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2024-04-25李建生
李建生
考场一类文八大关键点(二)
前言
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原因和结果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这是因为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是不能混淆和颠倒的。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在: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原因总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必由一定的原因引起;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画重点
1.如何追因溯源提炼论点?
2.什么是因果论证思维?
3.归因分析可以使用哪三种方法?分别有什么好处?
名师指津
立意论证:追因溯源,探究因果
议论文要论述深刻,就须在“因果分析”上下功夫。拿材料作文来说,审读材料时,依据材料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作由果溯因、追因溯源式的分析,就能走入材料的核心。简单来说,进行追因溯源提炼论点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尽可能围绕材料给出的事实或结果列出可能的原因,然后集中分析,选择与结果最密切的根本原因,这原因往往是文章的立意依据。例如以下材料: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带回家,将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戏和休息……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在一起,它已经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分析以上材料,“结果”可以概括为“根本没有飞的愿望的鹰最终飞了起来”,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被主人无情扔下,没有退路;二是情急慌乱扑打翅膀,急中生智;三是逆境迫使成功;四是磨难唤起潜藏的成功力量。比较这四个原因,前面三个原因显然是浅层次、表面的原因,最后一个更趋于问题的实质,是深层的原因,因而也成为文章的最佳立意。
论证也需要有因果思维,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现象的成因,并由事实进行合理而正确的预见,分析这一现象最终导致的结果或危害。如以下作文材料: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并没有因为信息获取的途径便捷、获得的信息多样,而改变更倾向于依据自以为对的信息做出判断的情况。
材料的核心话题是“有些人不因信息获取便捷多样,而改变以自以为对的信息做出判断”,再提炼一下便是“人们在做出判断时更倾向于依据自以为对的信息”。对“更倾向于依据自以为对的信息”这一行为做原因分析,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做判断者思维习惯的惰性,尽管信息获取便捷、多样,但是,他不愿意、不习惯,更多倾向于依据轻易获取的信息或者自我的经验来做出判断;二是做判断者缺乏对信息的收集、整合、梳理、筛选、辨析等能力,因此退而求其次;三是做判断者对信息存在芥蒂,受到过不实、不良、歪曲事实等类型信息的伤害,因此做出自我保护式的判断方式。接着可以从这一行为或现象所导致的危害推进论述:倾向于依靠自以为对的信息做出判断,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刻板成见,而不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多元认识,从而以更辽阔的眼界、更宽容的心态容纳多元认识,从而得到更客观、中肯的判断。
归因分析:内外结合,彰显思辨
在作文的审题立意、行文构思中,我们还可以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观点来帮助我们的作文提升层次,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抓住内因见深度。前面说到,在材料作文的审题中,由果溯因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但是原因的分析并不是盲目而主观臆断的,它要客观地把握材料的内容,全面地分析材料的意旨,而且对原因的分析也要分出主次轻重。一般来说,由原因切入立意的时候,内因是写作角度的首选,这样更易写出深度和思想性。比如下面这则材料: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飛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分析材料,乌鸦为什么捕捉山羊失败?这是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于是,从原因(内因)入手,可这样立意: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招致失败;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呀”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当然,从第二个角度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二是分析外因易新颖。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全面客观地分析事件、现象产生的外部原因有时反而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未有天才之前》一文,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然后指出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就在于环境不好、土壤不佳,这也是针砭时弊的独见。可见,从外因角度切入,显得角度新颖,分析准确,也有深度。
三是内外兼顾富思辨。在分析原因时做到“内外兼顾”,能使论述更富有思辨性。请看《志、力、德,成才的关键》一文的片段:
胸无报国之志,身无一技之能,品格又不高尚,即使生在新中国新时代,又奢谈什么成才!须知:志、力、德,这是成才的内因;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这只是成才的外因。事物变化的根据即成才的关键是内因,外因只是条件。试想,假如没有周文王的雄才武略,没有屈原的忠信、才华,能演绎出《周易》,能诞生出《离骚》?遭宫刑者,历史上岂止一个司马迁!但却只有司马迁之德、之才,才产生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一切外部条件都不是成才的关键。当然,这不等于说外部条件无足轻重。李四光——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假如没有新中国,没有周恩来总理的爱才重才,他也不可能建立“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不过,这一事例仍然在证明着:只有有了爱国的李四光,有了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勇于实践精神的李四光,在新时代里,才有属于我们民族的地质理论专家……
文章不单是针对外因或内因中的某一点进行论述,而是意在揭示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事实的分析,有力证明了内因——志、力、德,是成才的关键;而外因——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仅是成才的条件。如此写来,内外兼顾,有理有据,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