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原则研究
2024-04-27蒋红
作者简介:蒋红(1970~),女,汉族,贵州黔西人,黔西市第九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其教育实施效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息息相关,在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同时,教师必须格外重视对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深度落实,基于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全面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通过推进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全面落实,教师能够将数学活动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数学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不断增强数学教学的独特趣味,在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真正带给学生深刻的启发,在有效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从而实现数学教育应有的效果。文章就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积极意义展开分析,在结合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规律的情况下,提出了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0-0072-05
新课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做好对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必须格外重视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深度落实,基于数学教育活动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让高质量的数学教育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许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希望通过对数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协同促进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但是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实际学习反馈,在教育模式的设计和规划上缺乏合理的优化、活动形式缺乏创新、活动过程缺乏自主性,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受到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积极创新教育思路,在全面落实小学数学活动化设计的同时真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高质量的数学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推动力。
一、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数学教学趣味
在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活动,基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做好对数学教育模式的持续优化。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分析带给学生深层次的体验,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通过对数学活动的科学组织,真正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从而保障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对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在围绕数学教育相关要求开展指导活动的同时,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数学教育机制得到有效建立的情况下,真正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无论是数学活动的科学设计和规划,还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管理和指导,这些都能够成为学生转变数学学习态度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与思维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数学教育中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深度落实,能够将数学教育和相关活动结合在一起,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思维发展平台和空间。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的指导,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得到进一步保障,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支持保障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和提升。面对小学生的实际成长状况,教师在数学活动的设计和管理上,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能够在学生思维锻炼取得应有效果的同时,真正开展多元化的指导活动。这样一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数学课程相关教育要求开展对学生指导活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实现思维的不断成长,并且在主动解决问题的同时保持较高的探究热情。
(三)有利于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全面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是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将数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师应通过这个活动载体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元化指导,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的情况下,带给学生深刻的启发,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通过对数学教育机制的有效建立,真正带给学生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看待问题时保持较高的专注度,最终实现强化学生认知能力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表现出的学习特点不同,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认知与体验也各不一样。通过对数学教育机制的有效建立和完善,教师能够真正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角度着手开展相对应的指導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对数学教育中活动化设计的深度落实,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有利于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面对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而活动化教学正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有利抓手。首先,将数学知识融入活动。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将数学知识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通过找零钱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引导者,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互相帮助中共同成长。再次,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是基础。安静、整洁、富有启发性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图片和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富有数学气息的学习空间。最后,科学的管理是关键。对小学生来说,自我管理能力有限,教师的科学管理尤为重要。这包括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进度跟踪、作业布置与批改以及课堂纪律维护等。只有在有序的活动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化教学设计正逐渐成为主流。这种设计方式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点都有所不同,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对那些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等,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此外,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还应注重活动的实际性和趣味性。只有当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且充满趣味性时,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游戏,通过模拟购物过程来学习加减法,这样既有趣又实用。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优秀学生。
(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化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这样的设计可以确保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在设计“分数”这一章节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分数识别开始,让学生通过切分水果、图形等方式理解分数的概念。随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分数大小、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活动,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分数的知识。其次,教师还需要注意活动的层次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将知识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最后,教师还需要注意活动的互动性。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需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生生、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这样的互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循序渐进原则是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遵循寓教于乐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数学课程的活动化建设中,教师应当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将数学知识的趣味和数学教育的严谨性结合在一起,通过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情况下,让学生由被动听从安排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变,真正实现数学教育应有的效果。寓教于乐意味着教师本身需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有效调整和优化,从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实施方式,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同时带给学生深刻的启迪,真正基于学生反馈做好对教育活动的统筹,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产生深刻认知,在看待问题的同时强化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在做到必教娱乐并且开展相关管理活动的同时,把握好学生的真实认知需求,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为目标,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在活动化设计持续强化的同时,真正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
(四)遵循开放自主原则
