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螺生物学特性及仿野生栽培技术
2024-04-27戴桂金张竹山
戴桂金,张竹山
(1.凤凰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中心,湖南 湘西 416200;2.湘西爱德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湘西 41620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更加注重药食同源药材的应用,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药食同源的药材来实现养生保健的目的。山海螺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药食同源类植物,其根块有着较高的药用价值。但是随着人们对野生山海螺的开采,野生山海螺资源在不断减少。为了实现对山海螺的保护,同时满足人们对山海螺的需求,对山海螺进行人工栽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分析山海螺的生物学特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山海螺进行人工栽培。
1 山海螺生物学特性
山海螺是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根粗壮,倒卵状纺锤形。茎攀缘细长,无毛,带紫色,长可达1 m。叶着生在茎上的互生,细小;着生在枝上的通常2~4 片簇生,或对生状或近于轮生状,长圆状披针形、披针形至椭圆形,长3~10 cm,宽1.5~4.0 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或稍有疏生的微波状齿,两面无毛,下面呈灰白色;有短柄。花单生或成对生于枝顶;萼筒5 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外面乳白色,内面深紫色,钟形,浅5 裂,先端反卷,有网状脉纹;雄蕊5 枚,花丝与花药等长;子房半下位,花柱短,柱头3 裂[1]。蒴果圆锥形,有宿萼。花期在8—10 月。山海螺适应性强,我国南北各地均可以栽培。以富含腐殖质肥沃的沙质壤土最好;繁殖方式一般为播种繁殖。主要生长在山坡、林练河谷两边等较为阴湿的地方,广泛分布东北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西等地,多产于黑龙江、广西、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干燥的山海螺呈纺锤形或圆锥形,大小不等,一般长6~12 cm,直径1~3 cm,有时有分枝。上部较粗,有众多的横皱纹,下部稍细;有纵皱及细根痕迹。外表灰棕色至土黄色,粗糙;除去栓皮的呈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质疏松而轻,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多裂隙。味苦微辣[2]。显微镜观察下,山海螺的木栓层为10 余列木栓细胞,其外有落皮层残存,2~3 层细胞,略切微延长,木化。韧皮部宽阔,薄壁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有乳管群与筛管群伴生,散在成行,近木栓层的筛管群多成颓废组织,韧皮射线处常有裂隙[3]。木质部导管3~5 个成群,略呈放射状排列,木质部薄壁组织中有裂隙。山海螺具有较强的药用价值,具有益气养阴、解毒消肿等功效[4]。
2 山海螺仿野生栽培技术
2.1 种植环境选择
山海螺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耐瘠薄性,对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在进行仿野生种植的过程中,可以将山海螺种植于山地、果园、退耕还林幼林地等林下经济土地。但是种植过程中需要选择土壤无污染、土层深厚以及腐质含量丰富的土地。
2.2 精细育苗
由于山海螺的种子较为细微,同时幼苗期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且种群竞争能力较弱,在进行仿野生栽培的过程中需要采用育苗移植栽培的方式来进行精细化的育苗。可以选择土壤肥沃的沙质土壤作为山海螺的育苗苗床,同时保证选择的苗床处于夏秋季节较为凉爽的状态,最好能够被大树遮挡。选择好育苗苗床后,对苗床进行深耕、耙细和整平处理。选择2 月底至3 月初播种,并且保证天气晴朗。播种前先撒施有机肥15 000~22 500 kg/hm2,再播撒7 500 g/hm2左右的种子。播种后,需要在播苗床上覆盖0.5~1.0 cm的焦灰细土,再采用木板压实的方式让种子与土壤保持良好的接触,使种子更好地萌发,再盖上一层杂草或者蕨类植物的茎叶,能够有效防止苗床受到雨水冲刷,还能有效防止山海螺在育苗期受到草害,并且降低盛夏季节土壤的温度,从而促进山海螺幼苗更好地生长。当大部分幼苗都发芽破土后揭起覆盖物,待幼苗生长出3~4 片叶片后,可以对叶片喷洒氨基酸水溶液200~300 倍液,促进山海螺幼苗茎叶的生长。根据山海螺幼苗的生长情况对幼苗进行间密补稀处理,从而保证所有幼苗都具有较好的长势。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在每株幼苗附近插上长度为1.5~2.0 m的竹条或者树枝,作为山海螺幼苗藤茎攀缘的支撑物,能够更好地促进山海螺幼苗的生长。山海螺幼苗在苗床上生长1 年且单株山海螺根块质量达20~60 g后,就可以将山海螺移植到林下经济土地中种植[5-6]。
2.3 山海螺幼苗移植
