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溧水实践
2024-04-26王晓芹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江苏省委农办顾惠玲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王晓芹/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刘 杰/江苏省委农办 顾惠玲/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是推动乡村产业攀升的有效途径。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积极推动稻麦、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智能化、绿色化,优化升级农业全产业链,高水平建设都市现代农业。
溧水农业产业发展卓有成效
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围绕“南京南部新兴增长极”定位,溧水区立足资源禀赋,探索以科技、设施为支撑,形成“五莓”(草莓、蓝莓、黑莓、青梅、杨梅)为代表的经济林果、食味稻米、设施蔬菜、名优茶叶、特种水产、优质畜禽、休旅农业七大主导特色产业。现有草莓2万亩、蓝莓1.5万亩、黑莓1.2万亩、茶叶2.63万亩,稻米常年种植面积28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溧水依托高校院所重大科研平台,取得65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1%,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3%,水稻良种覆盖率超98%,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9100亩。作为首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溧水着力打造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科技应用场景,加快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乡村治理中的运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超7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溧水在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保障支持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加工流通,引导农业企业向前端延伸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目前,溧水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8家;各类农民合作社1071家;家庭农场943家,创成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单位。
农业园区持续提档升级。作为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在承接和服务产业转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目前南京农高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30家、涉农企业超过400家,打造出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累计引进和签约企业200多家。2023年,溧水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个、市级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3个,实现一镇一园区全覆盖。
农业“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方略,深入推进白马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溧水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推进全区76家主体开展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建冷库142个、新增库容6.8万立方米。溧水成功走出了一条“设施+观光农业”结合“农业公共平台”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三产协同发力。2023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1亿元。
溧水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水平的做法
做强供应链,夯实产业融合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原材料充足供应是基本保障。溧水区重点构建产、加、储、运、销、消、服全过程全功能网络链。严格把控原料品质,建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特色浆果研发加工产品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金色庄园农产品有限公司除自建7400亩标准化设施草莓基地外,在安徽等地有订单合作基地30000亩。切实提高农产品储运能力,结合全国冷链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改造冷藏保鲜设施。巴比食品拥有自建智能供应链,采用TMS 系统,不断提升物流配送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农贸市场、单位食堂、超市专柜、连锁门店、合作加盟、电商平台等线上线下批发零售市场渠道进一步拓宽。果果公司专卖店遍布苏皖地区各农贸市场,在苏果等商超设有专柜,是南京100余家大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指定供货商,与京东等电商均有合作。
优化产业链,提升要素流通质效。溧水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域专,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钟情”深耕一个领域。金色庄园创成首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获全省首家草莓产品出口许可证,年销售额就达3.8亿元;巴比食品20年来,从事早餐连锁经营和中式面点研发制造,目前在全国拥有门店近5000家。产品精,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做精单品、做响品牌。沃德绿世界(溧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蓝莓为原料,研发生产蓝莓系列营养保健品、化妆品及卫生用品;豆果果研发创新“经典豆制品”等八大类200多个品种。规模大,着力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了一大批优势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建成中小食品产业高标准厂房6万平方米,汇集省、市、区农业龙头企业24家,用“大”增效、用“强”提质。技术活,深入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积极联系省农科院与镇街对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白马未来食品研究院完成了国内细胞培养肉首次百升级生物反应器试生产阶段,探索出农业科技“另一种可能”的发展之路。
提升价值链,激发主体内生动力。纵向延伸产业链,创新供给,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做强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构建以“无想田园”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重点产业品牌为基础、龙头企业品牌为主体的“三牌”同创体系,着重打响“溧水蓝莓”“溧水草莓”等核心产品。果果公司自有的“豆果果”品牌荣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巴比”获得“中国餐饮业十大快餐品牌”“上海名牌”。金色庄园自建品牌“莓小兔”被授予“溧水草莓”地理标志使用权。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积极引导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围绕“莓”等镇村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订单种植+保底收购”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以市场需求实现富民增收。激发数字赋能,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新工艺研发应用和加工设施设备改造,实现向智慧农业转变,有效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道格勒食品公司通过5G 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数据实时可视化,加上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形成视频、数据同步展示的“透明”工厂。
溧水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启示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充分交流,开发种植基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原料稳定供应。二是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集聚集群发展果蔬、畜禽、水产、食品以及保健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抢占预制菜等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三是向市场渠道终端发力,实现区域拓展和产业延伸。农业企业除了涉足食品生产加工外,还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餐饮等产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主体。一是鼓励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就地延长产业链条,开展农产品冷藏保鲜、分级分选、整形包装、烘干制干等商品化处理和产地初加工。二是鼓励龙头企业优化农产品加工布局,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原料品种专用化、质量分级化、利用高效化、产品品牌化,促进加工层次由粗(初)到精(深)、加工业态由单一到复合,持续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物流一体化建设。三是强化联动合作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创建现代农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聚力农业集群发展。农业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强村富民、青年人返乡创业方面起带动作用。联合体内部采用标准、服务、销售等“八统一”模式,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示范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产业融合平台是科技赋能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一是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聚集区、产业园、工业园,以先进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解决方案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生产加工销售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注重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强生物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种子种苗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快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贮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开发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二是打造科技联盟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搭建产业融合载体。通过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培育集聚、产业布局优化、创新平台建设、核心区建设、产业金融支撑、开放创新合作等六个方面,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支持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国际一流作物基因资源研究平台。三是围绕现代种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设施农业、智慧农机装备、农业物联网等领域,招引人才、技术和项目,完善科技孵化及产业配套设施,为中小农业科技企业降低研发创新成本。
探索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是实现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是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聚集整合资源要素,加快三产融合发展速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通过持续举办一系列节庆活动,提升休闲农业品牌影响力。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拓展农业的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升农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三是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打造主题创意农业园,增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农民。
综合政策措施是推进产业链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一是以农业重大项目为抓手,政府招商引资,吸引新科技、新技术、新产业,吸纳大批高质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支持保障土地等要素。二是坚持人才振兴,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引进农业科技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开展专题培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鼓励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奉献基层。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科技人才专员的桥梁纽带和以才引才作用,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质项目落地。三是加大信贷基金等金融支持。通过惠农贷、贷款贴息等信贷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