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

2024-04-25河北省任丘市农业农村局褚更新

河北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技技术推广新品种

河北省任丘市农业农村局 褚更新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明确了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现代化。在种植业方面,必须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来实现品种更新换代、标准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十四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规划》也强调,要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标准农业提升要求,全面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再造。到2025 年,种植业核心区、特色区和一般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分别达到65%、55%和50%。为此,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正处在转型升级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增长的农产品供给压力和高标准农业建设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和效率,使之更好地发挥提升我国种植业生产力的关键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 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

1.1 推广新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

我国可利用的耕地面积有限,而不断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对有限土地提出了更高的产出率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向广大农民传播和推广更加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和栽培模式,实现了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1]。例如在稻麦轮作区推广稻麦两熟技术,在进行小麦收割后及时进行水稻移栽,使有限的土地一年实现两季稻麦的高产收获。这比传统单季稻或麦生产能提高土地产值100%以上。此外,技术推广人员还依据不同地区气候资源特点,推广开展马铃薯—小麦—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套种间作技术,实现一年三熟或四熟,大幅提升了土地效率。同时,随着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推广工作者把高标准种植技术引入农户生产,构建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模式,推行标准化和精细化生产,促进了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

1.2 选育和推广品种,增加单产

选育和示范推广优良高产作物新品种,是不断提高农业单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途径。农业科研单位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气候资源特征和市场需求方向,采用杂交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手段,培育出产量高、质量优、抗逆性强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选择育成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会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通过种植试验示范、成果展示、讲解培训等方式,向农民宣传新品种的特性及种植技术要点,引导农民采用这些新品种替代传统品种进行种植。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可以提高单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相关部门还会重点选育一些抗灾抗旱、抗病虫的功能性品种。这类新品种的选育成功和推广应用,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风险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发生对农业减产的影响,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稳产高产[2]。

1.3 防治病虫害,提高效益

农业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减产损失农民利益,也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影响。因此,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技术推广人员可以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来预防治理病虫害。例如,了解本地区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占比、易发病虫种类、发生高峰期等,分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指导农民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合理确定使用剂量和次数,并注重药前药后田间管理,这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危害和传播,避免造成严重减产。同时,还应大力推广绿色防治技术,如筑巢引入天敌、施肥改善作物抗性、设陷阱诱杀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手段,以及使用植物提鲜剂、食草鱼等生物农药,这些绿色防治技术应用效果良好,同样可以抑制病虫发生,且对环境污染极小,实现生态环保,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丰收,这些都是技术推广人员应积极宣传和推广的[3]。

2 农业技术推广中面临的问题

2.1 推广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农技推广工作队伍总体还比较薄弱。无论是农技站工作人员,还是被派驻大田助理农民的推广服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都比较紧缺,队伍规模有待扩大。且部分技术推广人员学历层次不高,从业经验不足,对新技术、新业态应用把握不够,很难满足当下高标准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需求。更需要重视的是,不同推广人员之间也存在工作思路差异,技术推荐不统一的情况,这让农民在真正应用中感到选择困难。

2.2 推广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各地在农技推广工作手段选择上比较单调,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文件布达、成果展示、专题报告等方式,很少采用丰富多样的推广载体。这导致推广过程较为枯燥,农民的参与热情不高。且由于缺乏信息化手段建设,也无法打通技术供需的畅通渠道。这些都制约了农技推广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2.3 资金投入不足

农技推广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技术研发、宣传培训、数据监测等方面。但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对农业支出有所缩减,导致农技推广经费出现短缺情况。许多农技推广中心的示范平台建设和新设备购置都受到了影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农技人员待遇缩水的情况。资金不足直接制约了农技推广规模和效果的进一步扩大。此外,农民在技术改造和新设备购置上也面临资金不足问题。这块短板同样制约着科技成果落地应用。

2.4 农民技术接受能力较弱

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偏低、技术创新意识淡漠的情况。他们使用传统种植技术和品种多年,比较依赖已形成的经验模式,对改用新技术、新品种心生抵触,担心面临一定的种植失败风险。这种技术和创新风险规避的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研单位研发的各类新技术在基层的推广运用[4]。

3 农业种植业中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策略

3.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充实推广队伍

农技推广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这需要各级财政大力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投入力度。一是要合理扩大推广系统编制规模。按照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相关标准,科学核定并逐步增加农技推广站及基层服务点的编制数量,采取公开择优竞聘的方式补充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并通过国内外培训、交流学习、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持续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二是要充分保障推广工作所需的经费支出。地方财政每年要按一定比例安排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的财政预算,优先用于农技推广基地建设、信息化建设、技术装备及运营经费等方面,逐年增加投入,确保农技推广系统软硬件条件持续改善。三是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针对农技推广工作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要与技术转化成效挂钩,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同时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对推广不力者进行约谈或处理,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队伍,保障农技推广事业蓬勃发展。

