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黄姜栽培技术应用初探

2024-04-27陈光敏

种子科技 2024年6期
关键词:黄姜悬浮剂病斑

陈光敏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安顺 561200)

近年来,镇宁县小黄姜产业发展较快,种植面积从2018 年7 200 hm2发展到2022 年的9 806.7 hm2,产量达到26.8 万t 以上,产值8.5 亿元左右。主要种植在宁西、白马、丁旗、扁担、马厂、募役、江龙、本寨等中、北片区乡镇(街道),产业发展每年带动农户3.4 万户、10.6 万人增收。县级政府部门指导农户以“公司+合作会+农户”“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种植,加快了小黄姜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推动了小黄姜种植产业的发展。小黄姜易于种植、产量高、产值大、易储存运输,对市场价格波动适应性强,是镇宁县促进农户增收的“短、平、快”产业。

镇宁县小黄姜主要种植区域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6.2 ℃,年无霜期长达297~345 d,年日照时间1 142 h,年均降水量1 277 mm;温度适中,降水量充沛,气候宜人,且多湿、多雾,高温低凉,气候复杂多样;种植地形以坡地、山地为主,土壤类型繁多,以黄壤、黄棕壤和沙土为主,土壤pH值为6.0~7.5,为弱酸性偏中性,土质疏松肥沃,土壤条件适宜,富含Zn、Fe、K、P、Ca、Mg 等多种微量元素,满足小黄姜生长需要。由于镇宁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当地所产小黄姜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美容价值都远超于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具有开胃健脾、促进食欲、防暑、降温、提神、杀菌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市场需求量大。

1 姜种选择

小黄姜栽培过程中,应做好姜种选择工作,选择高质量的姜种,保证姜苗健康生长,提高小黄姜的质量与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现增产增收。选择生长旺盛、叶片饱满、分枝较多、单株产量高、块茎光滑饱满且无异味、肉质新鲜且不破皮、无虫孔、无病菌为害斑点的种块进行留种。应仔细鉴别每块姜种,将带有病虫害的姜块剔除,保留完好的姜块作姜种。通常需要姜种4 500 kg/hm2,单块质量以100~150 g 为宜。

2 姜种处理

选好姜种后,还应做好姜种处理工作,具体如下。

1)做好姜种出窖准备。通常根据播种时间确定姜种出窖的时间,一般在播种前20 d 打开姜窖通风2~3 d,确保姜窖内的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同,同时保证通风后窖中的污浊气体排出,不会对人身体造成伤害后,趁天气晴朗干燥时出窖。

2)晾晒。出窖后的姜种晾晒2~3 d 后即可种植。具体措施:将姜种摊放于宽敞干燥的地板上晾晒,目的是晒干姜种水分,以防种皮老化或感染病虫害,有利于打破姜种休眠。从窖中刚取出的姜种水分较大,不易看出是否变质或有无病虫害,通过阳光照晒,未变质或未受病虫害为害的姜块饱满光滑鲜亮,而变质的姜种外形干瘪灰暗,或呈褐色病斑,选种时把变质的姜种剔除,选留健康的姜种。

3)催芽。通过晾晒后的姜种,将其集中堆放在干燥的地板墙角,选择透气性与通风性较好的位置,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早晚盖上塑料膜布做好保温工作,堆放时间为15 d 左右。

4)困种。种姜用50%多菌灵500 倍液浸泡消毒,用薄膜覆盖,确保药液充分渗透姜种,杀死姜种病虫源,困种48 h 后,摊开晾晒3~4 d。

5)掰种。待姜芽分化,芽点凸现,可以进行掰种处理。在掰种过程中,种姜质量以100~150 g 为宜,所掰姜种保留1~2 个壮芽,去除病弱芽。掰种时,认真挑选姜种,选择表面光滑、肉质鲜亮饱满、果皮干净、掰种时断裂声音清脆的姜种。掰好的姜种可用药剂拌种,摊开再次晾晒干后可以种植。

3 选地与整地

3.1 选地

选择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的地块,最好选择水旱轮作、前茬未种植过辣椒、西红柿和茄子等茄科蔬菜的田块进行种植,对于发生过姜瘟病或种植过茄科蔬菜的地块,确保3 年以后再进行轮作。

