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4-04-27张江叶
作者简介:张江叶(198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二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摘 要:思维可视化是初中学生历史知识形成和能力培养的一种途径,运用于教学中的思维可视化工具主要包括: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流程图、括号图、树状图等。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以每个微小的学习项目为扳手,师生共同创作思维可视化作品,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化繁为简。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3-0123-04
一、 研究的缘起
通过对所执教的四个班级19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近70%的学生认为,历史难学,虽然开卷考,但知识内容太多,涉及的相关资料太散,记不住,又容易混淆,更不会灵活使用。针对这一问题,做好历史学习的微项目,利用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将复习的历史思考变得清晰可见。思维可视化研究有以下优势:
1. 顺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他们分别聚焦于核心理论、核心思维、核心方法与核心能力。与传统的历史教学相比,指向核心素养对历史课程、历史教学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应注重思维发展。思维可视化工具实践,出发点就是提升思维发展。
2. 把“看不见”的抽象知识转变成“看得见”的有形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解决问题,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3. 从理顺思维的角度去关注历史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主题的认识,能帮助学生构建层级逻辑关联,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
二、 概念阐释
当下,在学科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很流行的词汇——“思维导图”。其实这属于“思维可视化工具”中的一类。思维可视化工具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看不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这种被使用的图示或者图示组合,即思维可视化工具。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有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流程图、括号图、树状图等。
三、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想通过一些课堂实际案例,来谈谈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思维可视化教学的应用与探究。
(一)课前:巧用“圆圈图”破题预习
“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在学习上也不例外。课前的预习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开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采用新的预习方法——圆圈图,培养学生自主归纳信息的能力。
圆圈图是由一个大圆包含着一个小圆组成。小圆圈位于大圆的中心,内容是一节课的中心词;大圆与小圆之间的地方则用于填写通过中心词所展开的关键性的实物,可以是一个短语,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图片。对历史学科来说,圆圈图多用于定义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围绕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联想展开,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同时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填写的圆圈图,一方面可以知道学生通过预习所建立起来的初步的知识水平,学生对这节课的疑惑,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师下一步课堂教学提供有利的依据与方向。
【课例回顾】
例如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该课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体现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说,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这一块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以“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主题,设计“图说丝路”“物说丝路”“诗说丝路”“画说丝路”“悟迁丝路”五个板块,整合不同学科的相关资源,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欧、亚、非的陆上国际交通商道,更是古代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文明交流的要道;结合历史地图和考古发现说明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感受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文明交融之路,是促进世界文明进程之路;理解中国和平的交往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不同的學生通过自己的预习,用环状图回答了课文主题:所完成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主要分为以下两类(图1和图2)。
图1
图2
围绕“丝绸之路”这个中心词所找到的自己觉得关键的人物和事件,教师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寻找和把握能力,都找出来的可以快速讲过;而没找到的细节之处就需要教师重点展开。
因此,圆圈图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完成预习,打开自己的思维,而且也可以给教师的新课展开提供有力的保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中:妙画“流程图”梳理过程
文明源远流长,在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历史的长河中事件纷繁复杂,往往一个历史事件中又包含了很多小的事件。时间跨度之大,历史人物之多,历史事件之繁,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这也是学生所困惑的地方——如何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不产生记忆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但如果这个过程只是由教师直接给学生提出的,那么这块知识还是老师的东西,并不会真正内化成学生的东西;另一方面通过口头教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会形成直观的印象和记忆。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把历史事件的过程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而一般就采用画年代尺的形式。年代尺在思维可视化工具中属于“流程图”。
流程图,又称“程序框图”,简称“框图”(如图3),主要是采用固定的图形、流向线和文字说明来表示步骤、顺序和流程等的图形,用以展示事物的演变发展。
例如,在课堂上当讲到百家争鸣时,我给学生当堂布置了一个作业:小组合作,绘制关于流程图,要求:需要出现关键的时间点以及在每个时间节点上发生的重要事件(时间、事件要一一对应);形式不限,自行设计;能够清楚地反映百家争鸣的过程;时间:10分钟。
图3
通过这样一个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大家都可以把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而且通过之后习题的检测,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也很好,而且不同的学生看待事物也会有不一样的眼光和思维,说明这种画流程图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三)妙用年代尺,使历史知识更具有逻辑和规律性
完成年代尺,罗列知识。这一环节组织学生活动“完成年代尺”,罗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原则”和“外交成就”。
图4
通过这根年代尺,零散于教材内容中的知识按照历史思维罗列出来,培养历史思考的一般方法,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能够简述新中国的外交事业。
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件事是如何发展进行的是其中的难点,因为涉及很多小事件、时间,还有人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自主梳理和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可以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知识通过画图的方式进入学生的思维,不易遗忘。
(四)课后:学用“双气泡图”总结比较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也是有区别的,在历史学习中,用联系和比较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在实际的课堂过程中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历史的联系和比较,那么如何在课后培养学生这种比较的思维呢?
