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商刘镛家族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2024-04-27黄馨怡王依婷
黄馨怡 王依婷
【摘要】“近代湖商”于鸦片战争后在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作用下迅速崛起,20世纪30年代趋于衰落,以上海、苏杭为主要商业活动范围,以“辑里丝”为主要销售对象的湖州籍商人群体。其中“四象”是对财富规模最大的四大近代湖商家族的统称。刘镛家族作为“四象”家族之首,其发家历史、家族文化特征值得探究,本文从“彰显文人本色:注重教育,聚书而藏”“从商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眼界开阔”“事业成功诀窍:诚信经营,善于合作”“几代行善积德:赈灾救难,崇尚节俭”四点分析刘氏家族文化特征。
【关键词】湖商;刘镛;家族文化;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07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24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13287015)研究成果。
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商品交流逐渐活跃,商品贸易范围扩大,商品品种和数量增多。传统严苛的“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商人群体扩大,商业竞争激烈,商业活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商帮由此迅速兴起。《中国十大商帮》定义“商帮”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互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1]1其中血缘又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商帮中的个人成员单位由血缘关系链接成家族,由家族组成商帮,如湖州商帮中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因此作为个人和商帮中间单位的家族在商帮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对获得巨大成功的家族进行家族文化的研究,对商帮文化的透视十分有必要。
家族、家风文化澎湃流淌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家族文化中的价值信念、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体现了家族的道德风貌、精神信仰。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认为“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奉行家国一体的宗旨,将“家事”“国事”“天下事”紧密相连。从这一层面而言,家族文化的研究对商帮文化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以家族为单位的湖州商帮乘着江南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天然东风,在这片沃土上繁衍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典型的商帮个案反映的不仅仅是区域经济的运行规则,更是一众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变迁发展中精神文明的建构。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凭借辑里湖丝发家的近代湖州商帮在浙北水乡迅速崛起,发展势头不逊色于当时辉煌的晋商、徽商,其中出现了一批举世瞩目的富商阶层,时人用动物体形的差异划分来对近代湖商的财产体量进行分级,“象”用以形容当时最为富裕的四个湖商家族,统称“四象”,刘镛家族就是其中“四象”之首。
促使刘家位列“四象”首位的是刘镛,因此本文分析范畴内的刘家即指刘镛及其后人。刘镛(1826—1899),名介康,字冠军,一字贯经,浙江乌程(今湖州)人,祖籍浙江上虞,清康熙时二十四世祖举家迁来南浔镇,居泰安桥边的丝行棣,至刘镛已是第二十九代传人了。[2]1刘镛的祖父、伯父、叔父、父亲都是丝行的雇工,家境并不富裕,所以刘镛在十五岁即辍学到一家绵绸布庄做学徒,每天微薄的工作报酬令一个少年的雄心在日复一日不起波澜的生活中跳动得愈发剧烈。胸怀大志的刘镛凭借其过人的才识和商业眼光,大胆自主地与同乡合作,创设了自己的第一家丝行,从此开启了致富之路,后其以丝业、盐业为基业,逐渐建立起其商业帝国。
刘氏家族产业遍布全国各地,经年累月的打拼,世代子孙的积累,生发出特色的经商之道,孕育出富有哲思的家族文化。
一、彰显儒商底色:注重教育,聚书而藏
富甲一方的刘镛深知自身在受教育程度和仕途经历上的欠缺,因而格外注重子女们的教育,希望他们能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刘镛曾孙刘訢万忆及曾祖父的发家“诀窍”时也提道:“第三条就是后代要读点书。这读书这一条很重要,后代不读书,事业就没有后劲,而要做到官府里有人能和洋人打交道,都必须读点书。”[3]116
