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工艺融入社区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探索*
2024-04-27何瑜
何 瑜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社会文明建设的推进,“美育”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国民的广泛认可,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引导人们善观察、爱想象、勤动手,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社会治理创新实施的支点,也是社会美育的现实落点。“社区美育”这一概念在我国目前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应运而生,其以美育方式介入乡村、城镇、社区等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公共空间,基于社区这一场域开展艺术活动,不仅对学校美育进行了有效补充,也对家庭美育进行了丰富拓展。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广博高深,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剪瓷雕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雕刻、拼贴造型记忆以及浓厚的闽南特色,已在闽南的厝顶上大放异彩了数百年,成为人们心中重要的文化瑰宝。目前闽南地区的社区美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从自然生态的探索、影视欣赏、儿童主题DIY 等方面展开,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有待进一步提高。探索剪瓷雕工艺如何融入闽南地区的社区美育,使其成为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剪瓷雕工艺融入社区美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路径进行初步探析。
1 剪瓷雕工艺融入社区美育价值意蕴
剪瓷雕工艺通过历代能工巧匠的技艺不断传承创新,在闽南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形式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其文化内蕴美、传统工艺美、造型艺术美等美学价值。将其美学价值融入闽南地区的社区美育价值意蕴主要从以下3方面体现。
1.1 提升社区居民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目前我国社会存在“文盲少,美盲多”的普遍现象,大众审美素养的缺乏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适应,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全民美育,引导大众提升审美素养。“厝顶有戏出”是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的俗语,剪瓷雕工艺以其浓厚的民俗气息、淳郁的艺术内涵和深刻的历史痕迹在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装饰上演绎了一出又一出精彩大戏,生动流露了闽南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剪瓷雕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社区民众的精神生活,扩充社区美术教育的内容,使更多居民能够得到艺术的陶冶。一方面剪瓷雕的文化内蕴美主要体现在其题材广泛,如“寄意于物,求取吉祥”“敬重神灵,驱灾辟邪”等文化内涵,本质上表达了闽南百姓的驱灾辟邪、向往美好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审美观[1];另一方面从生动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及丰富的色彩体现出其传统工艺和造型艺术之美。在色彩搭配上多以鲜艳、凝丽、明快为主,喜用单色、对比色与邻近色,通过铺设大面积的对比色,同时使用邻近色作为衬托,使画面呈现“大片对比,细部调和”的色彩关系,从而获取视觉上的平衡,营造热闹欢腾的氛围感,迎合闽南民众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和学习剪瓷雕工艺,居民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文化内涵、工艺造型等审美价值中取精去糟,赋予平凡的瓷器不同“美学”,进一步培养自身对于美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1.2 促进社区美育与传统文化融合
传统文化艺术以不同的载体、丰富的形式及其特有的优势在社区美育中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发挥着重要作用。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以手造物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形式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和艺术信息,并且会根据地域的差异展现出不同的特点[2]。社区美育的生活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土壤,这种继承即是传统的发扬,又是创新的传承,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也可以促进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剪瓷雕工艺作为在闽南地区扎根成长的传统文化,是闽南地区社区美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民间信仰,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淳郁的当地特色。作为“屋脊上的艺术”,传统意义上的剪瓷雕与人们日常生活必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务必让瓷雕艺术“从屋顶下来”,真正融入到社区百姓的生活中,拉近剪瓷雕与人们生活的距离。通过结合不同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性、特有民俗风情及现代美学资源等,将居民熟知的生活元素融入传统的剪瓷雕工艺进行创新创作,一方面促进闽南地区居民对剪瓷雕工艺的传承,深刻感受祖祖辈辈流传至今的手工艺之美,另一方面通过社区美育的平台,让剪瓷雕工艺在闽南大地上持续发光。
1.3 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