而在可视化工具中有一个很好的比较工具——双气泡图。什么是双气泡图。双气泡图由两个气泡图组成,每个气泡图中间都有一个中心圆圈,代表着需要比较的两个事物。在每一个气泡图的中心圆圈外围还引申出一系列小圆圈,代表事物的若干方面。
双气泡图一般用来识别两个事物之间的不同与相似,那么如何比较呢?出现在两个气泡图中间的小圆圈则是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出现在两个气泡图外围的小圆圈则表示不同之处(如图5)。
图5
【课例回顾】
在學习了七年级《中国历史》前两个单元的内容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同桌两人合作,从这两个单元中找出两个可以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用双气泡图的形式,找出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点,标在所绘制的图上,要求:比较内容准确广泛;作图美观。后面就收到了学生上交的作业(如图6)。当然这个双气泡图比较的内容还不够全面,还可以补充和扩展。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再回顾,另一方面从各个角度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增加理解,加深印象。
图6
四、 效果反馈与几点思考
(一)效果反馈
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课前—课中—课后尝试应用这种思维可视化工具,包括画思维导图,制作年代尺等。在试行了一段之后,也想看看效果如何,于是依然选择了期末调查的任教班级进行了再一次的问卷调查,通过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有明显增多,而觉得历史很难的学生数量又是有明显的减少的,据学生说有了这些工具,知识点不会像以前这么混乱,比较能够记住而且不易遗忘。
通过两次练习,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可视化工具之后,在同等难度的情况下,较上一次有明显进步的同学很多。这些都能够说明一点:可视化工具是能够起到作用的。
(二)几点思考
1. 尝试转变教学方式
图示工具一直被认为是理科学习的支架,但文科同样可以使用好这些工具,把复杂的社会历史知识,通过各类有趣的图示整理,或变得井然有序,或变得对比鲜明,或变得主题突出,或变得意义不同。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提升思维力的工具,更要有帮助学生使用好工具的能力。
2. 恰当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从原来的6本变为现在8本,其中历史部分的内容在不断地细化再细化,思维可视化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系统化的认知,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解题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这种教学工具在培养学生素养的同时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
但不只是为“使用而使用”。每一种可视化工具的用途是不一样的,圆圈图是用于归纳的,流程图是用于梳理过程的,双气泡图是用于比较的,教师应该选择较为简单的可视化工具,随着后面经验的积累,在简单工具的基础上再逐步选择难度较大的工具,“由易到难”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 结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不断摸索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以此抛砖引玉,触发更多的历史教师参与到可视化工具课堂的研究与建构中,借此推动历史学科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庆,董轶男,王丹,等.思维可视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马丁J.埃普乐,罗兰德A.菲斯特.思维可视化图示设计指南(第2版)(当代前沿教学设计译丛)(第二辑)[M].陈燕,译,盛群力,校.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3]胡旭.以“看得见的思维”重塑历史教学:浅谈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15-16.
[4]钱菲.基于核心素养的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