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快速路沿线的空间景观研究及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以常州市中吴大道为例

2024-04-25钱舒皓屠泳博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点式快速路街道

钱舒皓 屠泳博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快速路是城市的重要交通廊道,其区域车流快速通过的特性使其成为快速浏览城市的一道界面,成为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廊道,考虑到其重要性,各个城市也均编制了针对高架路、快速路沿线的城市设计,对沿线的空间功能、形态进行总体设计。如何处理好快速路沿线地区的空间景观形象,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快速路城市设计的空间形态设计进行延伸研究, 尝试分析空间形态与街道景观的内在联系。探索如何通过空间指标引导控制塑造优美的街道景观。

1 快速路的“景”与“观”

快速路与一般道路交叉较少,使汽车能以较高的速度行驶,满足城市区域交通需求。因此与我们日常行走的街道相比,快速路无论是在“景”还是在“观”的层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1.1 景——快速路的空间特点与街道界面

1.1.1 快速路沿线的功能发展特征

城市快速路加强了城市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但是也改变了区域内原有交通组织模式。造成了道路两侧地区的互通性减少,与地面式道路相比,城市高架快速路对于两侧沿线地区的直接服务功能降低,同时,其两侧用地作为居住功能的宜居性降低,沿道路两侧零散布局的商业业态由于缺少人气聚集而难以发展。因此,城市高架快速路两侧地区适宜发展商务、办公、酒店、娱乐等功能[1]。

1.1.2 快速路沿线的空间景观特征

城市快速路是人们认知城市的形象窗口,同时由于快速路上车速较快,人们在快速经过时,只能注意高架路两侧的建筑体量、空间轮廓、城市色彩等宏观感受。高架快速路两侧空间景观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门户窗口形象要求,突出地区空间景观与城市风貌特征的融合;二是展现集约化、高尺度、大体量的空间形态;三是体现以车行观赏方式为主导的空间景观形象,形成有动态性和连续性的景观形象感受。

1.2 观——快速路的视觉观览特征

1.2.1 空间尺度导致观察角度的转变——从人行到车行

快速路与普通城市道路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差异。传统城市道路及步行街是人行尺度,而快速路是车行尺度。传统道路上行人可以比较清晰的辨识街道两侧的建筑界面、标识与景观;但是步行在快速路一侧的人行道上,由于较大的路宽和退线使得街道尺度超出人的感知尺度,行人只能对所处的一侧建筑进行感知。另一方面,在快速路上行驶的车辆的视角较为开阔、均匀,对于街道界面、轮廓变化等景观要素有更好的感知,因此,快速路的空间景观研究,更适合基于车行视角的角度下展开研究。

1.2.2 车行视角下的快速路景观观览特征

车行观览是一种动态观览,车辆运动的速度会影响人们对景观的认知。相关研究显示了人在车行观览时产生的视觉感受变化规律,当车速提高时,视野变小,注意力集中点距离变大,司机清楚辨认前方距离缩小等。

快速路上车流的移动导致快速路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尺度特征和流动特性。车行人群的视线焦点集中于视野中央地区,并且对立面的细节并不能看得太清,而对形体轮廓、空间节奏感知度更高。

2 快速路空间景观的研究框架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于快速路街道景观的本体研究,通过从合适的观察角度对街道景观数据进行收集,并结合一些评价指标对街道景观进行美学评价,得出结论并用于指导城市设计。

另一部分是街道景观的空间载体,即街区的布局模式,具体模式涉及到平面的形态和建筑的高度,以及形体的组合方式,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快速路沿线的空间布局模式,并进行优缺点的总结。

2.2 景观评价方法及相关指标

本研究以车行调研照片及网络街景图片作为研究基础资料,街景图片内容中提取出可识别的建筑轮廓线,用于街道景观风貌的评价,通常会从以下几项指标来进行分析。

(1)轮廓节奏。轮廓节奏主要体现了界面建筑的高低起伏情况,对于贴线率很高的高度相同的一整排建筑,轮廓节奏显得较为单调,而对于形式较为优美的界面,则会看到轮廓的高低变化较为丰富,轮廓节奏较好。