刘镛长子刘安澜即以天资聪慧、读书用功出名,十六岁考中秀才,曾捐资入仕工部郎中,但任职三年后仍回南浔苦读,希望通过科举入仕,张謇盛赞他:“丰财而嗜学,鄙富人之暗通声气夤缘科以为阶者。”[4]367然而因中暑二十九岁早逝,未实现其鸿鹄之志。
刘镛二子刘锦藻的学仕之路则走得更加顺遂。刘锦藻(1862—1934)字澄如,谱名安江,号澄墅,少而聪颖,蓄志励学,十四岁成秀才,二十七岁乡试中举,三十三岁即与南通张謇同榜甲午科进士,其后几年则留任京官。1899年其父去世后,他回南浔为父守制三年,接手父亲事业,不再北返做官。同时,刘锦藻积二十年心血,完成《清续文献通考》400卷,与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等被合称为“十通”,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学术界的地位。
湖州素有藏书之风,坊间有诸多藏书家。刘家不仅注重读书,对藏书也情有独钟。刘家第三代刘承干建造了中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嘉业堂,集聚了藏书界的精华。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因义和团事变后清废科举,放弃学仕之路,谨遵祖辈遗训,转而潜心学术和古籍收藏。刘承干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南洋劝业会上開始有计划地聚书,他常流连于状元坊各书肆,进行大量阅读积累,如此两年后归来与书商建交,辛亥革命爆发他迁居上海后又向结交的清朝遗老收书,无法花钱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副本入藏。此时他距离他开始聚书仅六七年的时光,但藏书已初具规模了。1925年他于家乡南浔建造的大型藏书阁——嘉业堂落成,嘉业堂藏书宏富,全盛时期约有1.3万种,18万册,60万卷。这样说来,被鲁迅戏称为“傻公子”的刘承干俨然是一位闻名遐迩的藏书大家了。
二、从商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眼界开阔
从商敢为人先不仅是一种变通中的智慧,更是一种胆魄和勇气。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当令人佩服,不拘泥于过去的经验与局面,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有成为少数领先者的资格。刘家的经商之路便可尽数展现这般精神特质。
在刘镛发家之前,刘镛族人多受雇于人,其家庭并不富裕。刘镛“十四岁,家贫不能具脩脯,乃舍儒习贾;十五岁学业于绵绸布庄,日得點心钱十文”[2]2。而当时的南浔丝业“四方商舶并至而会,金钱如流水”。刘镛感其收入不足以起家,后在叔祖介绍下到“谈德昌”丝行当伙计,此时刘镛“年贴膳洋银十圆”全家已经认为是了不起的收入了。但刘镛并不以此为足,在四年时间内尽通丝行奥秘,又适逢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湖丝得以热销海外,刘镛就此离开谈德昌,开创自己的事业。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刘镛筹措二百块银元,与同乡邢赓星、张聿屏合伙创办小型丝行。1852年,遭受此前张聿屏撤资、家中变故等重创的刘镛决意闯荡上海,并在上海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时去上海做生意的南浔商人寥寥,刘镛却敢为人先、勇夺先机,从中已经可以体现其超凡的胆识和勇气了。
刘家后代在商业上的眼界较第一代刘镛更为开阔。到刘锦藻时,刘家的商业版图已不局限于最开始带来巨大成功的丝业领域,在盐业、典当业、房地产业、船运、电力、铁路、茶叶等领域都占据一席之地,有些产业走向了全国。如此大规模的产业版图扩张,如若没有敢闯敢拼的精神和长远开阔的眼界,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事业成功诀窍:诚信经营,善于合作
刘镛家族获得的巨大成功绝非单打独斗出来的。刘镛创业的开始就是和同乡邢赓星、张聿屏合资开丝行,这是刘镛创业生涯中合作的开始。合作五年后张聿屏撤资离去,而刘、邢两家合作长达近二十年。刘、邢合开的丝行由刘镛亲自验丝、掌秤,其伯舅王父则在一旁观看、指点,劝诫他经营商业要将眼光放得阔大、长远,如果贪图蝇头小利,占乡民便宜,最终往往是损人不利己的结果。因此,刘、邢合作期间就由刘镛“一手出纳”,在邢赓星去世后,刘镛照旧出纳二十年,让邢家后人受成,斥资析产毫无所私,尽显诚信模范。
刘镛1852年闯荡上海时结识了时为上海“丝通事”的徽州朋友唐漾荷,唐漾荷帮助刘镛熟悉了洋商内情,为刘镛后来丝商出口的生意打下最初的基础,这也可视为刘镛善于合作为其商业发展带来的裨益。也有传闻刘镛曾遇到将钱包遗落在刘家店铺中的洋商,刘镛看钱包中有巨款,赶紧设法找到施主归还钱包。洋商被他的诚信打动,后来与他建立起专门的生意通道。商品有价,信用无价,商业交易中成交仅仅是个开始,诚实守信的经营意识却可以使得“交易”这艘大船行稳致远,安全到达目的地,收获双赢的合作目标。刘镛在商业合作中频频出彩,这便免不了诚信为他带来的助力了。
在刘氏家族的几代辉煌之中,诚信与合作相辅相成,诚信为其赢得商业中的优质合作伙伴,并助力达成双方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大规模合作的持续对刘家提出诚信经营的要求,以此确保刘家的繁荣足以延续。
四、几代行善积德:赈灾救难,崇尚节俭
刘镛家族之所以能屹立几代不倒,跟其家族文化中多施义善、崇尚节俭的特征紧密相关。刘家自刘镛始就慷慨捐资助饷,刘镛深谙盈虚消长之理,捐资很大一方面出于行善积德,为子孙培福泽的原因,他曾说:“肤革充盈非有疾也,而阳极则亢,脏腑必有受其病者。吾岁散数千金以与人,非求福也,盖以疗吾之疾也。天地之道,蓄极必泄,吾不待其泄而先自泄也,庶以惩。夫肤革充盈者之自知其疾,而早药之也。”[5]7他深恐自己消受过多,使得家族盛极转衰,子孙后代不得永承祖德庇佑于不坠,十分注意适可而止,小心把握分寸。这些都是刘镛家族得以枝繁叶茂的朴素智慧的体现。