3.2 整地

冬闲地种植小黄姜,在11—12 月深耕,通常深度为25 cm,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有条件的地块可以深水灌地15 d,杀灭田块中的病菌和虫卵,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开春时需要再次翻犁细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温度。若地块种植了冬季作物,作物收获后,应翻犁耙细,经过5 d 晾晒,起垄种植。起垄时,应顺坡由高至低进行,按宽1.5~2.5 m 起垄,保证垄沟深度为30 cm,宽度为30 cm,垄净宽在1.2~2.2 m[1]。为避免出现积水问题,应将垄整成高垄低沟,呈盖瓦状。姜地周围开挖背水沟,深度与宽度均为40 cm,大沟小沟串通,确保排水通畅,做到厢面不积水、不淹水。整地环节,应施足底肥,每公顷施入腐熟的农家肥30 t、氯化钾225 kg、多元素微肥75 kg、硫化钾225 kg、复合肥750 kg、过磷酸钾750 kg,充分混合拌匀后,作底肥施入小黄姜种植地。

4 播种

小黄姜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更易生长,通常地温高于16 ℃即可播种。应合理选择播种时间,播种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姜苗生长,若播种过早,会导致低温冻害、干旱缺水问题,影响发芽,出苗迟;若播种时间过晚,会导致生长期过短,降低产量。镇宁县小黄姜播种时间以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为宜。

播种过程中,采用高畦,垄厢开沟,厢上开沟栽培,播种时结合姜芽强弱、大小,分级播种,保证沟深10~15 cm,株距26~30 cm,行距35~40 cm,姜种顺沟斜放,姜芽统一朝南排列,然后盖上一层薄细土,再撒入农家肥或少许化肥,最后盖细土3 cm 左右即可。播种过程中,应结合姜芽强弱、大小分级播种,通常播种量为4 500 kg/hm2,种植密度为105 000~120 000 株/hm2。

5 种植管理

5.1 合理控水

种植小黄姜时,应保持土壤湿润。小黄姜出苗期,为避免地表板结影响幼苗出土,通常无需浇水,春季降水量较多,应保持土壤湿度在70%左右,同时雨天需要注意开沟排水[2]。小黄姜出苗后,地表温度较低,降雨后抢晴中耕1~2 次,并及时清除杂草。7 月为小黄姜植株生长旺盛时期,植株逐渐封垄,杂草生长数量减少,根茎膨大速度加快,根系逐级增多,不适宜再进行中耕,有杂草可及时用人工拔除,以免伤害根系。此时小黄姜生长速度加快,成活率较高,且蒸腾面积逐步扩展,但因根系较浅,水分吸收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要做好排水管理工作。

5.2 除草

小黄姜种植后,当出芽率在5%以上时,进行第1 次中耕除草。由于小黄姜为浅根作物,除草以浅耕为主,可提高土壤透气性,还有助于根系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中耕除草最好在大雨后天气晴朗时进行。小黄姜出苗后,全生长期结合追肥再进行2 次以上中耕除草,也可人工拔除杂草。

5.3 合理施肥

5.3.1 施肥技术

小黄姜种植管理中,施肥属于较为关键的工作,通常需要进行3 次追肥,分别是壮苗肥、生长肥、根茎膨大肥。推荐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磷肥、钾肥,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一般每公顷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2 500 kg、过磷酸钙1 200 kg。进入生长盛期,需水量多,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追肥1 次,施尿素225 kg/hm2或三元复合肥750 kg/hm2。此外,根茎膨大期,中耕施肥时应做好培土工作,避免根茎暴露于地面[3]。

5.3.2 应用有机肥与物理杀菌技术

开展小黄姜种植工作时,应选择科学的管理措施,通过应用绿色有机肥与物理杀菌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和农产品中化学药剂残留量。因此,小黄姜种植前,应使用经过高温灭菌的有机肥,如发酵后的鸡粪中具备较多小黄姜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高温灭菌后,可有效保存营养物质,有助于小黄姜生长。土壤在多年施用化肥的影响下,会出现土壤板结、变硬的情况,影响植株成活,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6 病虫害防治

小黄姜整个生长期,应重点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有效的手段,将病虫害对小黄姜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使小黄姜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

6.1 病害发生与防治

6.1.1 姜瘟病

姜瘟病又称姜腐败病,是小黄姜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叶片尖端开始枯萎蜷缩,发病中期感病部位逐渐向叶面延伸,病害严重时,整个植株变为黄褐色,最后全部枯死。姜瘟病严重时,小黄姜会成片死亡。姜块患病后,会出现水浸状黄色病斑,逐渐软化腐烂,并散发出恶臭味[4]。据调查,姜瘟病始发期在6 月下旬,7—8 月随着雨天、降水量增多加速姜瘟病的暴发,一直到采收结束均可能发生该病害。高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易造成病害加重,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黏质土或在开沟浅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该病的初侵染源为土壤、姜种及病株残体带菌、积水、地下害虫、农事操作等;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天气或早晚雾气重、山区、地热槽子等湿度大的地方,也利于病害发生蔓延。