3.2 强化信息化建设,创新推广模式

农技推广工作必须紧跟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推广模式的创新转型。一是构建统一的农业技术供给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农业科研单位、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科研成果信息,形成系统化的技术供给数据库,实时更新最新的科研动态、技术特性、应用示范案例等信息,并与MobileAPP 深度融合,便于农民定向查询[5]。二是拓展在线指导和远程诊断服务。利用5G 网络和智能视频技术,农民可线上视频咨询推广专家,获得针对性指导;也可提供田间图像,获得专家系统的远程诊断结果,指导病虫防治等,大幅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三是建设新型数字化示范基地。在不同区域选建极具代表性的数字化种植园,集成运用环境控制、智能播种机器人、传感器监测、作物生长算法模型等装备,示范信息技术在种植全过程中的应用,实现种植操作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同时对外开放参观、体验。四是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积极运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采用短视频、直播带货等生动形式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并举办线上技术交流分享会,打通农民与专家学者的互动渠道,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科技启迪。这些信息化手段的深度融合应用,必将极大拓展农技推广的覆盖面,创新参与方式,激发农民主动学习应用技术的内生动力。

3.3 加强培训,增强农民技术接受度

农民是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直接应用者,如何消除他们在认知和操作层面对新技术的障碍,培养主动接受应用的意愿,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为此,一要加大理论授课培训力度。农技推广人员要深入村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讲解新技术或新品种的重要性、增产效果,并详细介绍相关的地块选择、作物管理等技术要点,帮助农民正确认知新技术的作用,树立应用信心。二要重视带教学练结合,组织农民到示范基地,通过现场观摩操作、技术体验等,直观感受新技术应用效果,并在指导下亲自实践各个种植环节,掌握技术细节。政府还可以给予试验应用新技术的农民适当补贴,鼓励其克服初始阶段的学习投入成本。三要广泛宣传典型案例。积极宣传在当地应用新技术后取得丰收的种植大户,作为成功典型引领其他农民,使更多人了解应用效果,产生跟进意愿。只有做到让广大农民对新技术用途和效果有充分认知,并且通过大量培训掌握应用技能,才能推动农民主动接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实现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有效转化。

3.4 完善科研与推广对接机制

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是科技创新链的两大环节,要实现科研成果落地,必须把这两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为此,一要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科研院所要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基层推广员现场反映农民的技术需求和应用反馈;推广站也要挑选技术骨干入驻科研院所,向科研人员介绍技术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技术供需双方的无障碍沟通,是保证科研与推广有效对接的基础。二要建立项目合作机制。科研院所承担的课题项目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基层推广人员以见习研究员身份入组参与,发挥双向作用;推广站开展的技术示范也应聘请科研人员提供指导,实现项目合作联动。三要健全成果转化考核机制。科研院所技术转化率要纳入年度考核内容,鼓励其增加适用性强、易推广的应用型成果。推广站接受新技术应用情况和推广效果也要考核,促进技术落地。只有把科研与推广工作有机对接,形成技术供需快速响应的体制机制,才能避免出现“成果脱离实际、推而不广”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农业发展。

3.5 落实政策支持,增加示范引领

为更好发挥示范的引领作用,吸引更多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一要完善奖励支持政策。地方部门应制定措施,对技术应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对集成应用全程机械化种植的重点龙头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对在产学研基地开展试验示范的高校院所给予科研经费倾斜。这些奖励支持政策,可以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踊跃发挥技术试验示范的带头作用。二要延伸示范范围影响。要发挥“点汇面、面带点”作用,以试验示范户为核心,延伸面积影响,逐步覆盖周边更多普通农户;同时,继续培育新的试验示范户,形成技术示范的立体化网络,最大程度调动农民主动学习应用技术的内生动力。三要强化示范经验复制推广。技术推广过程中,要着重发现总结应用新技术效果显著的典型案例,宣传其丰富经验,并分解成系统化技术体系,编制简明技术手册,便于其他农民学习借鉴运用于生产,实现经验复制推广。这些举措的综合施行,将大幅提高技术示范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4 结语

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推广队伍建设的滞后、推广方式方法的单一化、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农民技术接受能力较弱等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信息化建设、创新推广模式、加强培训以增强农民技术接受度、完善科研与推广对接机制以及落实政策支持等策略。未来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和农民本身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改进,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和高效的农业种植业。最终,这将有助于确保食品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为整个社会带来稳定和福祉。

猜你喜欢

农技技术推广新品种
青菜新品种介绍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