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对等理念下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美学研究

2024-04-25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古典译者译文

姚 兰

(沈阳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 辽宁沈阳 110004)

我国传统文学体系中,意境美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蕴含丰富的审美文化传统,对于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作用。从诗歌创作视角出发进行分析,意境美学是创作者的价值追求,更是彰显诗歌艺术气韵的有力方式[1]。跨文学视野下,古典诗歌翻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的有效方式,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关注和重视古典诗歌意境移植,真正将意境蕴含的多元文化精华呈现出来。

一、文化对等理念及古典诗歌翻译原则

(一)文化对等理念。1964 年,尤金·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文化对等理念,其认为文化对等即“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跟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对等”,简言之“读者接受效果对等”。东方人与西方人成长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下,其认知观念存在较大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文化沟通的畅通性,导致多元文化冲突,演变为多种翻译障碍。但是作为沟通工具,语言能够有效展现思想,东方人与西方人具备相同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2]。在社会环境中,广大群众将逐步适应社会文化,有意识使用体系内语言词汇,因此即使身处不同环境,人们仍能凭借语言翻译实现高质量沟通。因此,对于翻译者而言,结合译文接受者语境并借助有效方式做好翻译工作,即能实现文化对等。

文化对等理念下古典诗歌翻译策略通常包括直译法、移植法、译注法等类型[3]。首先,直译法。即译者从译文语用价值出发进行翻译,力求传达古典诗歌原意,凭借诗歌译文展现古典诗歌的文化信息,尽力留存源语特点,保证文化与语言等值,这对于拓展译文受众文化视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移植法。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若未能找到面向诗歌源语的相应译语,可采用异化原则,针对源语信息保留原来的词汇,实现源语的信息移入。该翻译策略能够保证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互相渗透,取得理想翻译效果。最后,译注法。典故、人物、历史事件等不同的源语皆具备不同的文化色彩,在进行翻译诗歌时,翻译人员应活用译注法,在直译的基础之上,辅以释义和加注多维阐释文化背景,以此留存源语文化色彩,降低译文理解难度,促使翻译译文广泛传播。

(二)文化对等理念下的古典诗歌翻译原则。

1.确保语言简洁凝练。在翻译古典诗歌过程中,需重视语言表达处理。通过对目前古典诗歌翻译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诗歌译文虽意境深远,但翻译语言冗长,增加了阅读难度,致使读者产生疲惫感。可见,翻译人员在翻译古典诗歌时,应保持语言对等,做到语言篇幅均衡,凸显古典诗歌意境,让译文呈现形式美[4]。同时译者选用意象词汇时,应广泛了解目标语文化,精准寻找匹配词汇,保留古典诗歌语言特点,确保有效传递诗歌意象,改善整体阅读体验。近年来,中西沟通日益增强,翻译古典诗歌重视度持续上升。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应有效规范翻译语言,增强译文传达效能,广泛吸引异域读者,引导海外读者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推进古典诗歌传播进程。

2.实现文化对等传递。古典诗歌翻译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积极变化语言形式,还应活用翻译策略,增强文化传播力度。翻译诗歌时,译者应坚持跨文化理念,厘清文化差异,提升整体翻译质量。具体实践中,若单纯采用直译手法,则译文语言会简单枯燥,致使诗歌意境遭到破坏,导致文化不对等问题的问题,无法达到诗歌翻译的既定标准。据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精选语言,保证古典文化的对等传递,重构译文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传达古典诗歌意境,有效满足东方读者与西方读者的需求。总之,古典诗歌翻译具有极强的挑战性,翻译人员应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扎实翻译基本功,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敏锐度。

二、文化对等理念下古典诗歌意境美学翻译体系建设

(一)意境可译性。

1.情景交融是生成意境的必要条件,唐宋时期诗歌意境美学较为凸显,同时自然景象也是产生意境的关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深入分析古典诗歌的情景交融程度,并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进行提取,这是形成译作意境审美的重要基础。

2.意境形成与诗歌读者息息相关,部分读者意境解读能力较差,缺乏诗歌鉴赏能力,对于该类读者而言古典诗歌译文的意境审美就很难呈现出来。因此,译者需明确译文读者群,判断读者受众在认知、逻辑、语言等方面的鉴赏能力,结合读者认知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翻译措施。

3.不同读者由于主观差异的存在及各自文化、社会、时空的不同,往往会解读出差异性的诗歌意境。作为中间翻译环节,译者也加重了这种不确定性。同时,古典诗歌意境本身也有多重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搜集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进行翻译,确保能够更为精准地将诗歌意境审美呈现出来,达到文化对等的翻译目标。

