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研究
2024-04-27王晓济南市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71100
文/王晓 济南市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71100
刘海燕 济南市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71100
引言:
在新时代下,人们对建筑功能、建筑耗能及建设环保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以往所使用的建筑施工措施也就难以充分满足各项新标准。在此情况下,装配式建筑施工措施取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该施工模式的运用对于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施工企业在开展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作业时,相关部门需要从操作流程、整体设计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以此充分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为建筑后期投入使用提供安全保障[1]。若施工企业在开展此项施工作业时难以充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那么各项施工作业的开展就会极易引发事故,从而对工程建设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此项施工作业时,相关管理人员应当从多个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并充分应用各种先进施工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1.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特点及优势
1.1 优势
(1)应用装配式施工技术,施工企业能够将装修、设计等多项施工作业实现同步开展,各种构件可以工厂化定制生产,相较于以往所使用的现场施工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施工企业有效规避资源浪费现象,统筹施工进度,使得各种施工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2]。
(2)在开展装配式建筑施工作业时,施工人员通常会运用大量机械化施工设备完成施工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其他施工作业的工作量,比如抹灰、混凝土处理等,以此有效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实现对工程建设进度的有效管控,并且在机械化设备的操作下,各项施工作业的开展都拥有较高的科学性,使得施工作业能够成体系化地落实。
(3)在应用此项施工技术时,不仅能够尽最大限度减少现场垃圾量,还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减少工地粉尘及噪音污染。同时,此项施工作业的开展在建筑多个功能模块都具有较强的密封性,对噪音有着较强的隔离效果,这为推动建筑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施工技术流程
在应用此项施工技术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据设计标准,在工厂完成对配件的制作、保养等,使其能够完全达到理想的质量标准,在完成所有构件处理工作后才可以将其运输至施工区域投入工程建设过程[3]。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采用科学、规范的构件运输策略,并在运输期间运用相应的保护设备,尽最大限度规避运输期间对构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对构件实施处理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运用螺栓、钢筋等,使得所有构件都能够实现紧密连接(图1)。在确保整项安装工作顺利完成以后,相关工作人员还要针对连接区域实施进一步处理,可以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操作方法,以此有效提升稳定性、安全性。在开展此项施工作业时,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开展对整体结构的检测工作,并充分保证每个区域的施工质量。
图1 装配式建筑基本结构
1.3 施工特点
在开展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时,通过合理应用此项施工技术能够尽最大限度降低工程作业量,不仅能够减少材料的使用,还能够起到降低人力施工强度的效果,以此实现对施工进度的有效管控。在开展现场施工作业时,通过大量运用构件的施工方式,能够充分保障构件施工质量,并且在应用此项施工技术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施工人员在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4]。另外,在开展此项施工作业时,建筑结构之间形成了充分融合,从而有效提升了建设效率,对成本管控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2.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机制问题
在开展施工作业时,管理机制对于施工作业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充分保障各项施工作业的高质量开展。现阶段,国内所应用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模式实际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各个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各个地区对于施工技术所提出的标准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管理机制的制定也难以达到统一效果[5]。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在开展施工作业时,难以制定与此项施工技术相匹配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此项施工技术所需要的成本支出相对较高,这导致部分施工企业不愿意使用此项施工技术,没有为其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使得整项施工作业的开展难以充分满足工程建设的各项标准。
2.2 运输问题
在开展此项施工作业时,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在工厂完成对构件的制作,由于建筑结构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所以需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构件,以保证整项施工作业的有序开展。在此情况下,构件在制造过程中就需要多次运输作业,再加上构件普遍存在整体结构较大的现象,这不仅会进一步提升工作难度,在运输期间还极易对构件基本结构造成不良影响。对此,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期工作人员缺乏对构件运输的准备。比如,在开展运输作业时,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道路突然事件未能及时制定科学、规范的应对方案;在道路运输环境不理想、陡峭等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没能及时做好对构件的防护工作。
(2)构件的运输及存储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比如,在进行构件的装运时,相关工作人员未能严格依据各项运输标准,使得部分构件发生多次装卸现象,这不仅会额外增加工作量,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在装运期间还会增加更多的变量,使得构件发生损坏的概率进一步增大,从而导致额外成本支出的增加。
2.3 施工技术问题
相较于以往的施工作业,此项施工作业的操作流程存在较大的变化,主要施工内容为构件的安装、连接,其余工作内容则是做好对构件的固定处理,以此有序完成整项施工作业。但在实际开展各项施工作业时,每个项目在施工阶段所运用的构件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施工人员对于不同操作技术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变化,这导致后期各项施工作业的开展极易产生与技术相关的问题[6]。现阶段,国内在此方面的发展时间还相对较短,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使得国内施工人员在专业技术、数量等多个方面都难以充分满足该行业在新时期下高速发展的各项标准。另外,部分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对于该技术缺乏一定的重视,并没有在施工现场针对各个部门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这导致整项施工作业未能严格依据施工标准实施,使得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显著提升,极个别情况下还会在建设过程中埋下许多风险,进而对建筑后续使用带来极大的影响。
