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2024-04-25刘雯
刘雯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引入人才方面,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所引入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与实践能力,企业协同育人是十分必要的。整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已获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现阶段校企协同育人现状进行分析,仍存在诸多问题。对此,积极创新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十分重要。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基本运作原理与活动方式,通常涉及4 种基本机制,分别为利益保障、权力约束、沟通协调、利益驱动[1]。利益保障机制要求学校和企业积极展开合作,构建诸多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为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以及双方利益提供保障。权力制约机制可以借助学校的权力对企业进行制约,以免企业在合作中出现消极对待、不作为的情况,立足此机制,双方应签订合作协议,用法律的手段使双方的合法利益受到保障。沟通机制,即尽管校企合作办学,但双方均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存在,因此在某些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因而,需将沟通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双方的持久合作十分有利。利益驱动机制作为一个利益结合点,有助于校企双方顺利达到共赢的目的。高职院校希望能够向社会顺利输送自己的生源,而企业希望能够聘入优秀人才,实现双方共赢。
2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
2.1 有利于校企合作共赢
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校企合作方式应对市场需求给予高度关注,以不同时期的市场情况为基础,调整教学方案,校企合作应围绕市场需求展开,立足企业要求,配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与企业要求、市场要求相符的毕业生,加大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力度,促进教学水平提升,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对技术人才进行培养[2]。
2.2 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育人,能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能够熟悉相应的工作,加强对所学技术的掌握,同时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有效增强,当学生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拥有很多机会展开实践,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与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相比,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优化[3]。
2.3 有利于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直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在开展校企合作教学中,因为企业的帮助与投入,教师团队能够获得企业相关的技术指导[4-5]。以往高职教师任职后实践机会不多,但因为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了合作,实践基地为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同时借助企业相关技术人才的指导,促进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提高。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加强对新技术的掌握,也能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提升,所以,校企合作对打造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尤为有利,可以确保教师队伍成员更加多样化。
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路径
3.1 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首先,在“双师型”教师认定和准入方面,严格规范标准。“双师”包括理论教师和实践师傅,建议以“企业工作经历不少于3 年,同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为标准,再根据各产业要求、专业特色制定与之相符的“双师型”教师认定与准入标准[6]。其次,为培养“双师型”教师,使之接受继续教育,需建立一套独具特色的体系制度。可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做法,比如引进德国在培养职业师资方面制定的“双元制”,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职业教师培养制度,应具有本国特色。同时有效落实“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教师的全员轮训制度”,即要求其每年至少有1 个月的时间在企业或是实训基地接受实训,一个周期为5 年,教师应切实完成企业工作任务[7]。最后,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双向的师资交流制度,各方人员之间积极流动,包括高职院校教师、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等,科学制定指导政策,完成对双向流动制度的构建。
3.2 构建共赢机制,打造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平台
实际上,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互惠互利的关系: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创新育人活动将高素质人才提供给企业,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经营能够有效指导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促进现代教育发展。所以,高职院校与企业构建合作共赢机制的可行度是非常高的。构建共赢机制,关键在于确保信息共享渠道的通畅性,借助构建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高职院校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与优化,促进育人活动价值性和有效性的提升[8-9]。
3.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力度,如调整课程标准、创新教学内容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尽量和企业对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0-11]。从相关调查发现,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目标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人才培养效果。借助约两年的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可以加深对优秀人才的了解,发现与自身需求相符的人才,有效节省用工成本。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职院校可以从下述几点入手。第一,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定位与目标为基础,针对自身办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做出明确定位。高职院校办学是为了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第二,要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及时将行业和企业的新成果、新技能、新技术、新知识纳入。借助调研加深对专业技能与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了解,使学生喜欢专业学习,促进其创新能力增强。有效对接教学内容—岗位任务、教学过程—生产过程,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主动性。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既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对学生创新、协作、沟通、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3.4 共同构建实训基地
对于校企协同育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与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使之在教育领域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为深化校企合作,政府可对在校企合作中具有突出表现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或是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这样的激励措施不仅是对企业的一种肯定,也可促使更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同时,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协调沟通作用,既要在专业设置方面提供正确指导,并及时向高校反馈企业在人才方面的需要,将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来,同时引入“双师”教育模式,让企业积极参与关键环节,包括教学、招生、就业等,一起培育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应积极行动,增强服务意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一起完成对培训平台的构建,从而达到有效转化人才培养和技能成果的目的[12-13]。针对部分问题,如缺乏先进设备配置等,需参照企业环境打造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基地时,企业积极参与,可为学校提供高精度设备,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参与一系列实训活动,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另外,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其专业认知得到提高,学校在设计实训项目时,要秉承合理性原则。高职院校可以给予教师鼓励,让其积极到企业进行实操学习,或在固定的时间接受教育培训等,既能促进师资队伍整体业务能力的增强,还能够及时引入企业真实典型案例,进而发挥这一教学资源的作用,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提供有效指导。同时还应做到教学和生产流程、企业文化的充分融合,打造和真实生产环境相似的场景,保证实训基地可用于教学,校企双方资源共享,进而促进企业效益和高职院校办学影响力的提高[14]。
3.5 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质量共评机制
评价主体不必只局限于一种。学校和学生均应被纳入评价主体之中,除了相互进行评价外,自评活动也不可少,学生家长也应积极参与评价人才质量的过程中;作为评价主体的企业应与第三方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其参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15]。
评价内容不局限于单一方面。课程考核将操作技能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而不再仅是理论知识,且素质考核也应引起更多的关注,即考核应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多个方面,注重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16]。除了保证日常课程的评价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外,还应对整体教学质量进行深入评估。这涉及多个角度,如企业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等,以对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全方位的评价。
评价方式不拘泥于某一种。除了笔试外,其他考核方式也可被应用,比如针对课程的不同,可供选择的考核方式有开设主题报告、实践操作和关键问题现场答辩等[17]。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可用于评价毕业生素质。
评价过程需贯穿整个实践活动的始终,即以过程性跟踪和考核为主,不再采用终结性模式。且评价时间也不局限于实习期间,还需跟踪评价学生就业后的情况。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校企一体,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获得持续、稳定发展,促进自身办学竞争力和质量提升,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有效路径,也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积极探寻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可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加快产业快转型,为现代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战略支持,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实现全方位发展,最大化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