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4-04-27马艳杨星
马艳 杨星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理论资源,是马克思在對先哲的自然观深入剖析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科学自然思想,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与费尔巴哈感性自然观。通过梳理《手稿》中生态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进一步探究其主要内容,即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异化劳动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疏远以及共产主义是二者实现真正和谐统一的路径。新时代条件下,再审视《手稿》内蕴的生态思想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维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06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21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谐共生,成为人类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时代课题。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生态问题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仍需不断挖掘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导实践。因此,继续剖析马克思《手稿》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我国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具有指导意义。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背景
《手稿》作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自然的考量建立在批判和吸收前人自然思想的基础之上,并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深入剖析的过程中,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创新性解释。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马克思早期生态思想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展开,是在对前人自然观批判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己的科学自然观。青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总体肯定了伊壁鸠鲁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并在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思想进行比较中,初步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黑格尔作为唯心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人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是通过自身的运动不断辩证发展的,人和自然界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它们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只是整个过程中“精神的一环”或“思想的本质”,正如他在《自然哲学》里强调:“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思维及其思想的产物,观念是世界的本原,而作为抽象概念的自然界不过是派生物而已。” ①对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点进行了革命性批判,指出:“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②向人们道出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但马克思并未否定黑格尔自然观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认为黑格尔从整体出发对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看待。另外,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的自然观,他指出费尔巴哈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将以往的自然观由唯心主义领域拉回唯物主义领域中,创造出同以往一切自然哲学根本区别的新自然观,但费尔巴哈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解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最终导致他的自然观陷入一种消极的、直观的泥潭中。总的来看,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自然思想对马克思科学自然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迪。
(二)《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实践背景
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物质生活状况相比之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但在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生态危机。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升,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更是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同时,资本家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低成本的原材料生产和更多利益,不惜对工人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并利用先进的机械器具对自然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将其作为获取巨大财富的对象,试图征服、控制自然,导致自然界生态系统遭受失衡,且破坏程度远超过自然本身可承载和修复的范围,最终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使得自然和人都难逃被侵略、被异化的厄运,完全忽视了自然具有的报复性。马克思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通过反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的弊端,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形成其最初的生态思想。
二、《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手稿》生态思想是在吸收和借鉴前人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手稿》中,马克思并未对生态进行直接论述,而是以“异化”作为导索,深入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探讨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分离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此,马克思深刻指出,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自然虽不具有像人一样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但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如空气、阳光和水分等基本的自然物质。对此,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解释了人对自然的依赖:第一,从人的精神无机界来看,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其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实在,以意识的形态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从实践方面来看,人们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全部都来自于自然界,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④自然界的存在具有先在性,人本身就属于自然界,直至今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一事实也不曾改变。
其次,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关于“什么是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并未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他们大多将人看作是某种精神的产物或是孤立的存在物,未能看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 ⑤。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就建立起了密切联系。一方面,人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生存在自然界中,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生命的物质资料,受自然的制约;另一方面,人同其他动植物不一样,人是肉体的、现实的、具有意识的、自主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并在与自然相处中表现出他内在的本质力量,以此来展现与动植物的根本区别。因此,人属于自然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自然界中开展的,人依赖自然,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
最后,劳动实践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中介。马克思将劳动规定为人的类生活,类特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运动的两个方面,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人们也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出自身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他们借助劳动实践能动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最好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从自然中获取所需物,亲近、了解自然,从而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但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改造,才能打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
(二)异化劳动:人与自然分离与疏远
