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的公赏
——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与管理特征研究(1978-2022)
2024-04-28李淼薛翔
李 淼 薛 翔
现阶段,秉持唯物主义大历史观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等,已被视为中国媒体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产品类型。几十年来,这类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公赏,记录着中国人过去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集体记忆,彰显着自身的“起源”“中心”“在场性”。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传播历程,也承载着国家文化在生产传播中与不同主体的互动及关系重塑,映照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等方面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78 年至2022 年,旨在梳理与探究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在这几十年内的创作与管理特征,进一步呈现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背后相关的社会脉动与文化肌理。
一、从“主旋律”电视剧到“重大主题电视剧”的概念变迁
受好莱坞经验的启发,多位影评人在1987 年2月提出了发展“主旋律”战略,即通过音乐术语“主旋律”来描述一种柔和的宣传。最初对于主旋律电视剧的界定范围主要聚焦于党史、革命史方面。直到九十年代“主旋律”一词仍是对前述部分电视剧主题的笼统概括。1994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对“弘扬主旋律”做出进一步界定[1],同时,早期对于重大题材电视剧的表述也逐渐出现,但其定义还比较单一,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等电视剧看作向世界宣传中国、展现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精神重要窗口。21 世纪以来,“主旋律”的用法渐少,转而以更为细分的题材来命名,如重大现实题材、重大革命题材、重大历史题材等,“重大主题创作”的命名已被普遍接受。从“主旋律”到“重大主题创作”,足可以看出中国电视剧创作观念的更迭变化。[2]
总体而言,从“主旋律”电视剧到“重大主题电视剧”的概念变迁过程,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学理性概念,而始终是一种动态的、开放性的媒介/ 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期。[3]由于主旋律电视剧与重大主题电视剧概念有诸多重合与关联,为避免概念的混用,研究中的“重大主题电视”范畴中包含“主旋律电视剧”,并重点聚焦秉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
二、重大主题电视剧的整体恢复与全面调整期(1978-1992)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本研究将其作为这阶段历史分期的起点。国家在恢复发展、解放思想的同时,大规模翻译浪潮将国外思想带进中国,引进剧也开始在中国热播;1982 年成立的广播电视部,更是开启了电视事业管理的新阶段。至此,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进入了整体恢复与全面调整期。这时期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与管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多样化服务正面宣传与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发展方面。
(一)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紧密贴合国家主要任务
这时期的广播、电视被看作是最现代化的宣传工具,是宣传、教育、满足人民精神食粮的工具。[4]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重大主题电视剧宣传紧密配合国家主要任务,涉及市场改革的电视剧相继推出,如《乔厂长上任记》《女记者的画外音》等,在获得官方奖项与群众口碑的同时,也为国家改革进一步深入,如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释放了信号、增强了信心。
1981 年1 月29 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对电视宣传作出了进一步明确要求,对电视剧的要求主要落脚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尤其强调爱国意识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5]这阶段,上海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你是共产党员吗》、河南电视台制作的单本剧《周总理的一天》等,正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力作。
(二)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开始生动多样
不容回避的是,这时期也有“部分趣味不高,甚至内容不健康、艺术上也属粗俗的国外电视剧、香港电视剧、冲击了我们的电视屏幕”[6]。也正因此,伴随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对西方思想观念的接触,电视剧编创工作被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地、生动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工作。如长期在外交战线从事宣传、统一战线的廖承志同志在庆祝中国对外广播创办三十五周年的贺词中就写道:广播电视事业“要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不要死板板的,电视剧变成说教的翻版”[7]。
行业也的确在这阶段通过广泛的题材创作方式,生动贴合了现实生活,其目的就在于“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塑造新人,鼓舞大家同心同德搞四化”[8]。如反映大刀阔斧改革的《乔厂长上任》、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何日彩云归》、反对贪图享受的《家风》、凸显青年人精神风貌的《有一个青年》等重大主题电视剧,都通过立足现实生活进行了多样化的艺术探索。
(三)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自己走路”
