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
2024-04-25杨晓庆
杨晓庆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科目的核心内容之一,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内容较多,有必要设法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意义进行了简述,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教学的不足,最后探讨可行的应对方法。分别就丰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提升趣味性等措施进行积极论述,研判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为学生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
高中阶段的语文科目知识内容更多样,难度也有所提高,这就要求做好教学管理,包括语文阅读教学在内。我国对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历来重视,教育改革也多次触及高中语文,以改善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设法改变、调整教学方式和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意愿,这为其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提供了思路和空间[1]。然而进一步分析可以發现,当前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尚不完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未能达到预期水平。在此背景下,分析相关工作的不足、对策十分必要。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概述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指以阅读为基本方式,对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储备、学习思维、阅读习惯进行培养,通常需要贯穿高中三个年级。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中外著作、散文诗歌、时政文章等,开展态势稳定,收效良好,能够从知识储备、运用、文学素养等角度出发,改善学生的综合成长效果、语文科目核心素养水平。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一般不作为独立项目,而在通过阅读内容加以渗透,这导致部分教师、学生对其重视度不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效果也不够理想[2]。
(二)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行为进行逆向思考和评价,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现代社会则将批判性思维确立为教育的目标之一。从特点上看,批判性思维关注合理的逻辑思考打破常规,以追求表象之下的事实本质,这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相互印证,对于提升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具有突出作用[3]。
批判性思维一般包括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等部分,可大致概括为是什么(认知)、为什么(思考)、怎么办(行动)三个部分,通过对事物的分析、研究,了解其内在规律、原理,形成客观科学的结果,再用于指导行为活动。就教育事业而言,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可避免学生形成盲从心理,从而能相对独立地进行思考、学习,对其持续、长期成长的帮助作用也比较突出。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意义
(一)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视作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需要。语文属于语言类科目,其特点在于知识较丰富,且不同知识既有关联又各自独立,需要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积累、运用,才能充分掌握学科知识,形成较理想的核心素养。按此要求,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内容、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加以培育,首先可以改善学生的思考意愿,使其在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下对现有认知、不能理解的知识进行思索,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有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由于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阅读教学也是长期的,学生可以借助批判性思维持续进行思考、分析,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程中,使其核心素养的改善也具有持续性,服务学生成长[4]。
(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要求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透过现象完成本质分析,形成更科学、客观、准确的综合认知。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其中蕴含的知识内容不是单一的,包括语文语法、修辞方式、小说情节设计、散文情感表达等信息,学生可以借助批判性思维进行思索,分析“为什么钱钟书塑造了方鸿渐这一形象”“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如此深入人心”,通过对文字、段落、篇目的研究分析,形成基于问题的认知逻辑,无论其最终能否思索获取准确结果,逻辑思维能力均可以得到培养,有助于学生以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完成语文以及其他科目学习[5]。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不足之处
(一)培养方式比较单一
以改善学生核心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工作并不完善,存在培养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该问题是指高中教材、课外资源中不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项独立内容,仅作为辅助性内容融入总体教学工作中,以单一渠道进行有关信息的传递,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也不能保证教学的最终质量。如部分教师向学生提供鲁迅的文章、晚清谴责小说章节等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小说主题的分析形成批判性思维,此方式的优势在于简便易用,方式也比较成熟。但由于其小说主题过于鲜明,学生可能无法形成完善客观的认知,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批判现实主义”,无法真正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二)过于关注教师作用
高中语文知识难度相对初中更高,阅读教学亦然。同时,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也需要来自教师的指导,这导致部分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过程中作用过于突出,成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的主体。该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解占据课堂较多时间,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且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渐渐丧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意愿。如教师选取了阅读篇目后,指导学生完成阅读、进行内容归纳、主题分析,学生全程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被动特点明显,不能准确抓住阅读学习的重点,其批判性思维看似得到培育,实际上带有很强的被动、服从性,并不能真正实现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缺乏趣味性
高中语文知识内容较多,包括阅读教学在内,同时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本质上也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在持续的学习中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当前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不当,趣味性较低,学生不愿参与学习,主要表现为教师采用的方式增加了学生负担。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学生了解阅读内容、改善其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效果,设置了难度较大的课堂作业,或布置较多的课后作业。学生在课堂阶段无法解析问题,课后负担又过重,可能滋生厌烦情绪,不再愿意投入精力到语文科目学习、语文阅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中,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改善也往往受到限制。
(四)培养延伸性不高