防治姜瘟病,1)可通过3 年以上土地轮换种植;2)做好姜种选择,禁止种植带病姜种,并对姜种进行预处理;3)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深挖田间排水沟;4)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拔除,再用杀菌剂及时喷施彻底灭菌,避免病菌蔓延繁殖。防治药剂可用20%噻菌铜乳油、12%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或20%噻唑锌悬浮剂灌根防治1~2 次,也可对着叶面与根茎部位喷施喷透,连喷2~3 次,防治效果良好,以提高抗病性。

6.1.2 炭疽病

炭疽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会为害小黄姜叶片,发病初期,姜叶缘或叶片上会出现病斑,斑面呈现小黑点,逐渐向外扩展,数个病斑联合呈斑块状,潮湿时病斑呈褪绿斑,形成不规则形大斑,严重时叶片干枯,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大小不等粗糙的黑色小粒点。病斑为害茎秆或叶鞘,形成不定形或短条形,并有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可使叶片下垂,叶片仍为绿色。该病害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孔口侵入致病。病菌可在田间多种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为害。连作地、低洼积水地或偏施氮肥或长势过旺,易诱发该病害。

防治炭疽病,可用2%辛菌·四霉素水剂600~800 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40%多硫悬浮剂5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等,每隔8~10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3~4 次。

6.1.3 斑点病

斑点病又称白星病,为真菌性病害。小黄姜发生该病害后,叶片会出现黄白色病斑,形状为长圆形或梭形,长度2~5 mm,病斑中部较薄,较易穿孔或破裂,病害严重时,小黄姜全叶病斑密布,会对其生长造成严重影响[5]。潮湿时,病斑上会发生分散的黑色小粒点,干燥时,病部开裂或穿孔,若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部分或全叶枯干。

防治斑点病,可采取农业防治措施与药剂防治措施,其中,农业防治措施禁止偏施氮肥及连作,应增施腐熟有机肥与磷钾肥。药剂防治时,应在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间隔10 d 左右喷施1 次,连续喷施3 次,可获得良好效果。

6.2 虫害

据调查,2019 年以来镇宁县小黄姜种植中的虫害主要有姜螟和草地贪夜。姜螟俗称钻心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生姜出苗至收获前均能造成为害,姜螟以幼虫取食为害,钻入处有明显的蛀孔洞。幼虫钻入茎秆取食,造成枯心,导致水分、养分运输受阻,被害叶片呈薄膜状并残留有粪便,叶片上有不规则的食孔,茎和叶鞘常被咬断。苗期受害后茎秆枯死,上部叶片枯黄、凋萎或折断,而下部叶片一般仍表现正常,也可形成驻孔和枯心,所以田间调查发现上枯下青的植株即为姜螟为害。草地贪夜蛾的低龄幼虫群集取食姜叶片的叶肉后,剩下叶表皮形成半透明薄膜状的窗孔和网孔,或叶片被吃后呈大小不等的孔洞;3 龄以上幼虫常钻蛀到幼嫩心叶取食为害,虫量较大时,幼虫可进入姜茎秆取食。近年来,在镇宁县个别乡镇调查到草地贪夜蛾为害小黄姜,为害时间为7 月下旬至9 月下旬。

由于姜螟、草地贪夜蛾均会对小黄姜品质与产量产生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对虫害进行防治。1)农业防治。实施轮作换茬,有效减少病虫害问题的发生。2)物理防治。每2 hm2安装1 盏频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姜螟、草地贪夜蛾成虫;从成虫始见期开始采用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捕器悬挂在高于地面1.2~1.5 m 处,密度为60~90 个/hm2。3)药物防治。出现姜螟或草地贪夜蛾为害时,可用15%茚虫威悬浮剂,或5%锐劲特悬浮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剂、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或8%阿维茚虫威水分散剂等药剂喷雾防治,获得良好的效果。

7 结束语

小黄姜为镇宁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当地农业经济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为了有效促进镇宁县小黄姜种植业发展,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重点推广小黄姜栽培技术,更新种植方法与模式,同时对小黄姜栽培过程进行有效管理,降低病虫草害对小黄姜的不良影响,提高小黄姜的品质与产量,提高种植经济收益。

猜你喜欢

黄姜悬浮剂病斑
罗平板桥镇小黄姜产业园冷链物流中心小黄姜将直达北京家乐福超市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浓度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应用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黄姜中薯蓣皂苷元提取工艺的优化
微囊悬浮-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不是同种剂型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