1978 年后,中国大陆电视台所播放的影视内容主要来源于电影局这一供片渠道。随着电视机的指数增长和电视节目的普及,对电影的放映造成了极大威胁。[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电影局出于电影票房等因素的考虑,中断了向电视台供片的渠道。随着电视台播放内容的“断粮”,到海外购买影片、联系驻华使馆提供影片以及同外国电视机构交换影片,成为行业初期缓解自办节目压力的应急举措。
事实上,早期重大主题电视剧相较电影“多快好省”的优点已经被看好[10],上述情况进一步使当时的管理层对大力发展电视剧下定了决心,计划助推国产电视剧“自己走路”。截至1982 年底,全国各大电视台已相继成立了电视剧制作中心,基本克服了由电影播出受到一定限制而出现的节目不足的困难[11]。早期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内容生产能力,由此获得了整体提升。
三、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加速发展与转型升级期(1992-2012)
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为继续深入发展市场经济释放了信号,本研究将其作为这阶段历史分期的起点。正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演进,电信技术发展迅猛,城乡人口流动增强,电视剧的观众数量及其收视需求受到了重视。这时期,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与管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全方位的市场培育与管理细化方面。
(一)加强对重大主题电视剧市场的规划与培育
随着影视市场的蓬勃兴起,“以文补文,多业助文”“以文促商”“以文促贸”“多业助贸”等方式,使电视剧的文化市场日益活跃起来。1994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管理的通知》下发,将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提升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层面。落实到这时期的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工作中,主要体现在题材规划与市场培育两方面。
一方面,宏观规划上对电视剧的行业发展提出了“提质增效”的要求。这阶段的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早期电视剧的稀缺刺激了后期的盲目生产,到了九十年代,电视剧“积压在库”问题严重,仅1997 年的生产耗资就将近30 亿元。[12]因多数电视剧无法播出,导致诸多生产单位亏损。具体而言,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电视剧题材规划方面。有学者就认为1994 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使“‘精品意识’在中国电视领域深入人心”[13]。但在这阶段,行业中的“红色经典”改编剧与古装剧占领了播出市场,且这两类电视剧的生产、播出也引发了“误读原著、误会群众、误解市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1994 年《加强电视剧题材规划管理的暂行办法》下发,开始聚焦电视剧题材规划的审批程序、时间和重点剧目推荐问题。提高电视剧质量,打造精品力作,逐渐成了主题电视剧行业从业者的追求。
另一方面,在市场培育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管理的通知》要求善于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转换经营机制开拓国际市场。在政策指导下,电视剧交易市场逐渐形成,如1994 年浙江省首届影视剧本交易、合作洽谈会上,剧本成交额高达48.9 万元;1996 年的全国国产电视节目展示交易会吸引了9528 部电视剧参与展示交易[14];2002 年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交易中心的成立,更被视为中国电视交易走向正规化。由此,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市场化交易逐渐规模化,例如重大主题电视剧《故事2000》,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献礼片之一,在当年就赢得了来自全国35家电视台的联手热买和播映。[15]
(二)重大主题电视剧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
这阶段主题电视剧内容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特殊题材的剧本创作、立项和完片审查等方面。有研究认为“红色经典”一词直到2001 年夏天才流行起来,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电视连续剧是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16]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导演张纪中曾指出中国的制片人倾向于跳上成功形式的潮流,导致部分中国电视剧在已经过度饱和的市场上继续进行过度生产。如2005 年海润影视的电视剧《亮剑》通过商业技巧重新界定了人性化英雄人物形象后,这一模式的成功随即引起了许多私营制作公司对拍摄“红色经典”电视剧的兴趣。也正因此,“手撕鬼子”等抗日神剧在之后的几年中接连投放市场。基于上述问题,2003 年《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管理的通知》下发,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下设电视剧组,实现了对这类题材的专业性管理。
另外是电视剧审查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从200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审查工作的通知》中可以发现,多部电视剧经省级审查机构初审后,上报总局审查时仍存在不当情况。行业管理中就对此类因审查工作落实不到位引起的问题做出了着重规定,从审查人员职称、人数、规避亲属等几方面入手,力求实现审查的规范化与专业化。2011 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建立省级电视剧审查管理工作季报制度”,在保障电视剧审查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国家广电总局的部分工作压力与工作量。上述举措都从播出端口层面,保障了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内容质量及后续播出秩序等关键工作的稳步推进。
四、重大主题电视剧的稳健融合发展期(2012-2022)
2012 年以来,我国电视剧产量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基于此,本研究将其作为这一阶段历史分期的起点。受疫情暴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电视剧产量总体下降。但2021 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施成为了重大主题电视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在中国特色和世界比较中,这时期电视剧的行业发展被进一步纳入国家文化事业的整体建设之中。
