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式学习视域下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探究
2024-04-27蔡聪聪
作者简介:蔡聪聪(1982~),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学。
摘 要:微项目式学习是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的产物,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开展微项目式学习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以“Write a letter of advice”微项目式学习为例,探究了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开展微项目式学习的路径,即创设微情境,明确微目标;提炼微问题,建立微团队;巧设子问题,架构微任务;开展微评价,公开微成果,以实现项目式学习的常态化实施。
关键词: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微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2-0106-05
应用文写作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高中英语听、说、读、看、写五大技能之一。因此创新写作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强调:“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外,教师应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组织更加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创作性学习等活动。”这为项目式学习应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良好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支撑。但一般的项目式学习往往是跨学科的,它涉及的科目多,所需课时较长,操作复杂,更注重内容学习和主题探索,难以与现行分课时授课的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英语学科中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因此,需要我们探索一种适合大班授课的,能通过一到二个课时完成的,能与我们常态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项目式学习新路径。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应用文教学中开始了基于常态课堂的微项目式学习,以期让项目式学习走进我们的常态化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突破项目式学习与学科课堂教学之间的壁垒,为优化高中应用文写作教学方式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 微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基于真实情景的学习方法,其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发展而来。项目式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做中学”。上海市教科院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所长夏雪梅老师将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式学习定义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微项目式学习是项目化学习的一种形式,遵循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思想,致力于将项目式学习和現行的课堂教学深度融入。它是一种立足学科课堂教学,以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为出发点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素养的教学方式。微项目学习将低阶认知包裹在高阶认知里,在保证学科基础类知识与技能不损失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合作等重要能力。
二、 微项目式学习与高中英语应用文教学结合的适切性
当前高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写作任务情境僵化。由于缺乏真实的主题情境和写作任务,学生难以将写作任务和真实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导致写作内容空洞乏味。其次,学和做分开。教师往往先讲解应用文某个文体的结构和句型,然后让学生去写。由于缺乏过程性的指导,没有为学生搭建好写作支架,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是分开的。微项目式学习恰恰能解决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的这些痛点。微项目式教学利用微问题来驱动学生的写作活动,使学生通过层层分解问题完成微任务,产生微成果。学生在探索中由接受性学习向形成性学习转变,很好地解决了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学做分离”的弊端,让他们学会真写作。
三、 微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思路
夏雪梅老师及其团队提出了项目式学习常用的六个阶段:入项活动;知识与能力建构;探索与形成成果;评论与修订;公开成果;反思与迁移。借鉴这六个阶段,结合其他微项目学习的研究和应用文教学的特点,笔者把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英语应用文教学实施流程提炼为:
首先,创设微情境,明确微目标,这是微项目式学习设计的起点。从单元教学中提取核心知识点来确定这个微项目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从而设定该微项目的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创设微情境。在此基础上,提炼微问题,即驱动问题,并建立好微团队,为后面项目学习做好铺垫。微问题是微项目式学习的灵魂,其设计优劣直接关系微项目化学习的成败。接着,设计微任务,这个是微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明确了微项目式学习实施的过程。最终,还需要确定微评价,微评价是微项目式学习的方向盘,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从微目标出发确定微问题,架构微任务再到公开微成果和展开微评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 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英语应用文教学实践探究
现以人教版必修一Unit 1 teenage life中的读写活动Write a letter of advice教学设计为例,遵循微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流程,并结合教学实例,阐释微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英语应用文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创设微情境,明确微目标
确定“创设微情境,明确微目标”是微项目式学习的第一步。巴克教育研究所就倡导“以终为始”的项目设计理念。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科课程标准和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微项目的微目标,并创设真实的微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确定Write a letter of advice这个微项目的目标时,笔者梳理了教材内容:该单元属于“人与自我”的主题,探讨了中外青少年在学习、课外活动、兴趣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网瘾、孤独、与父母之间沟通等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互相沟通、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并能反思自己的行为,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阅读范文是青少年咨询师Susan Luo给因担忧朋友沉迷于电脑游戏的青少年写的建议信。结合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信件的这个学情,确认该项目学习的微目标:
①开展信件格式的探究活动,比较英语信件的格式差异。
②自主探究建议信的常见语篇主体结构。
③开展关于建议和安慰的词汇和句型的探究活动,学会得体使用语言。
④探究建议信的评价标准,写出有说服力、容易被人接受的和温暖的建议信。
在微目标的引领下,教师通过展示学校解忧杂货铺的图片,创设了下面贴近真实生活的情景:
There is a worry free grocery on campus. Whoever has problem can write a letter and send it into the grocery. Today, there are 3 letters asking for some advice.