3.施工技术的优化措施
3.1 优化管理机制
在针对此项施工作业开展管理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保证管理措施的落实,首先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明确重点方向,积极建设符合各项施工作业高效开展的管理模式。对于此项施工作业而言,相关部门要及时强化对顶层结构的设计,积极建设科学、规范的施工管理部门,将各个部门、工作岗位的职责进行全面落实,以此实现对责任、权限的统筹规划,以便后期正式施工时若发生施工问题也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处理。其次,施工企业应当主动和建设方完成对责任书的签订,在开展施工作业时建设逻辑严谨、体系完善的奖罚机制、考核制度等,以此应用激励、惩罚的方式将员工责任意识进行充分调动,使其能够在激励措施的帮助下以热情的态度投入施工作业,并在惩罚的警示作用下时刻规范自身施工行为,从而为施工质量、效率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后盾[7]。再次,施工企业要在施工前做好对信息交互模式的建设,增强所有施工流程之间的交流,以此将所有管理措施进行全面落实,从而达到巩固管理作用的效果。最后,在企业内部应当强化施工管理的思想宣传,保证思想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管理问题,做好对管理工作的优化,进而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3.2 优化预制件运输
工厂在制作此类预制件时,应当将类型、规格等多方面信息进行详细地划分,并充分融入流水施工作业的操作原理,再将多种先进技术进行充分运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完成对运输方法、运输路线的分析。同时,相关部门还要针对运输流程展开合理的管控,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严格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完成构件的装卸,并在运输期间做好对风险的管控,以此有效降低构件在运输期间发生损坏、丢失等多种不良现象,从而为保障工程建设进度提供有力的支持,尽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
3.3 优化临时支撑体系
相关施工人员在做好对墙板部分的安装作业后,应当针对斜撑进行优化调整,使其在高度上能够远高于相关构件2/3,并将角度管控至60°左右。另外,相关施工人员还要针对构件底部展开进一步的优化,使其能够拥有较强的稳定性,从而有效提升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在完成柱体结构的安装任务以后,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充分运用支撑架,针对间距进行合理的管控,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工程建设的各项需求。最后,在同层预制件构造施工作业全部完成以后,相关施工人员还要在针对支撑结构实施拆除前,组织技术人员完成对混凝土材料在构件中整体强度的检测工作,以确保该建筑能够充分满足工程建设的各项需求,为保证建筑安全性提供有力的支持。
3.4 优化管理模式
第一,优化构件的设计、应用,实施标准化管理。在开展各项施工作业时,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运用BIM 操作平台,使得所有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能够取得紧密的连接,并在做好构件的标准化情况下,全面落实对整项施工作业的标准化管理,以此充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第二,优化质量管控。施工企业应当严格依据政府所制定的多项技术标准,在开展施工作业时规范每个施工环节的操作流程、技术标准等,以此充分保证各项管理工作能够严格依据管控标准进行全面落实。
第三,优化施工技术。在开展各项施工作业前,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做好对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对现场操作流程的指导、规范,实现对施工技术的标准化应用,从而充分保证施工作业的管理效果,为保障施工质量提供一定帮助。
第四,优化人员管培。在开展此项管理工作时,人员管理对施工质量存在极大的影响,而这也是整项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变量的部分。对此,相关部门在实施此项管理工作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此项施工技术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等多个方面都与传统施工存在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充分适应该行业的各项标准,及时做好对施工理念的转变工作,并充分掌握各种施工技术,能够将其合理地应用在施工现场。
(2)相关部门应当增强对施工现场的培训以及管理工作。对此,可以应用PDCA 的管理模式,针对员工培训展开进一步的优化,以保证施工作业的不良现象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促进管理体系不断完善[8]。
(3)对于培训管理工作而言,应当将其融入整体管理工作当中,以促进培训活动的开展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图2)。
图2 装配式建筑培训班
4.风险的管控策略
4.1 人为风险管控
以往在开展各项施工作业时,通常需要在施工现场准备大量的工作人员,以保证所有施工作业都能够按期完成。此时,企业相关部门就要针对施工人员所引发的风险实施严格的管控,有必要组织员工参与各项培训活动,以此尽最大限度规避此类风险的发生。在开展装配式建筑施工作业时,施工人员依然是整项施工作业最重要的部分,企业也应当及时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安全行为管控工作,并落实安全培训、技术交底等工作,不断强化员工对施工安全的认知,以此充分保证各项施工作业的安全、有序开展,从而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水平。
4.2 技术风险管理
在开展此项施工作业时,施工人员必须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不断强化对施工技术的规范、质量检测等多项工作,以此有效避免由施工技术所引发的风险问题。在此阶段,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规范地工程建设方案,以此为保证后期施工作业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做好对技术的管控,依据自身施工需求引进先进技术,并将技术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以此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4.3 环境管控
在开展此项施工作业时,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整体施工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施工企业应当及时做好对环境风险的管控工作,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以此将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做到有凭有据。同时,为避免对施工质量带来不良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施工作业时还要做好对构件的合理摆放,为其制定相应的分类标准,以此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施工企业若想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进一步发展,就有必要将该技术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对此,施工企业想把握市场先机,熟练应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就应当及时转变管理理念,从构件制作、安装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并针对管理措施进行优化,充分运用标准化管理结构,不断强化对员工的技能培训、现场指导,以此充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为推动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