(一)降低民营影视资本进入重大主题电视剧的行业门槛
1992 年后,部分民营影视企业开始进入重大主题电视剧市场,伴随着电视剧行业市场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的进入门槛也在逐步降低。国家广电总局于2012 年下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2013 年又进一步明确了“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至此,这阶段政府对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经营的政策网络基本展开。这不仅表明国内重大主题电视剧交易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也为民营电视剧企业的发展释放了更多政策活力。例如国家广电总局就通过委托民营影视企业进行剧目创作的灵活形式,向市场推出了《山海情》《功勋》等一批高质量的重大主题电视剧。[17]
现阶段,民营影视公司已然扛起了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大旗。华策影视、柠萌影业等民营影视企业,就凭借诸多优质影视作品在行业中屡获佳绩。例如第32 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所评选的16 部获奖电视剧中,民营影视企业的作品占比过半。这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重大主题电视剧,通过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等方式,愈发成为一种“艺术公赏”。
(二)加强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对外文化贸易布局与合作
主题电视剧的对外文化贸易方面,2014 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提及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对外文化的贸易占比仍不乐观。基于此类问题,国家先后确定了文化出口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电视剧行业中的众多企业位列其中,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作为外向型文化企业,被鼓励“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文化领域投资合作”。事实上,这一举措效果显著,例如脱贫攻坚电视剧《山海情》在YouTube 上线两周后总播放时长超过250 万小时;抗疫题材电视剧《在一起》则荣获亚广联电视剧类大奖,YouTube 的累计观看人次超过800 万。
在主题电视剧的对外文化合作方面,2012 年下半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启动了“中非影视产品合作”项目。同时,“电视中国剧场”项目也于2014年10 月启动,推广至老挝、阿联酋等10 多个国家。2015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又联合下发了海上丝绸之路行动愿景,通过高层的引领推动,签署与落实合作框架,将主题电视剧的对外文化贸易推到一个全新高度。在政策支持下,制作精良的国产电视剧也日益受到海外专业人士的认同并在国际电视节中屡获奖项。在2017 年,国家对影视综合传播能力的建设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首次提出了打造“电视中国剧场”品牌的主张,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也第一次亮出了品牌化招牌。
(三)打造重大主题电视剧传播矩阵
这阶段的国家和社会面临多个重要事件节点,如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等。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在这时期也已进入决胜关键期。基于此,2019 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下发,明确要求拓展广播电视媒体“头条工程”,用电视剧立体化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事实上,这时期脱贫攻坚类电视剧,其规模与特色已较为明显。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力求剧集质量与生产成本管控的双赢,内容创作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原则,重大主题电视剧逐渐与扶贫、扶志工作相结合。
2020 年作为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年,总局下发了《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做出了“迅速启动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播出,发挥合力形成声势”的要求,并确定了22 部重点剧目。随后,《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剧相继上映。这类电视剧多依据真实扶贫故事改编,在深度刻画乡村新风貌的同时,通过多元视角展现了新时代下的新农村,并凭借现实主义题材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跨年龄段观众的口碑。
五、结语
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与管理历程,总体上是遵循了“试验→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广”的路径,基于渐进性方法、根据经验性实验和过去的累积经验逐步调整[18]。从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与管理历程来看,其静态只是相对而言,其动态变迁才是贯穿始终的。但现有研究多局限于重结果而轻过程的静态研究视角,这也是本论文力图通过历史梳理予以回应的问题。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历程中既有回顾的一面也有前瞻的一面。在中国特色与世界比较中,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被解释、完善的重大主题电视剧,其创作与管理也愈发关系到国家改革进程、文化安全、民族团结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主性等重要议题。所以,让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的影视剧好故事为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增添活力,是有其必要性的。也正因此,对其创作与管理历程的探究,有利于提升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国际竞争力,也为更好实现电视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