刘家对于贫困个体的帮助数不胜数,还积极设立慈善机构用以助人。如“爱米”即刘镛用数万银元借贷,取其利息以购米济贫的济贫机构。“儒嫠会”资助“已经出学而身后无资者,丧不能葬者,孤子无力读书者,守节抚孤者”。刘锦藻则同本家兄弟捐献巨资设立“义仓”。在“义仓”开仓期间,大口每日可领米五合,小口每日可领米三合。每逢冬季,“义仓”又举行施粥赈米,让因家贫而生活无以为继的人们有所凭借来度过冬天。三代的刘承干担任南浔育婴堂董事,又与伯叔安涛、湖涵另设保婴会,为路边所抛之尸置棺掩埋。
国难之前,刘家也挺身而出。1898年,英国驻华公大使曾意图与清廷交涉,其提出由英商承建苏杭甬等五条铁路。在各方矛盾压力下,清廷批准浙江自办铁路的申请,时刘氏家族认股近百万金,为筹建铁路的第一大股东。1907年英国再向清廷施压,汤绪气愤于英国图谋我国铁路权的险恶用心绝食身亡,刘锦藻参与主持召开浙江铁路公司股东大会,将保路运动发展为更大范围的群众运动,筹集铁路股款达2300万之巨,争取到还路于民的解决方案。
刘家于他人在危难处赈灾救难,于己则要求事事节俭。刘镛长孙刘承干刚满月时,本应设宴庆祝,刘镛却说:“吾求子孙生生不已……愿铺张靡丽,耸庸俗之观听。且天之予人福泽,至不齐也,有以钟受者焉,有以勺受者焉。谨身节用,则一勺之福也可以久延;纵欲妄为,虽盈钟之福一复而立尽。世之暴殄者多天,樽节者多寿……吾生平于饮食服御均不求精美,明知区区者,不足以倾吾家,诚惜此一勺之福而不敢纵欲也。”[2]11刘镛自己更是不食名贵,甚至身体报恙也不愿寻医问药。
五、刘镛家族文化当代价值探究
“四象”之首刘镛家族的神话似乎消散在过去的时代,但其形成的整体效应却依旧能在当下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撼。刘氏家族“注重教育,聚书而藏”的家风沿袭,使得一个学术和艺术型的大家族落成。刘家的后人散居世界各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他们之中有研究卫星轨道理论及天体力学的航空航天专家、飞行员、医学家、化学家、艺术家、好莱坞摄影师……”[6]115刘氏家族将尊知重教、爱书护书的理念代代传递,展现了望族之崇文尚学的理想色彩。更是为当代家庭树立典范,充分发挥家庭的文化建设功能,培育优良品性,为推动地域文化、国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刘氏家族作为湖商的商业巨头,其独特的经商经验值得今人再三咀嚼。勇敢无畏、艰苦创业、诚信经营、善于合作、助人为乐、清正廉洁、爱国守法的家族文化精神,成为当代新湖商为人處世、经商创业所恪守的准则。个人到家族,家族到社会,家族文化的辐射范围在不断扩大,影响力也越发深刻。新湖商紧跟湖州市经济建设步伐,利用好湖州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身份优势,在经营发展中走好湖州经济建设之路。
“四象之首”的美名使刘氏家族成为湖州永久流传的佳话,同时帮助了商人这一群体落实社会责任。刘镛家族的利益观、道德观和使命感,不仅影响了本家族成员,更对新湖商群体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为当代湖商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爱国主义精神指引。更多的“刘镛们”开始积极探索自己的经商之道,吸收刘氏家族文化中的尊知重教的传统,以优秀文化为导向,传递出勇敢、诚信、热心、爱国的正确价值观,以清正廉洁的家风带动地域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将家国连一体,聚合地域精神文明建设,治家亦治国,推动整体文化的进步。
六、结语
刘氏家族成员在获得成功之前目光远大、敢闯敢拼,在商业经营如日中天时广泛结交有益的商业合作伙伴,对合作伙伴和客户诚信以待。刘家在后代培养方面注重教育,彰显文人本色,又在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大规模发展慈善事业,多因素结合、共同作用,才构成刘氏家族几代人风雨同舟的辉煌历史。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M].合肥:黄山书社,
1993.
[2]刘锦藻.先考通奉府君年谱[O].
[3]宋路霞.上海滩豪门望族[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4]丛书集成续编:文学类[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8.
[5]陈永昊,陶水木.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湖州南浔的“四象八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南浔刘家:出商入士[J].浙商,2011,(11).
作者简介:
黄馨怡,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湖州学院人文学院,2020级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王依婷,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湖州学院人文学院,2020级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朱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