从特点上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长期性特征,其中蕴含的知识信息也比较丰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用比较突出。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应关注上述特征,做到持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导。然而目前部分教师不能做到持续指导,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持续性不高,该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过度集中于校园或课堂范围,不能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一方面高中学生面临高考压力,需要学习多门科目,投入语文阅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学习中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高中教師使用的方式较为简单,也难以实现教学的充分延伸,导致学生成长受限。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建议
(一)丰富培养方式
尝试发挥批判性思维优势,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应关注培育方式丰富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提升批判性思维培育模块的独立性,同时以更理想的具体方式加以呈现,改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意愿。
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的拟定后,选取一到两个课时自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安排,以保证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培养方式也应对应做出更新,以小组模式、模拟教学等方式,改变传统书本教育的形式,使学生通过沉浸式学习提升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层次,也优化其核心素养。如教师选定的阅读资源为《红楼梦》节选,可在确定教学内容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模拟《红楼梦》内容进行课堂表演的方式进行知识传递。鼓励学生报名参加表演,确定学生名单后组织其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排练,进入课堂教育阶段后,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红楼梦》内容的模拟呈现,学生可以在观看、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更深入、更独立地进行阅读内容感知。
教师则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吸收其中的批判性元素,包括主题思考、情节思索、内容评析等。如“如何评价焦大的结局?”“刘姥姥的行为体现了什么人物特点、有什么代表性?”学生通过现有认知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得到完善,从文学评论研究的角度,使其核心素养也可以得到同步培育,有助于学生综合成长。
(二)以学生为主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学生的意愿、学习进度、群体学情和个体特点为依据进行阅读教学,培育其批判性思维。
实际工作中,要求教师首先对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生成涵盖所有学生学情特点的报告(可以请学习小组组长、课代表提供辅助),根据相关报告确定阅读教学和批判性思维培育的具体工作方法。原则上应以大部分学生的学情为依据开展教学工作。确定学情特点后,教师可以将合适的备选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如阅读篇目、课堂教学方法等,由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确定更能为其接受和青睐的元素。进入课堂教学阶段后,教师只给定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目标,不做具体的讲解干预,由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组探讨、分组学习,结合批判性思维培育要求,设定思考价值、研究价值较高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的探讨和学习过程。小组探讨持续10—15分钟,教师可根据预定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其学习效果、进度以及不足、问题,集中对主要问题进行解析。同时关注个别后进学生、优秀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前者必要的一对一指导,对后者则提供更多的思考内容。进入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可以请学生对本课时内容进行总结,包括学习完成度、心得等,结束本课时的阅读教学。
小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交互性,学生主动选择的学习内容则为其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指导,可以实现学习进度的兼顾,引导问题则能够帮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思索、互动,从而培育批判性思维。
(三)提升趣味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育均以知识教育为前提,学生的核心素养改善也关注教育工作价值,这导致教学过程出现一定的枯燥化倾向,应在实际工作中设法提升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替代传统方法。
教师可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可采用互助分组模式,首先结合学生特点将其分为若干类别,包括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核心素养较好的学生、普通学生。分组时采用交叉模式,确保优势学生和普通学生能够均衡分布在各小组中。竞赛的内容应以批判性思维和阅读教学为中心,包括阅读材料的解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向各小组提供问答题、抢答题、开放性题目,每个题目设定分值,根据各小组的回答情况进行得分累积。如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为《论语》节选,其中的基础知识可包括填空、选择等题型,问答题则强调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如“孔子思想中有何不当之处,结合资料加以说明”,通过此类题目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解析能力和批判思维培育态势。对于表现最突出的小组应给予必要的精神嘉奖,以资鼓励。
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竞赛模式的趣味性更强,学生可以在胜负心理、荣誉心理的激励下更有效参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动进行批判性思维培育,从而提升教学和学习质量。
(四)加强培育延伸
延伸培育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语文阅读教学和批判性思维培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校园范围内。具体工作中主要强调学科联动,以及现代化技术的运用。
学科联动方面,语文教师可以与历史教师交流,向学生提供以历史资源为核心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主题、内容等形成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可以同步进行历史、语文知识的学习,压缩单一学习某一科目所需的时间,减轻学习负荷。为实现远程教导,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工作开始前,将学习资源整理为数据包,提前发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前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初步学习,了解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形成学习框架和基础认知。考虑到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应具有一定针对性,所选内容如果过多,建议教师随资料发送若干引导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路整合,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内容,保证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用突出,有助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逻辑思维发展。但当前该工作并不完善,存在培养方式比较单一、过于关注教师作用、缺乏趣味性和延伸性的情况。上述问题成因比较复杂,未来建议以改善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问题表现推行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法,设法丰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提升培育工作趣味性和可延伸性,使学生可以通过语文阅读学习改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也为其长期成长提供必要帮助。
参考文献
[1]俞诸亮.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评价论证题”命题探索[J].现代教学,2023(17):14-15.
[2]马文祺.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3]昝姝羽.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统编版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4]邢子腾.高中论述类文本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5]孙佳琪.高中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