微型真实情境的创设能打破知识与生活的壁垒,激活学生与内容相关的情感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利用这个入项活动引出“I am the adviser”这样一个微项目主题。
(二)提炼微问题,建立微团队
微问题就是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是微项目学习的灵魂。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应该是真实的、有挑战的、有趣味的和有意义的。怎样来确定微问题呢?首先,确定项目的主体是“我”,为了更具真实性,我们采用了角色扮演:假如我是大顾问。其次,项目是为青少年服务的。最后,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来回一封建议信。在师生反复探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本项目的核心驱动问题:假如我是解忧杂货铺的顾问,我该如何给那些有困惑的同学回一封有说服力,容易被人接受,温暖的建议信?对比传统写作模式直接设置写作任务,微问题明显更具有挑战性,更有意义,更有趣味。
学生按兴趣组成4~5人的微团队,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另外,同一话题内按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组选定组长,一起决定各个实施步骤、任务分配和完成时间。
(三)巧设子问题,架构微任务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微项目,需要建立支架,把核心微问题进行分解,生成多个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形成问题链,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子问题,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搭建范例支架并生成相应的产品。
在如何“写一封有说服力,容易被人接受,温暖的建议信”的微问题中,师生共同讨论后设计了以下四个子问题:
Q1:英语信件的格式是什么?
Q2:建议信的内容包括哪些?
Q3:建议信有什么语言特点?
Q4:谁的建议信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人接受和更温暖?
以问题链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规划每个问题对应的任务和产品(表1)。
对于第一个子问题:英语信件的格式是怎样的?考虑到阅读文本的信件格式与我们高考中的应用文写作格式不一样,教师又给出一篇高考建议信的范文。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和比较两篇不同格式的建议信,呈现第一个子产品——英文信件格式比较表(表2)。同时,为了直观地展示两种格式,学生自制两种信件的格式示意图,从而呈现第二个子产品(图1),并在班级分享。
针对第二个子问题:建议信的内容包括哪些?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两篇文本后,组织微团队讨论归纳出每段的要点,在全班汇总的基础上,各微团队列出建议信的基本结构,从而形成第三个子产品“建议信主体框架”(表3)。
对于第三个子问题:建议信有什么语言特点?教师通过设计问题:What expressions does the author use to express understanding and make suggestions? Can you think of other ways?让学生去关注建议信的语言特征,发现和总结表示安慰和提出建议的表达方法。每个微团队可以建立自己的建议信词库。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补充一些表达建议和安慰的语言结构,让学生补充到自己的词库里,从而形成第四个子产品“我的建议信词库”(图2)。
图2 我的建议信词库
学生在前三个子问题的引导下已经完成了建议信的内容结构的和语言准备,为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和记忆,学生结合前面的知识在大卡纸上自行画出建议信大纲。微团队上台展示自己的产品,学生在充分汲取各团队优点的基础上最终完成第五个子产品“我的建议信大纲”(图3)。
图3 我的建议信大纲
教师和学生通过逐个完成子问题一起搭建好范例支架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内化支架,促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再次展示三个青少年的困惑,然后以微团队为单位进行讨论后完成活动表(表4)。最后,在教师引领下,在班级讨论汇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建议信大纲独立完成建议信初稿。
(四)开展微评价,公开微成果
巴克教育研究所在项目式学习的八大黄金准则中提到,批判性地评价、修改和反思是重要的项目设计要素。“微评价”是微项目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是检验学生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微评价不再把学习结果作为唯一评价指标,而是采用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方式,它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思维品质、团队沟通能力、学习态度等作為重要评价维度。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在微项目学习过程中能给予自己较为客观的评价;能通过小组互评对他人做出合理评价。教师则是通过深入学生内部,“旁听”学生的讨论,做适时点评。这种多模态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在“如何写一封有说服力,容易被人接受,温暖的建议信?”微项目中,笔者设计了三个评价量表。首先,设立学生的自评清单,学生通过评价清单对自己的初稿进行自评和修改。
①Are all the parts of a letter included?
②All they organized in a good order?
③Does the writer give reasons for the advice?
④Does the writer use proper expressions to give suggestions?
⑤Does the writer use commas and stops correctly?
⑥Are there any grammar mistakes?
⑦Is the handwriting easy to read?
随后,在学生展开组内互评后根据第二个更具体的评价量表(表5),对自己的作文再次打磨润色后确定终稿。学生根据这个评价量表评出最佳建议信。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本次微项目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表6)。
微成果展示是教师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和鼓励,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帮助。教师应为微项目成果搭建一定的展示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本微项目学习中,学生在资料搜集、教材分析、知识和能力建构、不断的反思改进中已经形成了相关的微项目成果:
①英语信件两种格式比较表
②两种信件格式示意图
③建议信主体框架
④我的建议信词库
⑤我的建议信大纲
⑥我的建议信
评比出的优秀建议信作品张贴在班级后面的展示栏内,然后收集成册(图4),并且同步发布至家长群和微信朋友圈。
图4 优秀建议信合辑
五、 结论
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有利于推动“教”和“学”的变革,使教师不是微项目的主导者,而是启发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微项目式学习的主角。在微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不是等待而是主动探索。在微项目式学习视域下,高中英语应用文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微情境下写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思维以及创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可以实现应用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第2版)[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夏雪梅.项目化學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构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陈新忠,赵慧慧.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3,46(9):34-39.
[7]王姗姗.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3,46(5):56-59.
[8]杨妙.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2(10):44-50.
[9]夏雪梅.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评价[J].中国教刊,2022(9):50-57.
[10]唐黎明,王纯旗.数学内容的微项目化设计与实施[J].小学数学教育,2022(Z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