开放自主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开放自主的原则,既要考虑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状况,同时也要从活动设计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减少对学生的干涉,能够真正创造适合学生的成长氛围。通过对开放自主教育环境的营造,带给学生深层次的启发,这样学生能够保持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通过数学活动的科学管理,让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师生之间的密切协同与配合中强化学生的认知与感悟,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指导。遵循开放自主的教育原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活动设计和管理上减少教学方面的直接要求。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创造适合学生的成长氛围,在开放的环境下为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提供支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为教育教学机制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实现路径
(一)结合数学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设置明确清晰的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目标,是开展数学课程活动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推进数学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格外重视对数学教学相关要求的有效解读,从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着手,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在帮助学生明確学习方向并且调整学习状态的情况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与互动,在明确的教育目标推动下,让学生学习状态得到进一步调整与转变。实际上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目标设计应当考虑到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目标设计中既要体现数学教育的核心知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客观认知特点,在目标设计和管理上做好对多元化内容的呈现,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还是对活动内容的呈现,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深层次的启发,为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保驾护航。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对活动目标设计的有效优化,体现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小数知识的深刻内涵。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设计上,应当将“帮助学生了解小数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作为目标,从数学基础性知识内容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小数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在关于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设计上,应当将“建立小数与生活联系,强化小数知识学习兴趣”作为目标,对学生小数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情感引导方面来看,教师则应关注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认知态度,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生探究推理能力作为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课程的独特魅力和趣味,并且在主动参与知识探索的同时保持较高的专注度。
(二)通过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活动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是实现活动化教学设计的一个有效路径,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创设情境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创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或模拟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这种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具体来说,创设情境可以是多种方式,如利用实物或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借助多媒体技术,如动画、视频等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等。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松身心,打开思维,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可以说,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活动氛围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以苏教版“小数乘法”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小数乘法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情境。假设组织班级野餐,需要购买一些食品和饮料。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采购员、收银员和消费者等,然后给定一些物品的价格和数量,让学生计算总价。如苹果每斤2.5元,需要购买10斤;饮料每瓶10元,需要购买3瓶;面包每个1.2元,需要购买20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总价,并引出小数乘法的概念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还能够理解小数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锻炼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开展生活实践丰富学生认知体验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在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对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管理,既要考虑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也要尊重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出发开展相对应的生活实践指导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成长状况,教师必须做好对教育活动的科学优化和管理,在实践中为学生创造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并且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情况下,带给学生深层次的启发。
例如,以苏教版“确定位置”的单元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教室内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感受位置的概念。如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可以是座位的具体位置,也可以是距离黑板的距离和角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理解位置的相对性。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組学生用纸牌或其他标记物制作一个简单的地图,通过语言描述和标记物的移动,模拟物体的位置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位置的移动和变化,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活动实施效率
小组合作是活动化教学的重要实现路径。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共享资源,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为了实现小组合作的效率最大化,教师需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首先,要确保活动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其次,活动设计应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再次,要确保活动的可操作性,避免过于复杂而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最后,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应起到引导作用。要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这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以苏教版“千克和克”的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些常见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盒、橡皮等,以及电子秤。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先自行估算这些物品的重量,然后使用电子秤进行测量,比较估算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重量单位的概念,并且通过比较估算值和实际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估测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个“制作小秤”的活动。在小组内,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如纸盒、绳子、笔等),制作一个小型的秤。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实际的操作体验秤的原理和构造。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课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寻找生活中的重量”的活动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各种物品,并使用电子秤测量它们的重量,然后将这些物品按照重量从轻到重进行排列,并记录下来。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且通过测量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设计是保障数学课程整体质量的关键。教师必须格外重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的管理,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开展多元化的指导活动,在把握好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和统筹,让行之有效的数学教育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推动力。在高质量的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影响下,保障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确保数学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郝高玲.活动引领 水到渠成——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实施[J].名师在线,2021(25):20-21.
[2]周星.巧妙“精”规划,自主“玩”数学——浅议小学低年级数学活动化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16(9):58.
[3]陈鲜乐.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4):104.
[4]陈顺美.善用活动桥梁,建构立体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活动化策略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4(18):21.
[5]周永梅.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析[J].华夏教师,2018(14):77-78.
[6]高玉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20(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