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游戏中支持幼儿表征行为
2024-04-27王海燕李典
王海燕 李典
在深入贯彻《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的过程中,北京市怀柔区第二幼儿园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经历过的自主游戏进行表达表征。研究初期,我们放开手、静下心仔细观察幼儿,尊重理解幼儿,解读他们表征行为背后的发展价值。教师通过学习思考,将表征行为理论知识内化于实践,尝试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增加探索机会,支持多元表征,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
解读儿童表征,引发教师深层学习。首先,理解表征,梳理共性问题。教研前期,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收集了不同层面教师对“幼儿表征”“一对一倾听”方面的困惑和需求,教师从理论上重新审视了表征倾听的内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惑。共性问题主要包括:幼儿表征行为只有绘画和讲述吗?除了绘画表征外还有哪些?如何支持不同年龄班幼儿表征?对此,我们依托教研,通过多种途径探究幼儿表征行为。
其次,话题引导,明晰研究价值。带着对“表征”的新认识,我们确定园本教研主题“自主游戏中幼儿表征行为分析与支持策略”。研究的第一步是观察幼儿自主游戏表征行为,问题的设计主要包括“幼儿游戏表征的兴趣是什么?幼儿通过表征得到了哪些发展?幼儿表征还有哪些问题和需求?如何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等方面。通过以上问题激发教师认真参与教研活动,思考幼儿表征行为的关键信息。
最后,多样表征,发现核心需求。教师带着以上问题与思考,走进现场观察、拍摄、记录幼儿自主游戏中的表征行为,通过回看视频、分组研讨等方式,发现幼儿表征中的兴趣,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语言表征、绘画表征、动作表征、作品展示表征等多种表征方式。每一种表征都蕴含着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等丰富多样的表达记录方式。教师要支持幼儿的不同兴趣,重视幼儿在表征过程中的学习与发展,尊重幼儿的差异,还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幼儿多样化的表征方式。
发现儿童内在需求,调整设计表征环境。从表征行为到表征内容的研究维度层层递进,教师们常常自发讨论:幼儿如何与环境互动?如何探寻幼儿视角下的环境?我们抓住教师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常态化研讨。一部分教师认为:这是幼儿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视角下的环境。另一部分教师认为:这是教师主导的环境,没有体现幼儿真思维,是按照教师主观粘贴的环境。班级环境应该展示幼儿的思考、行动过程。于是我们把问题再次抛给教师,引发了深度思考:如何更好地创设儿童视角下的环境,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我们在研讨中梳理出相关策略: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加自由、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环境。
多维表征倾听,赋予家长高质量陪伴。在班本化教研讨论时,教师对幼儿的周表征和月表征进行评估分析,还将表征倾听拓展到家园共育中,为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提供准确数据。通过半日开放以及每周表征、倾听、反馈、分享等方式向家长解读幼儿表征行为背后的意义。比如,每周五大部分幼儿都会将日表征和周表征带回家,与家长共享自己的游戏和经验。幼儿不仅喜欢与家长分享表征故事,还会在周末或节假日通过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自己跟爸爸妈妈的趣事,如“参观军事博物馆”“跟姥爷一起挖红薯”“爬长城”等。家长也会仔细观察幼儿的兴趣和图画表征内容,回应和记录幼儿的真实想法和新的发现。
在多维表征倾听中,家长充分信任、尊重、支持幼儿,让他们在大自然和社會中开阔眼界,在观察和探索中建构新经验。家长以新视角诠释幼儿的一百种语言,聆听幼儿的不同想法,融入幼儿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使幼儿在爱的陪伴中获得愉快的情绪、形成自信独立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