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草原生态修复探索
2024-04-24杜华方庆旭王俊
杜华 方庆旭 王俊
1.内蒙古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工作站 2.内蒙古包头市林业和草原资源保护站 3.内蒙古包头市林业和草原灾害防控中心
包头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北部高平原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西部分别为肥沃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横贯中部,草原面积辽阔,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在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建设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包头市草原基本情况
包头市草原资源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土地资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包头市草原面积2817.78 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67.30%,其中天然牧草地2719.13 万亩、人工牧草地7.79 万亩、其他草地90.86 万亩,可利用草地达2562.16 万亩。主要分布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固阳县,其中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草原面积2343.18 万亩,占全市草原总面积的83.16%。
包头市草原面积辽阔、资源丰饶。在阴山北部依次形成了最北端的温性草原化荒漠、中部的温性荒漠草原、南部的温性典型草原三个主要草原类型,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带来的大风、降温和沙尘,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包头市新能源产业、草原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全市天然草原涵盖5个草原类、8 个亚类。其中,温性典型草原面积最大,占全市天然草原面积的43.66%;其次为温性荒漠草原,占全市天然草原面积的39.37%;温性草原化荒漠占9.87%;低地草甸占6.94%;温性草甸草原面积最小,占0.16%。
包头市草原“三化”面积占全市草原总面积的77.48%,其中,退化草原占全市草原总面积的69.72%,沙化草原占1.02%,盐渍化草原占6.74%。草原“三化”除风沙大、干旱等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于草场过度利用、不合理开垦等人为因素导致的。
二、草原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及京津风沙源、退耕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坚持系统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对退化草原进行改良修复。包头市天然草原平均产草量、综合植被盖度、草群高度呈现出波段增长的态势,草原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大幅下降,草原生态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草原植被恢复进程加快,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健全管理制度,促进草原保护修复利用
“十三五”末期,包头市政府印发《包头市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包头市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2021—2025 年)》,从草原功能布局、发展方向、资源保护、修复建设、利用管理等方面确定了具体措施和要求,明确了目标任务,为全市草原保护、修复、利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2.开展监测评价,摸清草原资源现状
持续对草原进行“健康体检”是草原保护修复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摸清草原资源现状和变化情况、科学评价草原资源质量和生态状况、提升草原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水平、指导开展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2007 年以来,包头市草原管理部门连续开展年度天然草原返青期、生长期、盛草期植被动态监测调查,并编制包头市年度草原监测报告。
3.推进重点工程,促进草原生态修复
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落实以种草改良为主要形式的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并逐地块上图入库。“十三五”以来,累计实施各类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1003.6 万亩,其中退化草原修复23.5 万亩、围栏封育125 万亩、有害生物防控855.1 万亩,总投资3.59 亿元。2023 年盛草期工程区内外对比监测显示,项目区的植被盖度、草群高度、植物种数量、每亩干草产量分别为项目区外的334%、228%、103%、287%。
4.加强执法监督,保护草原资源
推进依法治草,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开展草原执法监督工作。“十三五”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非法征占用以及乱开滥垦等破坏草原案件811 起,其中,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2 起。结合林长制的实施,健全基层草管员队伍,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同时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草原和基本草原的保护管理。2023 年9 月,按照《内蒙古基本草原划定调整技术方案》《内蒙古基本草原划定和调整技术指南》等要求,完成了全市基本草原的划定工作,全市已划定基本草原面积2419.84 万亩,占全市草原总面积的85.88%。基本草原的划定,有助于保持全市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通性。
三、草原生态修复的瓶颈
1.技术瓶颈
草原生态修复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植物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气象学等学科,而且草原生态修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使得技术研究和实践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方案的量化和评估、修复成本和收益评估及新技术新材料大量应用等。
2.管理瓶颈
草原生态修复涉及多部门、多方面的资源协同管理、数据共享、区域协调等问题。林草机构改革以来,林草工作还未实现高效的融合发展,草原管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仍然十分薄弱,特别是基层草原执法和管护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问题,难以承担草原生态修复的重任。
3.稳定性瓶颈
草原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成果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从目前的保护和管理现状来看,全市草原退化趋势仍未彻底扭转;许多牧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政策执行不到位,放牧利用方式不当;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较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形成共识。
四、草原生态修复对策
1.进一步增强草原生态保护意识
包头市草原管理部门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草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意义和资源保护的紧迫性有了根本认识。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草原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广泛宣传好草原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重要功能价值,草原牧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安全稳定屏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的主要区域,是草原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需要广泛进行宣传。利用网络媒体等媒介,加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及法律法规的普及。尤其是农牧民群体,在享受国家政策补助的同时,应自觉履行相关义务责任,减少违规违法利用草原资源造成的草原生态破坏,巩固草原生态修复成果。
2.确保草原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在草原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中,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原则,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水定草、宜草则草。草原的主要功能从过去以生产为主转向侧重于生态功能,国家也将草原生态修复和人工种草纳入国土绿化范围;自治区正在将需要进行修复治理的草原以图斑形式落图规划,下一步草原生态修复将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和精准性。要充分考虑退化、沙化草原生态修复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在草原生态修复过程中要统筹兼顾草原的生态、生产与生活功能。从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态化演变过程可知,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相互交织,要采取综合治理方式,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协调统一的生态治理观念,确保草原生态修复的长效性。
3.建立完善草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由于包头市草原类型多,生态本底差异较大,生态受损与退化的类型及程度各不相同,因此,难以形成一套固定模式和标准的技术。要加大科技引进和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力度,积极与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院所团队合作,搭建项目课题科研平台,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究;充分借鉴周边地区先进经验,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加大力度破解地区性、局域性的生态保护修复难点问题,形成一套适合包头市及周边地区草原修复的技术体系。
4.强化监督与管理
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既要严格执行草原生态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又要进一步明晰各方责任。一是加强草原生态监测,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对草原生态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监控;二是加大草原执法力度,落实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和巡查监管,加大破坏草原生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三是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管理,及时跟踪修复治理进展,确保修复成效。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