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与共情
2024-04-27文夏光清
文夏光清
教育学者说,父母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然而,父母接纳孩子,尤其是面对青春期孩子时,有时难免会陷入一些误区。
一是容易把接纳当作工具。有父母会说:“孩子现在没有一处让我喜欢,我怎么接纳他呀。”孩子怎么可能一无是处呢,只是父母没有发现而已。接纳,绝不是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而是父母重新与青春期孩子建立正常的相处模式。
二是无法体验孩子的感受。孩子以前是多么听话,成绩是多么出色,如今不爱读书、玩手机游戏、爱打扮……若父母只与孩子争论是与非,就不能深刻体会孩子的感受,也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接纳孩子。换言之,父母先接受孩子成绩落后这一事实,才能真正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
三是不承认情绪的合理性。我们常说“情绪无对错”,但说起来易,做起来真难。父母的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发脾气是不听话,难过是不应该,厌学更是不允许,没有真正承认孩子这些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尤其是负面情绪。父母能否真正接纳孩子,孩子会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
父母看到接纳孩子的功利心,理解自身内心的冲突,又该如何做出改变呢?
首先,接纳孩子一定是真诚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父母的真实与自然状态是最重要的。
孩子不想读书,一看到写作业就心烦意乱,我们来看看两位妈妈的反应。
第一位妈妈:“我知道你很烦躁,好了好了,妈妈知道了,你想写时再写吧,没关系的。”然后,妈妈削好苹果递给孩子,想让孩子开心起来。
第二位妈妈:“我知道你很烦躁,我读初中的时候,学业压力大,也不想写作业。我特别能体会你这种感受。”妈妈说完拥抱孩子,并陪在孩子身旁。
第一种反应只是同情、劝慰,第二种才是共情、接纳。孩子偶尔厌学,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这样的情绪,不要急于把他从情绪里拉出来,而是和孩子共情,真诚地陪他与这样的情绪相处一段时间,为孩子的情绪找到宣泄口,当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负面情绪才不会转为“自我攻击”。换言之,我们要接纳的对象更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绪。
其次,稳定的人格状态最难得。有的父母开始尊重、信任孩子,学习共情、努力沟通。但一段时间后,觉得孩子又蹬鼻子上脸,觉得青春期孩子怎么有那么多叛逆行为呢。孩子一叛逆,父母就焦虑不安。我们要清楚,孩子放纵自我、无理取闹、脾气暴躁等,其实是启动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退行。即如果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受到挫折,就会退回到低级阶段寻求满足。如,孩子在老师面前听话,但回到家和父母在一起,就会有各种闹腾,这样的现象就是“退行”。
其实,正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觉得是安全的,心灵是放松的,才会想怎样就怎样。此时,最考验父母的耐性和智慧,父母要保持稳定的人格状态才能最终见到效果。父母要提醒自己,叛逆、成绩不好、学习困难、不听话、爱打扮等等,都是应该接纳的。当这样定义接纳,父母就能保持稳定的人格状态。
再次,用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的退行,仿佛是一次“穿越”,教育就不能再重复过去的模式了。因此,第一阶段是“接”,接住孩子或自己发出的情绪而不反弹,而不是各顾各的“躲”或“避”;第二阶段是“纳”,把彼此的负面情绪及时纳入和消化掉。同时要相信,成长和发展是一个人生命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孩子天生有一种自主发展的潜能,会让自己的生命绽放,以最好的姿态在社会上生活。因此,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时,心要安定下来,给孩子一个家的港湾,让他充分休息,想放肆就放肆一下,无论做什么,父母都能理解;给孩子一个爱的基调,让他慢慢调整,从紊乱的睡眠、混乱的思绪中走出来,慢慢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
总之,接纳孩子需要长期坚持。父母既要接纳孩子会越来越懂事、理解体谅父母,也要接纳可能短时间依旧叛逆的事实,修炼起强大的耐心和爱心,深入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一定会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