(二)意境翻译内容。

1.译者应精准把握景与情[5]。诗歌之情即为诗歌之意,分为读者意、作品意和作者意,其中,诗歌作品完成后,作品意和作者意相对固定,翻译人员需深入把握好这两项要素。自然景象可形成诗歌之景,翻译诗歌之景,即需分析诗歌自然景象。译者需重视个体意象翻译,明确诗歌意象组合关系,实现诗歌意象转换。可见,翻译古典诗歌需情景融合,紧密联系自然与人,实现读者审美统一。

2.译者在转换诗歌意象时,需发挥自身的意象想象力,增添诗歌译文潜能,呈现“象外之象”。因此译者翻译时,需尊重不确定性,进行诗歌翻译留白,增强诗歌译文吸引性,引导广大读者确定、填充、感知和体验。

3.诗歌翻译应重视处理读者要素。读者阅读诗歌状态对意境再造至关重要,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接受心理场。其中,微观层面包括个人心境、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性情气质和个人经历,宏观层面即可视为文化、历史、社会对读者的影响。翻译译文时,若难以明确读者个体特点,可采取读者预设策略,细化诗歌译文潜在读者受众。因此,翻译译文时,译者需坚持与读者展开对话。翻译具备交际属性,作为交际主体,翻译人员需规划自身交际活动,增强指向性,明确翻译译文受众,翻译译文时若难以明确意境微观因素,需增纳文化、历史、个人因素等进行综合考量,以从根本上提升翻译效果。

4.在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把握意境符号文字,精准呈现古典诗歌意境。具体而言,义象、句象、字象和音象等多项语象符号组成了古典诗歌,诚然汉语与英语存在较大差异,翻译译文时译者很难完全实现语象符号的转换,因此需全面考虑诗歌译文标准进行翻译取舍。优秀的古典诗歌译文应坚持近似原则,所以翻译人员应注重重现意象特征,缩短原诗意境与翻译意境的距离。

(三)意境翻译过程。翻译译文时,翻译人员需兼具作者和读者两重身份,明确意境翻译经历的“诗歌意境接受-读者意境产生-译文意境呈现”三个阶段。译者需在与读者进行沟通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读者的鉴赏水平,引导读者对意境进行反复揣摩,进而实现对诗人意境表达的多维解读。

论及意境接受,翻译人员应全面把握译文的语言系统,结合古典诗歌文本,精准把握翻译节奏、声韵、语法、句式等要素,仔细辨别诗歌内容,引导读者阅读,呈现象外之象。同时,翻译人员需努力提升自身审美水平,充分把握诗歌符号的内涵,分辨诗歌意境表象,明确诗歌情感,将之精准传递至读者脑海,构建多元化的诗歌意象。

此外,在进行诗歌翻译时,翻译人员应夯实外语知识基础,提升自身外语能力,基于节奏、音韵、句意、字义等多个维度分析诗歌特点,科学组织翻译语言,结合古典诗歌内容,重新构建召唤结构,增强诗歌暗示力量。学者竹亦青指出,暗示力量能够完善诗歌意象,使其由模糊语言转换为清晰意象。翻译诗歌时,译者需注重原诗意象传达,凭借丰富历史积淀,科学转换诗歌意象,确保意境转换清晰明确,唤起读者情感体验。翻译人员还需多方了解读者,分析把握心理接受场,保证诗歌意境与读者解读高度接近[6]。

(四)意境翻译整体性。

1.巧用整体性原则,全面把握意境构成。具体而言,古典诗歌意境美学翻译需要考量符号文字、读者因素、象外之象、景与情等内容。其中,译者需先考虑译文读者,结合读者认知特质合理选择意境翻译策略,以此增强翻译效果,同时兼顾其他翻译要素,达到译文质量标准。可见,在翻译古典诗歌过程中,译者应提升思辨能力,学会结合具体翻译内容进行翻译要素的转换。

2.译者还需再造翻译意境,完善译文整体效果。译者应重视文字载体功能,合理把握景与情关系,实现两者紧密相连,让诗歌之景构成诗歌之象,增强诗歌意境丰富度,提升诗歌翻译境界。然而,确定相关翻译因素后,译文能否传达意境,仍需依靠读者接受心理场来实现。因此,呈现诗歌意境,需在完成意境要素转换后,来有效评估整体翻译效果。

3.基于意境构成要素,坚持整体性原则,充分满足翻译要求。在古典诗歌中,意境具有整体性质,但不同的意境要素仍在重要性上有所区别,可分为次要因素和主要因素。其中,主要要素即为景与情,次要因素为诗歌之象。译者需全面理解诗歌之象,分析诗歌自然意象,才能重构译文之景,实现融情于景,保证情绪传达的正确性,丰富读者阅读体验。同样,翻译人员在翻译诗歌时需科学转换象、景与情,把握内容构成要素,避免译文内容损失。对于古典诗歌,应构建完整的文字系统,理解句象、音象和字象,实现译文意境重构,尽量保留诗歌意境原意,减少译文形式损失。在具体实践中,对仗句式、象形文字、方块式结构等较难保留,此时即可进行翻译再造来完成对等翻译。在转换各项要素之后,还应考虑文化、历史、社会等多元因素影响,采取补偿策略避免导致理解障碍。