(2)建筑造型。建筑造型主要体现在界面的建筑形象特点及丰富程度,公共设施建筑为体现企业或机构的形象,在设计风格和体量上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形式感的、特别的建筑造型可以丰富街道景观界面,增加街道界面的可识别性。

2.3 空间形态的相关指标

(1)贴线率

贴线率表达沿路建筑物界面的连续程度,这个比例越高,则街道沿街面看上去越齐整。贴线率受到建筑布局、建筑面宽、建筑间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能体现的是景观界面的疏密程度,考虑到快速路的空间尺度特点,从车行视角来说,沿街裙房对整体界面的连续性及疏密性影响不大,因此本研究在计算贴线率时,尽量减少裙房影响,对于有裙房建筑考虑5层以上建筑体量的贴线率。

(2)街道宽高比

街道高宽比(D/H)是表达街道空间尺度的重要指标,是人们体味街道的亲切与壮观的重要量化指标。芦原义信对街道高宽比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D/H在1~2是比较适合的比例[2]。

从人的角度感受出发,20m左右是一个令人感到舒适亲切的尺度。然而,对于道路宽度大于30m的主干道以及更宽大的快速路来说,空间上超越了人的尺度[3],宽高比的指标应当从车行驾驶的角度进行重新研究及调整。

3 快速路周边地区的空间布局模式及景观效果研究

城市快速路两侧空间可分为沿线空间和节点空间两个层次,其中大部分是沿线空间,节点空间主要是在重要道路交汇处形成,因其特殊的空间区位通常会形成具有城市标志建筑风貌的空间节点,本研究选取深南大道等典型快速路案例,通过对其沿路建筑形态及街景数据的整理,从沿线空间和节点空间两个层面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归纳总结。

3.1 快速路沿线地区的空间形态模式

(1)连续排列式

连续排列式模式下,空间特点体现为大面宽、高贴线率以及板式建筑楼,其建筑功能通常为高层住宅以及商住楼,案例选取自深圳市深南大道沿线的统建办公大厦街区,沿街建筑高度为80m,高贴线率的板式建筑形成一道紧密的沿街建筑界面,从街道中央视角观察来看,街道左侧的建筑轮廓形成了一条直线,缺少轮廓节奏,给人以单调、压抑的空间感受,从街道景观评价的角度来说,该类空间模式存在过于单调的问题。

(2)点状间隔式

点状间隔式模式下,建筑采用点式布局,因此不考虑裙房的话,整体界面的贴线率相对较低,建筑功能通常也是高层住宅以及商住楼,案例选取自深南大道沿线华垦大厦街区,该街区为80m点式住宅排列,建筑间距有一定变化,从车行视点观察,界面形象较为丰富,建筑轮廓有一定变化,整体的视觉感受较舒适(图1)。

图1 快速路沿线地区空间形态模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快速路节点地区的空间形态模式

快速路节点地区是城市景观形象塑造的核心区域,通过对案例街道的梳理分析,本研究总结了点式集群式、点块结合式、板点综合式等多种空间模式。

(1)点式集群式

点式集群式是大量点式公建组合形成的节点空间模式,多栋不同高度、风格形式的点式办公楼在节点区域聚集,组合形成丰富的节点形象,案例选取自深南大道地王大厦周边,以高度300m的地王大厦作为核心建筑物,多栋点式高层办公楼沿交叉口排列,形成了变化丰富的建筑轮廓节奏,具有特色的建筑立面设计也增添了街道景观的效果。

(2)点块结合式

点块结合式布局主要是指商业综合体+高层塔楼的空间布局模式,在道路交叉的节点区域,大型商业体量与配套点式高层组合使得界面形象变得丰富,案例选自深南大道益田假日广场,街道界面主体为20m高度左右的商业体量,在局部布置一栋点式高层,形成标识形象,整体街道景观可识别性较高。

(3)板点综合式

板点综合式布局通常也位于核心节点区域,由大量高层公共建筑组成,功能包括商务办公、高级酒店等。板式高楼的加入使得空间形象更为丰富,案例选自深南大道的华强北区段,沿路高楼云集,点式高层楼和折线形板式楼组合形成连续又多变的筑轮廓节奏,圆顶、三角顶等多样的建筑屋顶更丰富了景观形象(图2)。