冬季天气寒冷后,山海螺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地上的藤茎会枯死,同时处于地下的根块会进入休眠期,山海螺的移植最佳时期为1—2 月。需要对种植山海螺的林下经济土地进行翻耕处理,翻耕前需要对土地施用复合肥1 125 kg/hm2左右,再进行整畦处理,畦面宽度设置为1.3 m 左右。随后进行山海螺幼苗的种植,根据树林的分布情况来选取合适的种植方式,确保不会对树林产生影响,一般林下经济土地种植15 000~45 000 株/hm2,大田种植90 000 株/hm2左右。当山海螺的藤茎生长到15~20 cm 时,需要对山海螺进行搭架处理,并将藤蔓引到架上。如果种植过程中株距较大,也可以不搭架,让山海螺的藤蔓在地上爬生。在山海螺生长过程中,需要对山海螺的藤蔓进行处理,当藤蔓长度超过1 m 以上时处理藤蔓,长度应保持在1 m 左右,能够减少山海螺藤蔓生长对营养的消耗,从而促进山海螺根块的生长,有利于提高山海螺的产量。在山海螺生长过程中需要追肥。追肥的时间选择在1—2 月,能够有效促进山海螺的生长,追肥可以选择施用复合肥750 kg/hm2、农家有机肥15 000 kg/hm2。同时,在追肥过程中,需要在距离山海螺根块6~7 cm 的位置施肥。山海螺生长3 年后,选择秋冬季节,山海螺藤蔓枯萎时收获。挖出根块清洗干净泥土,可作为鲜货,或将山海螺根块进行切片晾晒,制成中药。
2.4 病虫害防治
2.4.1 锈病
锈病主要为害山海螺的叶片,一旦感染锈病,其叶片上会出现黄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会蔓延至整个叶片,然后使整个叶片发生锈变,出现枯死脱落。可以剪去病变的藤蔓,并进行集中烧毁处理,防止锈病进一步蔓延,从而影响山海螺的正常生长。
2.4.2 立枯病
立枯病的主要症状为山海螺植株靠近地面的茎部出现凹陷状黄褐色斑点。发病原因是气温较低,土壤中的水分流失较大,土壤中的丝核菌会导致山海螺发生立枯病。可以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或使用70%甲基托布津1 500 倍液10 kg/m2喷洒防治。
2.4.3 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发生在7—8 月,表现为植株出现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导致山海螺的蔓茎出现枯死的情况。褐斑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较大的关系,7—8 月温度为18~25 ℃,同时空气湿度较大,很容易导致山海螺发生褐斑病。可以在6 月底每隔10 d 喷洒1 次波尔多液预防该病,如果出现褐斑病,可以在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或者70%代森锰锌500 倍液防治。由于山海螺的架蔓密度较大,透光性较差,长期阴雨潮湿的环境可能会导致山海螺出现蔓茎腐烂的情况,从而出现白色霉菌。可以喷洒70%可杀得500 倍液防治。山海螺在6 月容易受到地下害虫的影响,需要采取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的方式[7]。
2.5 采收加工
通常情况下,山海螺移栽处理2~3 年后就可以采收,在采收过程中需要尽量保持山海螺的整体较为完整。如果采收后无法及时出售山海螺,可以将山海螺放置在沟内,并在上方覆盖土壤8~10 cm,可以使山海螺保鲜20 d。同时,也可以将山海螺清洗干净,然后将表皮去除并晾晒干透,进行出售。
3 山海螺种植地经济效益分析
山海螺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具备药膳两用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8]。但是随着野生山海螺资源的枯竭,山海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所以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可以有效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对湖南省益阳市和娄底市的调研数据发现,山海螺鲜货的市场零售价格为40~60 元/kg,中药材干货的零售价格则为80 元/kg。
3.1 山海螺品种选择
山海螺分南、北方2 个品种。南方山海螺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北方山海螺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北方山海螺块茎为长条状、单个最高250 g,且苦味较浓,不适合直接炖汤、炒菜食用,种子小而细、翅羽窄小、产量比南方品种稍低。南方的山海螺个大呈圆形,南方有些地区的山海螺也有纯圆个头与长圆个头,也有长条形但个大,栽培实践中观察到最大的单个质量达1 500~2 000 g,比正常手掌大一倍,且苦味较淡,经炖、炒后,苦味基本消失,且有浓郁的清香味道,种子比北方的略大些,翅羽也稍宽。本次研究选择南方山海螺作为种植品种[9]。
3.2 种植经济效益
由于山海螺人工栽培主要是通过大田种植和仿野生种植2 种方式,所以在进行山海螺经济效益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山海螺大田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山海螺仿野生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0]。通过苗木育种移栽大田的种植方式,可以种植90 000 株/hm2,3 年的产量为37 500~45 000 kg/hm2,按照山海螺的收购价格20 元/kg 计算,3 年的经济效益为750 000~900 000 元/hm2。在种植山海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林下种植的方式进行仿野生的方式进行种植,不仅可以减少山海螺种植对耕地的占用,还能有效地提升山海螺的药用价值。
通过对仿野生种植下山海螺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林下经济土地种植山海螺经济效益见表1,连续种植30 年山海螺的总收益为2 830 050.0 元/hm2,平均每年的收益为94 335.0 元/hm2。所以通过林下经济土地进行山海螺种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分析了山海螺的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以及林下经济土地种植山海螺的经济效益。按照当前山海螺的收购价格,农民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种植,在不占用耕种土地的情况下即可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