞会有些病变特征。将病变细胞与标准毒株产生的细胞病变比对。呈现完全一致性,则可判定为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病例。此外,病毒分离鉴定的最低检测数量需达到10 个/mL,这种方法耗时且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不适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4.2 琼脂扩散试验 采集病牛糜烂以及溃疡部位周围的黏膜样本,直接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阳性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就能够准确判定待检牛的感染情况。但需注意,琼脂扩散试验虽然操作便捷、成本低廉,但比血清中和试验的敏感度低,仅能粗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可用于疾病的初筛,确诊还需需结合其他检测方法以提高准确性。
4.3 血清中和试验 在无菌条件下将病毒接种至牛睾丸细胞或犊牛肾细胞中培养。随后观察发现此病毒与待检血清出现反应。再次将其接种至相应的细胞,仔细观察细胞的病变。间隔4 周对待检血清进行2 倍的稀释处理,若滴度明显升高4 倍或以上,即可判定为阳性。血清中和试验能够给实验室的定性分析提供确切依据,同时也能实现精确的定量分析。该法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良好的重复性,是目前实验室检测牛病毒性腹泻比较常用的方法。由于一部分病牛为隐性感染,会产生免疫耐受,其体内可能不产生抗体。因此,单纯的血液抗体检测并不能全面反映感染的真实状况。
4.4 免疫荧光技术 该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合显微镜观察进行相应检测,可以直接检测病料的细胞培养物或病变组织冰冻切片内的病毒粒子。如果细胞感染病毒,则其胞浆中会有荧光颗粒。该法的检出率超过98%,对非致细胞病变毒株的检测比较有效。
4.5 RT-PCR 法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通过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能够精准检测待检器官、组织、血液和排泄物中所存在的病毒,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的毒株。即使病毒被灭活,该技术依然能确保对病毒检测的准确性。该法检测速度快,特异性强,成本低。但检测所需的试验仪器和试剂较昂贵,合成引物的难度也较大,不是临床应用的首选。
4.6 核酸杂交技术 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单链核酸退火后可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该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用于直接检测目标器官、组织、细胞而且是无创的,对病毒还可进行精确的分型。核酸杂交技术不仅安全可靠,操作简便,而且检测速度快,可在技术成熟后作为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推广应用。通过该技术,可在同一张检测膜上一次性完成多个样品的检测分析,为实现高通量检测提供有力支持。
5 防治方法
5.1 治 疗 目前,该病呈现大范围流行态势,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多采用几对症治疗。(1)病牛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及时进行输血救治。(2)出现发热以及腹泻的患牛,要尽量避免其受到应激刺激,改善饲养生产环境。配合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性的感染,但皮质类和固醇类的药物尽量不用,否则会有加重消化系统溃疡和糜烂症状。用40 g磺胺脒与30 g 次碳酸铋,2 次/d,首次用药量加倍。与此同时,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3 L 与300 万U 的丁胺卡那霉素混合,静脉注射。感染严重的病牛可肌肉注射维生素C 和安钠咖注射液,或将其与复方磺胺甲唑粉、恩诺沙星联配合使用,可肌肉或静脉注射。
5.2 预 防 疫苗免疫是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首选方式,接种牛病毒性腹泻弱毒疫苗或猪瘟弱毒疫苗。为有效控制该病,需要逐步对牛群净化。要定期的监测牛群的血清抗体水平,对阳性反应牛立即进行淘汰或扑杀后采取无害化处理。对病牛接触过的环境以及生产设备都要进行严格消毒。饲养场应该始终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必须引种时应对引进的肉牛采取隔离检疫措施,结果为阴性且健康状况良好的可混群饲养。为避免细菌和病毒产生耐药性,饲养场在消毒时建议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药物进行轮替。
6 结语
牛病毒性腹泻病作为一种具有高传染性和传播途径复杂多样的动物疫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该病的预防工作,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降低其发生的风险,从而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