马克思指出,劳动实践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中介和纽带,是人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的表现。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在资本的控制之下逐渐出现了异化的现象。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一是劳动产品与人的异化。在雇佣劳动下,工人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收入囊中,且工人创造越多,拥有的反倒越少,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力量越强大;二是劳动活动同人的异化。人类劳动是资本家获取利益的手段,工人通过劳动实践不能为自己创造财富和幸福,反而生产了愚钝和痴傻;三是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活动不再是人们自愿进行的活动,劳动产品也无法确证人的类本质,人与自然之间的感性联系被切断,至此人也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四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前三重规定的异化直接导致人与人的异化,并集中体现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决定了当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必然会发生异化。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从人那里把自然界异化出去”,并最终造成了“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 ⑥。至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互为对象、互相确证本质力量的关系,而是资本家谋取利益的物化商品,由原来的对象化关系转换为异化,自然界也不再是人的无机身体,而是人类眼中的敌对力量。对此,马克思在《手稿》中直接揭露了异化劳动是导致人与自然走向对立和疏远的根本原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则直接导致了异化劳动的产生。
(三)共产主义:人与自然的和解路径
《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揭示出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深度剖析和尖锐批判,提出只有将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摧毁、破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状态,人才能重新获得解放,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手稿》中可以明显看到,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现实世界不堪的同时,也对在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后建立的新世界进行了全面构思,指出:要解决当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分离与对立的异化状态,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它是私有财产即人自我异化的扬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完全复归,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最好路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每一天都是充满希望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没有地位高低之分,相处和谐,人与自然实现真正的高度统一,人们生活達到最理想的状态,精神世界得到极大满足。此外,人们还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充实自己的物质生活。这种共产主义既符合自然主义又符合人道主义,既能解决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又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三、《手稿》中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⑦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高度认识到《手稿》中生态思想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重要价值,吸收借鉴马克思《手稿》中生态思想对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带来的现实启示。
(一)经济维度:为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哲学依据
马克思认为,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样是人类能够永续发展的前提,他还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料,因此,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我国生态发展实际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⑧为新时代开创生态文明新格局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指出日益精进的科学技术在资本家手中沦为赚钱的工具,使得自然界完全失去了自身纯粹的有用性,向世人展现了自然与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新时代,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加强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合理利用和创新科技,让科技成为绿色产业发展道路上的催化剂,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社会企业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不断推动自然与经济的耦合联动,才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二)政治维度:为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保障,也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问题深入剖析的过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获得的财富主要靠大肆地掠夺自然资源而不断积累起来的,资本和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他们强迫工人进行无限度劳动以此获得更多利润,工人的全部劳动换来的生产资料却只够维持自身生存。因此,为改变这一惨无人道的现状,马克思指出只有将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万恶的根源彻底消灭、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愈发重要,因此,必须深入吸收马克思《手稿》生态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启示,高度认识到制度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人与自然关系在制度作用下更加和谐,绘就天蓝水绿生态蓝图,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文化维度: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思想滋养
解决生态问题,不仅需要在经济、政治方面做出部署,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重塑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在《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深入分析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由于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人们将人置于自然界之上,人控制自然,这种错误的思想直接致使生态遭受重创,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从最初的对象化走向异化状态。但人类对自然并未一直破坏,早期农耕文明时代,那时的人类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小心地探索着世界,人与自然还处于和谐稳定状态,但到工业文明时代,这种和谐画面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导下完全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数不清的生态问题。因此,新时代新目标,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就生态问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引导全社会成员形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广泛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营造清朗和谐的生态保护氛围,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四)社会维度: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理论资源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在《手稿》中指出,人类的发展只有尊重和顺应自然的内在规定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⑨人类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必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纳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中。⑩我国要整体迈向现代化社会,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逻辑起点去谋划现代化建设。而《手稿》中蕴含的丰富生态思想,为人们有效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走生态保护道路提供了理论参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是我党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不断实践和思考的创新成果,为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其他生态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启示,只有继续坚持这一理念,才能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阶段,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四、结语
《手稿》中,马克思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高瞻远瞩,深入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同时也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解的途径——实现共产主义。新时代,必须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仍然是一道关乎全人类发展的课题,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始终将马克思生态思想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发展理念,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注释:
①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页。
②③④⑤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2页,第52页,第48页,第103页,第119页。
⑦中共中央宣傳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9页。
⑧⑩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0页,第49页。
⑨本书编写组:《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5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本书编写组.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4-23(02).
[8]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10.
[9]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其扬弃——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一个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02):18-24.
作者简介:
马艳,第一作者,女,回族,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星,男,汉族,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