剪瓷雕工艺与社区美育融合对于推动闽南传统文化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闽南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剪瓷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以剪刻瓷器为主要方式,运用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雕刻,将闽南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瓷器之中,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也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将剪瓷雕工艺纳入传统文化传播的范畴,有助于让更多人深入认识闽南传统文化,推动闽南地区居民对其加以传承、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社区美育是指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美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意识,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开展,不仅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够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资源,融入社区美育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社区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2 剪瓷雕工艺融入社区美育现实困境
剪瓷雕工艺作为闽南独具特色的省级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闽南地区社会美育可以为社区带来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文化教育。然而,剪瓷雕技艺并没有逃脱追求便捷、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桎梏,其发展和传承状况并不乐观,在融入社区美育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些现实困境,限制了其在社区美育中的发展和应用。
2.1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带来的认同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传统的剪瓷雕工艺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成为一种现实困境,现代社区美育更加注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创新的表达方式,而传统的剪瓷雕工艺在这种背景下显得有些陈旧和落后。有部分人会认为剪瓷雕工艺过于古老,难以与现代社区美育相结合,即使在闽南地区,大部分居民对于该项工艺的认知也比较浅显,缺乏对其内涵、技艺、艺术造型等美学价值的认识,社区居民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普遍认为这种工艺与现代社区美育的需求和趋势不符,对其认同感不高,这使得剪瓷雕工艺在社区中的传承和发展难免会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2.2 资源匮乏带来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剪瓷雕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包括专业的传承人、传统工艺材料和工艺设备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在社区中往往十分有限。剪瓷雕是一项高难度、复合型的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社区往往无法提供持续的支持。同时,剪瓷雕的重要原料是瓷器,技艺传承和发展与陶瓷行业兴衰有着密切关联。当今工业化情景下,生产彩瓷的小作坊面临着倒闭或转型,这使得剪瓷雕施工原料供应短缺,价格不断上涨,在原材料的获取也面临一定困难。加之剪瓷雕创作时长较长,制作工艺复杂,不同传承群体间缺乏文化、技艺等方面的交流,导致多项工艺手法失传,其载体和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创作题材比较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剪瓷雕工艺在社区美育中的创新发展。
2.3 科技进步带来创作环境衰落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许多剪瓷雕作品的原材料、制作工艺及生产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多用现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彩色玻璃取代传统的瓷片,传统手工艺人常用的钢口偏软的修瓷剪刀也被精密的打磨机所取缔,传统粘合瓷片所使用的麻灰也被水泥所替代[3]。基于现代发达的模具制造技术,如花鸟、人物造型等剪瓷雕元素可以使用模具制作一体浇注成型,省去了人工剪瓷及一片一片镶贴嵌瓷等繁琐的操作,大大节约了材料和人工成本。与此同时,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早已将闽南传统特色的红砖墙、燕尾脊等建筑取代,建筑风格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剪瓷雕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及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3 剪瓷雕工艺融入社区美育路径探索
3.1 以大众文化为导向,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社区是全体居民的社区,社区美育建设内容也应该是全体居民认同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将共同体中的独立个体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4],对于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剪瓷雕作为福建闽南地区寺庙建筑中一种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也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其以彩瓷为材料,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来贴雕人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虽然一些传承人目前结合现代工艺和材料进行改革创新,把它微缩在瓷盘上红木板上、根雕木头上等等,造型十分精妙,但是剪瓷雕工艺并没有逃脱追求便捷、快节奏的现实桎梏,发展和传承状况并不乐观。
先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欢乐社区行“活动,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吹糖人、山东省东营市”非遗进社区,文化惠万家“活动,黄河口草编、留年旗袍、虎头鞋、剪纸、手工老粗布等20多项本地非遗项目齐聚现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美丽非遗进社区”等引起了当地社区居民的巨大反响。因此,剪瓷雕工艺融入社区美育时,要强调“以社区为中心”理念并推广“和而不同”的文化多样性观念,“破圈”建立群体认同。进而推动流动人口增多和文化高度开放情境下的文化融合,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广泛的文化共识,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3.2 以政策为导向,多部门协同增效促进发展与管理
