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预防措施
2024-04-26任娟李琴苏晓慧居马别克秦菊美热木古丽吾那尔汗李舵
任娟,李琴,苏晓慧,居马别克,秦菊,美热木古丽,吾那尔汗,李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维吾尔 830000)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毒引起,该病在我国各地养牛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本文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 采取开展疫苗规模免疫、加强母源抗体传递、隔离防护易感牛群以及选择联合应用其他疫苗等进行预防取得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流行特征
1.1 全球及我国流行概况
牛结节性皮肤病几乎在全球所有养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流行,是牛的头号慢性传染病。 据统计,全球约有37 亿头牛受该病影响,给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 我国自20 世纪60 年代该病传入后,已快速向全国蔓延。 如今,约70%的省区和80%的牛场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 成为当前危害我国养牛业最大的疫病之一。 疫情持续上升,已近1/4 的奶牛被感染。 由于感染牛的奶量下降且生产率大减, 我国主要奶源地区的牛群感染率高达60%以上,严重影响奶品产量,也直接导致农牧民收入减少。
1.2 发病率及流行规律
第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最近十几年,我国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 感染牛只从20 世纪90 年代的10%左右上升至现在的25%左右,部分主要牛场和奶源地区的感染率甚至超过60%,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 第二,四季发病差异大。 通常夏秋季节发病最高,约占全年的60%,因为蚊虫活跃易传播病毒,而冬春季节较少。第三,初犊和老牛易感。调查发现,初犊发病率最高,可超过50%,因为未形成免疫;而老牛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再次感染。 成年奶牛发病率较低。 第四,奶牛发病最多。 由于奶牛反刍次数多,容易被蚊虫叮咬,是病毒的主要宿主,故成为发病高危牛群。
2 致病机制
2.1 病原体特点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体是一种RNA 病毒,属于猿猴痘病毒科结节病毒属,即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 该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抗原变异性极大,不同地区分离株差异显著,常发生基因重组突变,导致疫苗预防困难。 同时,LSDV稳定性较差,容易因物理化学因素而失活,但可在皮损结痂中持续3~4 周。更为严重的是,LSDV能够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使宿主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次级感染与并发症容易发生, 这也是该病危害的主要原因。
2.2 传染途径
第一,昆虫传播。 蚊虫等血吸性昆虫是该病的主要传染媒介, 它们吸食带病毒皮损病牛的血液后,再叮咬健康牛传播病毒,昆虫越多疫情就越严重。 南方疫区夏季高温多雨,蚊虫繁殖旺盛,因而易暴发流行疫情。 第二,直接接触传播。带病牛的皮损、 痂皮、 分泌物等都含有大量病毒,健康牛与之直接接触很容易通过皮肤、黏膜等部位吸收受到感染。 群居牛只间互相接触又增加了这种传播风险。 第三,被动传播。 疫牛的皮痂、肉皮等也含病毒,被动传播病原,比如共用饲料槽、饮水槽也容易交叉感染,没有无效消毒的注射器、奶汁机械也能传播病毒。
2.3 宿主易感性
就新疆地区而言,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主要易感宿主为奶牛、母牛和6 个月以下小犊。 奶牛和母牛在产犊期需要大量饲料以满足营养需要,反刍频繁也最易被蚊虫等传播媒介叮咬,而奶牛本身免疫力又较差,很容易感染病毒。 小犊抵抗力差, 母源抗体少, 一感染就容易全身播散,出现最严重症状。 还有外地引种牛只,这些牛一进入当地的牛群就易感染本地流行的病毒毒株,由于没有抗体很容易死亡。 正因如此,新疆地区主要奶牛场和母牛场的感染率最高,部分犊牛场的小牛病死率也居高不下。
3 预防策略
3.1 开展疫苗规模免疫
一是选择热点地区和重点牛群优先进行免疫。 新疆每年发病的奶牛场和母牛场多达上百个,首先要对病例最多的疫区划定重点免疫区,同时将种公牛场、产犊牛群作为重点养殖群体,确保有限疫苗和资源优先覆盖这些免疫盲区。二是科学配置疫苗品种。 新疆流行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毒株有地方特异性, 单纯使用国产疫苗不能满足需求。 需选择导入灭活疫苗或重组疫苗等高效品种,针对本地分离株制备,并搭配国产疫苗,实现优势互补。 三是合理选择免疫时机。 新疆地区以3~8 月为蚊虫季节高发期,4~5 月开展一次规模免疫, 可有效减轻春夏病情;秋季也要再次免疫以防返秋发病高峰。 四是做好疫苗保鲜运输。 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很多牧区交通不便,需提前做好冷链运输保障,确保疫苗活力。
3.2 加强母源抗体传递
为强化新疆地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母源抗体传递防线,需从多方面着手。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毒株的高效进口疫苗, 大幅提升母牛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增加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和传递。二是把握母牛怀孕中期至末期为免疫最佳时机,使母牛在分娩前2~3 月左右达到抗体高峰,以便通过胎盘和初乳最大限度地传给新生小牛,减轻其出生时的感染风险。 三是根据不同月份分娩的母牛细化订立差异化的追加免疫计划,保证其全程覆盖,防止抗体流失。 四是免疫后要定期抽样检测母牛和小牛的抗体水平,评估免疫效果,如不佳则及时调整方案。
3.3 隔离防护易感牛群
为有效隔离防护新疆地区牛群中对牛结节性皮肤病高度易感的小牛、 产犊母牛和育肥牛等,关键是要建设专门的防疫隔离区。 选址时,要选择相对独立的区域,按疫病防控要求设置,实行封闭管理,配套完善的消毒通道、检疫场所等隔离设施。 进入该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严格消毒,新进入的牛只要进行30 天的隔离观察确定健康状况后才可调入。 区内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发现阳性病例要第一时间隔离。 此外,还要按免疫和生产状况科学调控区内不同功能分区的布局和容量, 初生小牛可3~4 月龄进入肥育区,产犊母牛下一胎妊娠前要进入隔离区。
3.4 联合应用其他疫苗
为全面提高新疆地区牛群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免疫屏障, 选择适当的疫苗组合同步免疫是明智之举。 其中,利用牛痘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联合免疫是较优路径。 一方面,两种疫苗所含抗原有差异,可实现优势互补,在提升机体整体免疫状态方面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另一方面,计算优化双疫苗的匹配剂量, 既可提高防制效果,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 此外,重点向新疆地区的肥育牛群推广该联合免疫策略,也是应抓的重点。 因为肥育牛同时对上述两种疾病易感,而农户的支付意愿也较高。 因此,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其他疫苗与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联合,科学优化免疫计划并重点推广应用,可助力提升新疆牛群的整体免疫力, 有效防控病情。
4 结语
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预防需因地制宜,精准实施,还需继续探索多种创新技术手段,构建差异化高效的区域性免疫体系。 通过科学设置重点免疫区,设计差异化免疫计划,选择适宜的联合应用疫苗,不断完善监测预警机制等,以期进一步提升免疫效果, 有效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在我国的流行,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