4.译者还应注意意境取舍。前文分析中,意境分析存在次要和主要区别,翻译译文时要实现目的语完全移植相对较难,现实可执行性较低。因此,翻译人员需关注主要要素,保证主要要素优先转换,结合古典诗歌实际,进行次要翻译因素取舍,尽量保留更多语义意境,避免主要要素缺失。

三、文化对等理念下古典诗歌意境美学翻译的策略

(一)实现诗歌直译,诠释意境美感。从美学视角出发,意境美包括象外之象、感情和形象等多种类型,译者在翻译,应提升诗歌译文的形象生动性,借助诗歌翻译映射现实生活,带给读者受众心灵震撼。另外,译者需还原多种意象,确保诗歌意境美的再现,增强诗歌鉴赏者情感共鸣,增强整体翻译效果。

以诗歌《使至塞上》为例,该诗歌描写边塞场景,体现戍边生活艰苦,表达诗人凄凉孤苦情感。分析整体意境可发现,诗人组合大量意象,如都护、长河、大漠、单车等,多维表现塞外风光,在诗人笔下,自身人生际遇正如归雁、征蓬,难以实现远大志向。身处茫茫沙漠,诗人凭借“大”字,刻画烽火狼烟,辅以“孤”字,增强诗歌单调寂寥情感。诗歌意境宏达鲜明,充分展现诗人思想情感,通过描绘孤凉沙漠,表现诗人悲伤心境。刻画挺拔孤烟,从侧面入手,体现诗人人生态度,在诗歌意境中,融入整合自身情感。学者许渊冲翻译时,以“general”词汇,翻译诗歌意象,辅以“endless”“high”词汇,修饰诗词意象,全面呈现诗歌壮美意境。同时,对于原诗情感,学者许渊冲采用“boundless”词汇予以表达,实现寓情于景,结合诗歌意境翻译,传达诗歌情感思想。

(二)注重注释再现,丰富意境内容。诗歌翻译,注释策略能够有效传递诗歌内容,增强诗歌意境美。基于生态翻译视角进行分析,该方式需平衡译文质量,依托注释平衡的方式呈现意境美。译者需精准把握翻译标准,构建科学的翻译体系,保证翻译要素多元动态化,合理选择语言词汇与翻译策略,整合原诗与译文,达到文化对等的目标。分析中西方语言可发现,二者文化体系不同,诗歌意象具有差异性,面对文化差异翻译人员应合理注释,追求原诗意境再现,进而实现诗歌意象的有效呈现。

以《迢迢牵牛星》为例,该诗歌为民间故事,主体为牛郎织女,在我国古代广为流传,深受古代人民喜爱和推崇。该诗歌描绘多种意象,如机杼、牵牛星等,表现织女牛郎难以相见的事实,传达出悲伤凄苦的情感,通过塑造两人分离情景,激发读者怜悯同情的感情,展现出凄凉宏大的意境。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古典文学体系中的重要代表,这一故事是我国古代诗歌文化的集中展现,符合古代人民的心理认知。在翻译该诗歌时,若采用直译手法,基于文字表面意象勾勒织女牛郎的故事,可将牛郎星译为the Cowherd Star,织女星译为the Cowgerd Star,但这种译法难以体现东方意象,也无法表达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内蕴。同时,银河在该诗歌中即为河汉,极富浪漫主义,能够引发读者想象,联想到宏大银河,引导受众深入感受古代诗歌中的美丽银河。而采用Heaven’s River一词进行翻译,西方读者的想象空间被压缩,他们无法通过翻译触摸到意境的美感和本质。究其原因,则是东西方文化不同,读者心理接受场也具有差异。因此,为全面展现古代诗歌的关键意象,呈现诗歌意境美,翻译者可在直译基础上,辅以翻译注释,增添信息解释,诠释关键意象,在东西方文化间构建读者认知桥梁,为西方读者展现我国古代爱情故事。

结语

翻译人员应坚持整体性翻译原则,活用直译、移植和译注等方法,完善自身的目的语知识,持续提升诗歌翻译能力,优化诗歌意境再现过程,以此来有效克服诗歌翻译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合理处理情景关系和象外之象,保证古典诗歌意境的有效呈现。

猜你喜欢

古典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怎样读古典诗词?
I Like Thinking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