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程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以北京王府学校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为例
2024-04-27杨敏
文_杨敏
近些年来,中国多次在中小学教育相关文件中强调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开展相应实践。本文拟以北京王府学校的“青年外交官”课程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以下简称“上师大附外中”)的MEET 课程为例,探讨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路径。
北京王府学校“青年外交官”课程体系及实施
作为一所建校近30 年的老牌国际学校,北京王府学校致力培养学识与能力俱佳、中西文化融通的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此,学校创建了包含十余门特色选修课的国际理解课程群,并在2019 年将“青年外交官”校本选修课程纳入该课程群。也是在这一年,王府学子站在了日内瓦模拟联合国大会的舞台上,与27个国家的青年进行主题讨论。“青年外交官”课程的设立,一方面基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水平外交外事人才短缺的国家需求;另一方面基于王府学校一直以来的思考:如何让学校优质的外交资源更好地助力人才培养。2021 年,基于跨文化体验的“青年外交官”校本课程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校本课程建设项目中被评为优秀课程。
“青年外交官”通过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具备外交知识、外交外事交流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国际热点话题探究能力。从具体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训练,到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螺旋式进阶。每一个课程目标,拆解为若干个培养维度,每个维度匹配相应的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比如“外交礼仪”维度,下设多个课时,授课方式包括大使讲座、实地参访,以及夏(冬)令营等。以冬令营为例,学校与葡萄牙科英布拉公立中学合作开展的“中葡‘大使杯’—冬奥青少年使者冬令营”共包含三节线上课程,最后一节课上,中葡双方师生共上了一节冬奥主题课。这种基于一个主题,跨越文化、国别、空间的交流,给学生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体验。
又如,“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程目标分为“评估信息”“综合运用信息”“提供解决方案”三个维度。其中,“提供解决方案”的课程,以一线外交大使的讲座为主要形式。“我亲历的外交工作”系列讲座,是“青年外交官”课程独特的实施方式,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国前驻加蓬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孙继文以“一带一路”为主题,梳理了从古至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文化往来;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中国驻希腊特命全权大使罗林泉则回顾了2008 年他在希腊为奥运圣火采集保驾护航的故事,以及惊心动魄的利比亚撤侨往事。外交官们为学生带来了直接、真实、深入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以生动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对外交外事事业的兴趣。透过大使这扇窗,学生不仅了解了外交礼仪、沟通方式和外交思维,更感知到了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复杂局势,同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了深刻理解。
再如,“跨学科国际热点话题探究能力”这一课程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理解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国际关系的主流是合作还是冲突、联合国的作用与局限这类极具思辨性的话题都在探讨之列。以“二氧化碳排放”主题为例,教师为学生创建了具体的情境:联合国大会要重新评估《巴黎协定》的实施成效,就下一阶段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形成应对方案。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去思考和讨论:碳排放到底由谁来买单,以及如何有效控制碳排放?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主题开发,形成问题链。整个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环境科学和英语等各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以议题或项目为导向的实施方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帮助学生构建基于某一主题的多元知识体系,为其深度且全面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上师大附外中MEET 课程体系及实施
与北京王府学校不同,上师大附外中是一所公立百年老校。在校长李凯看来,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让世界理解我们?怎样才算理解?是孩子们需要想清楚的问题。上师大附外中作为上海市首批双语实验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建构了以“融”“会”“贯”“通”四大课程为一体(Mastery,Exploration,Experience,Ties)的特色课程群—MEET 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华精神、世界眼光、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
“融”,意味着交融、融合。在这一维度下,学校建立了语言学习与交际应用类课程群,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提高他们在实际场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会”,意味着体会、领会。在这一维度下,学校建立了本土探究文化理解类课程群,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该课程群一共设置了26 门课,包括《法国文化》《美国文化》《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等。比如,在这一课程群里,学校设计了一个情境任务:学校公众号拟开设“走向觉醒的女性”主题研讨系列活动,学生需要参与表达和交流。该项目下的其中一个学习活动,是研读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学生们需要自主搜索资料,了解挪威19 世纪的女性解放思潮,仔细体会娜拉作为个体在当时的遭遇和处境,分析她觉醒的心理过程及深层原因,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作演讲,阐述对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结合其他文学作品中“已觉醒/未觉醒的女性”,以论文形式谈自己对“觉醒”的理解和认识。这一文学活动,以真实的情境为导向,以明确的主题为中心,促进学生了解他国的历史和文化,并使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贯”,意味着连贯、贯穿。学校建立了国际视野与全球问题类课程群,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尊重和传承意识,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问题解决能力。该课程群一共30门课,既包括《诗经》《礼记》这样的文化经典,也包括《草木染技术》《叶榭软糕制作》等传统技艺类课程。
“通”,意味着通晓、通达。在这一维度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类课程群,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和战略眼光,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模式最为多元,以专题讲座、活动课程、项目课程、研学课程为主,比如,“一带一路:连接东西方的纽带”系列专题讲座、ESD 德国生态项目、“眺望世界”宣讲活动课程、“模拟联合国大会”、全球问题与挑战主题论坛等,以及海外研学的“翱翔计划”等。目前,上师大附外中学生的研学活动已遍及卢森堡、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新西兰、英国等国家。在这一课程群下,学生们曾就议题“东北亚的核武器扩散问题”进行了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尝试。学生两人为一组,一共八组,分别代表美、日、英、德、法、俄、以色列和中国。学生们需要深入了解国际关系,以及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明确自己的立场。比如与朝鲜地缘关系紧密的俄罗斯和中国代表,提出了让美国撤离在韩国的军事部署,确保半岛稳定的建议。而掌握了国际话语权的美国代表,趁机发难,指出俄罗斯没有将削减战略武器纳入立法。模拟联合国大会是一次沉浸式的外交演习,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外交思维、应变能力、谈判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
在课程实施模式上,无论是北京王府学校的“青年外交官”课程,还是上师大附外中的MEET 课程,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提升为出发点,通过项目制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还设置了小组研讨、演讲、实地研学、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助力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课程评价方面,无论是北京王府学校,还是上师大附外中,均建构了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方面,除了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考察,还着重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的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价值观。从评价形式来看,演讲、小组合作、论文和知识竞赛等都被纳入了评价体系。由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与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共同调研发布的《从理念到实践: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框架2021—2022》显示,以考试为手段的传统评价模式已不能满足国际理解教育的需要,一些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学校已整合创新现有评价方式,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