剪瓷雕传统工艺源自于民间与民众,保护与传承的根本意义也在于回归于民间与民众,服务于民间与民众[5]。当前非遗在融入社区美育过程中缺乏文化部门、建设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参与。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和扶植剪瓷雕等传统工艺融入社区美育,加大对其保护利用的宣传力度。通过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剪瓷雕传统工艺融入社区美育的目标,确保其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与此同时,给予法律法规保障,加强对剪瓷雕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维护剪瓷雕艺术家的权益。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财政补贴和支持,用于社区美育中剪瓷雕的培训、创作、展示等环节,促进其发展。
多部门协同增效,文化部门应加强对剪瓷雕融入社区美育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建立社区美育活动中剪瓷雕艺术作品的档案库,为后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保障。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剪瓷雕技艺的传承培训,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更多的剪瓷雕人才,保证技艺的传承。其他相关部门部门可以将社区剪瓷雕活动所创造的劳动产品进行开发,打造剪瓷雕的展示和体验基地,将剪瓷雕作品以新的手法融入社区公共空间和景观环境等项目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展示平台。
3.3 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剪瓷雕相关活动
美育是居民开展教育的重要环节,社区美育的作用不仅在于满足居民美育需求,也能够提升居民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剪瓷雕相关活动,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还能够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增加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社区美育工作者应积极策划和组织相关活动,并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共同推动剪瓷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了解社区居民需求。社区美育工作者要积极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调研,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征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对新媒体等网络传播工具的运用,通过建立社区公众号和新媒体账号,大力宣传社区美育活动,了解居民对剪瓷雕活动的兴趣度及参与意愿。其次,基于社区居民的需求,策划一系列的剪瓷雕相关活动,以吸引居民的参与和关注。例如,举办剪瓷雕作品展览,展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剪瓷雕艺术品,吸引居民前来观赏和学习;组织剪瓷雕工作坊,邀请专业的剪瓷雕传承人为居民传授剪瓷雕的技巧和知识,让居民亲身体验剪瓷雕的乐趣;举办剪瓷雕比赛,鼓励居民参与创作,并评选出优秀作品,以激发居民的创造力和热情;开设剪瓷雕培训班,为对剪瓷雕感兴趣的居民提供系统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剪瓷雕的技能。最后,为了剪瓷雕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和发展,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①通过社区广播、户外宣传牌等方式,广泛宣传剪瓷雕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增加居民的知晓度和参与度;②与社区内的文化机构、教育机构等合作,共同策划和组织剪瓷雕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各方资源和优势;③定期组织居民交流活动,让居民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分享剪瓷雕的心得和经验,增强社区凝聚力。
3.4 以高校、社区美育一体化建设为导向,推动剪瓷雕技艺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艺的兴起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剪瓷雕技艺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高校、社区美育一体化建设为导向的综合性措施应运而生。传承是保护剪瓷雕技艺的基础,而创新则是使其与时俱进的关键。高校与社区美育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是将传统的剪瓷雕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综合性的措施,实现剪瓷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建立高校与社区的合作机制。社区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社会经历、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通过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可以来到社区与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高技艺传授和交流。第二,设立剪瓷雕技艺研究中心。设立剪瓷雕技艺研究中心有助于提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能力。高校与社区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设立剪瓷雕技艺研究中心,承担起剪瓷雕技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组织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技艺的传播和发展。第三,开展剪瓷雕技艺培训班和工作坊。通过培训班和工作坊的形式,结合实践教学和理论讲解,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互动,激发居民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传授给更多的人群,提高社区居民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同时,可以适当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剪瓷雕技艺的制作效率和质量;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如绘画、雕塑等,吸收多元文化元素,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这种融合可以激发创作灵感,拓宽技艺的发展空间;建立剪瓷雕技艺的创作交流平台,如展览、比赛等,能够促进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