图2 快速路节点地区街道景观评价(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空间指标与街道景观的相关结论

通过多种空间模式及其景观形象的研究分析,可以推断出空间指标与对应街道景观形象的几条结论:

1.对于沿线区域,降低贴线率+控制高度间距=视觉舒适和韵律感,快速路沿线区域功能较为单一,通常是居住功能,若一味采用板式高贴线率布局,会使得界面过于单调,破坏街道界面的韵律,在城市设计中,对于高层住宅的面宽及贴线率进行合理控制,有利于塑造具有韵律感的街道界面。

2.对于节点区域,高度多样+形式多样=标志性景观节点。节点区域由于公共建筑聚集度高、功能多样,具有构造街道景观的良好条件,在城市设计中主要通过建筑高度指标控制来提升形态的多样性,突显节点标志性地位,塑造城市地标。

4 基于街道景观的城市设计形态控制——以中吴大道为例

中吴大道位于常州市区南侧,与龙江路高架和青洋路高架相连接,联通钟楼经济开发区和天宁经济开发区(凤凰新城),穿越城市南部生活区,是城市重要的快速路。

中吴大道于2013年完成了主辅路形式的快速路改造,道路通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沿路两侧的功能业态提升和建筑风貌塑造尚未完成到位,本次城市设计着眼于兰陵街道段落,对沿线空间的更新开发将对片区街道空间形态产生巨大变化,因此需要在城市设计中落实快速路沿线的空间形态控制,塑造片区优美的街道景观界面。

4.1 现状空间景观特征研究

兰陵街道位于常州老城南侧地区,商业服务业较为发达,中吴大道沿东西方向穿过街道,作为沪宁线上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路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厂家、商铺与物流市场。

现状片区用地以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和工业用地为主,中吴大道两侧主要为商业、商住混合界面;兰陵路交叉口和长江路交叉口形成公建功能为主的节点。除少量新开发地块之外,两侧地区总体景观层次混乱,风貌破旧,缺少统筹协调和建筑空间组合变化。

项目通过实地调研,对中吴大道沿线现状的空间景观做了初步分析判断,街道沿线区域,现状多为纯居住或商住混合的建筑功能,较多采用了连续排列式的布局模式,大面宽的板式高楼构成了一道道连续整齐的街道界面,缺少天际轮廓的变化,同时给人以压抑的感觉。

4.2 片区空间形态设计及界面景观塑造

规划通过对沿线的功能发展、地块潜力资源等要素的综合分析,提出在片区快速路沿线区域布局精品住宅地产和新型产业服务功能,在重要节点区域布局社区配套服务和主题商务办公等功能,在功能确定的前提下,城市设计提出对于中吴大道两侧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行研究,以塑造有特色的快速路沿路界面。

(1)沿线区域空间形态设计

城市设计针对片区快速路沿线区域力求做到空间收放有致、界面具有韵律感,结合规划功能,在设计中采用多方案比选,提出板式布局、点式错动布局、和板点布局3种布局模式,并分析了每种模式适宜的界面长度和建筑高度指标,在平面布局上组合应用(图3)。

图3 中吴大道沿线规划空间模式研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节点区域空间形态设计

规划片区节点空间未来会有轨道交通建设,节点人气和能级较高,规划上考虑突出节点形象,以高层点式建筑提升节点标识性,从视觉景观角度出发,提出高层贴线布局和退线广场式布局两种模式,并在方案中综合应用(图4)。

图4 中吴大道节点规划空间模式研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 结语

本研究从快速路街道空间景观的构成与评价角度出发,探索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内在联系,尝试通过案例研究、模式归纳总结、指标分析的方法来梳理城市空间的模式及其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作用,并希望能将成果应用在城市设计的实际项目中去,考虑到研究样本和应用实例并不充分,本研究的内容及结论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希望后续通过更多项目的实践来完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点式快速路街道
热闹的街道
无锡新吴区驻点式执法 开展城市安全集中整治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点式后备模式设计简析
基于超快激光技术的半球谐振陀螺点式修调方法
点式ATP模式下列车追踪间隔计算的探讨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
基于LS-SVM的快速路入口匝道预测控制
街道等
城市快速路主路与辅路间出入口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