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斯汀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并发过敏性鼻炎的可行性分析
2024-04-24秦良卿马海燕
秦良卿,马海燕
1.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山东临朐 262600;2.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药学部,山东临朐262600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局限性水肿性风团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大小不一,会以较快的速度发生、消退,伴剧痒。临床依据病程将荨麻疹分为慢性荨麻疹(3 个月以上)、急性荨麻疹(3 个月以内)[1]。许多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并发过敏性鼻炎,鼻塞、流涕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在临床中过敏性鼻炎是指患者鼻部对于某些物品存在过敏的现象,如果患者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自己的过敏原,从而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减少出现过敏性鼻炎症状。若是出现过敏性鼻炎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月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00 例急慢性荨麻疹并发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咪唑斯汀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并发过敏性鼻炎中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本院耳鼻喉科急慢性荨麻疹并发过敏性鼻炎患者100 例的临床资料,依据用药方法分为咪唑斯汀组、西替利嗪组,各50 例。咪唑斯汀组年龄16~63 岁,平均(33.25±5.46)岁;女17 例,男33 例;病程:1~15 d 28 例,16~23 d 22 例;荨麻疹类型:急性38 例,慢性12 例。西替利嗪组年龄17~64岁,平均(33.85±5.74)岁;女18 例,男32 例;病程:1~15 d 29 例,16~23 d 21 例;荨麻疹类型,急性39 例,慢性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具有齐全的病历资料;②符合急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2];③符合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3];④具有正常的言语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有过敏性皮炎者;②有血管炎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1.3.1 西替利嗪组 患者口服10 mg 西替利嗪(国药准字H20000245;规格:10 mg),1 次/d,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3.2 咪唑斯汀组 患者口服10 mg 咪唑斯汀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61294;规格:10 mg),1 次/d,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风团数、风团直径评分:风团数0 个、1~5 个、6~10 个、10 个以上分别评定为0 分、1 分、2 分、3 分,风团直径0、<0.5 cm、0.5~2.0 cm、>2.0 cm 分别评定为0 分、1 分、2 分、3 分[4];②症状评分:包括瘙痒、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涕5 项,每项0~3 分,表示无~严重[5];③生活质量:采用简易生活质量量表,总分0~100 分,表示低~高[6];④临床疗效:依据症状评分,降低0~<50%、50%~<80%、80%~<100%、100%分别评定为无效、有效、显效、痊愈[7]。总有效率=(有效+显效+痊愈)例数/总例数×100%。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口干、头痛、嗜睡;⑥复发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不良反应、临床疗效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用χ2检验;风团数、风团直径评分、生活质量、症状评分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风团数、风团直径评分、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比较
用药前,两组患者的风团数、风团直径评分、瘙痒、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涕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药后,两组患者的风团数、风团直径评分、瘙痒、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涕评分均低于用药前,且咪唑斯汀组低于西替利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药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用药前,且咪唑斯汀组低于西替利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两组患者风团数、风团直径评分比较[(±s),分]
组别咪唑斯汀组(n=50)西替利嗪组(n=50)t 值P 值风团数评分用药前2.23±0.35 2.30±0.31 1.059 0.292用药后0.56±0.14 1.42±0.23 22.585<0.001风团直径评分用药前2.30±0.35 2.33±0.32 0.447 0.656用药后0.41±0.12 1.82±0.30 30.857<0.001
表2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咪唑斯汀组(n=50)西替利嗪组(n=50)t 值P 值瘙痒评分用药前2.41±0.40 2.38±0.41 0.370 0.712用药后0.85±0.14 1.56±0.23 18.646<0.001鼻痒评分用药前2.39±0.33 2.40±0.31 0.156 0.876用药后1.02±0.30 1.75±0.25 13.218<0.001
表3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咪唑斯汀组(n=50)西替利嗪组(n=50)t 值P 值鼻塞评分用药前2.50±0.41 2.51±0.40 0.123 0.902用药后1.05±0.31 1.74±0.22 12.835<0.001打喷嚏评分用药前2.26±0.32 2.30±0.33 0.615 0.540用药后0.96±0.14 1.62±0.23 17.332<0.001
表4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咪唑斯汀组(n=50)西替利嗪组(n=50)t 值P 值流涕评分用药前2.45±0.41 2.47±0.40 0.247 0.806用药后0.66±0.12 1.52±0.22 24.266<0.001生活质量评分用药前51.23±8.12 52.02±8.23 0.483 0.630用药后92.32±5.14 82.42±9.45 10.140<0.00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咪唑斯汀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替利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情况比较
咪唑斯汀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替利嗪组,复发率低于西替利嗪组(P均<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在荨麻疹的治疗中,发现一些患者伴过敏性鼻炎[8]。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过敏反应中,白三烯的作用类似于组胺类,不同的是白三烯在激活肥大细胞后合成,组胺预先合成后在肥大细胞颗粒中贮存[9]。咪唑斯汀能够对白三烯D4、E1受体进行选择性拮抗,对白三烯引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行预防,对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进行抑制,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将荨麻疹引发的风团、皮肤瘙痒等症状减轻,并对过敏性鼻炎引发的鼻痒、打喷嚏等症状进行抑制[10]。与其他组胺受体H1受体拮抗剂相比,咪唑斯汀具有较为轻微的不良反应[11]。研究表明,在急慢性荨麻疹并发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咪唑斯汀能够将治疗的总有效率从76.67%提升到96.67%[12]。
本研究结果表明,用药前,两组患者的风团数、风团直径评分、瘙痒、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涕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药后,两组患者的风团数、风团直径评分、瘙痒、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涕评分均低于用药前,且咪唑斯汀组低于西替利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药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用药前,且咪唑斯汀组低于西替利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咪唑斯汀组的总有效率96.00%高于西替利嗪组的80.00%(P<0.05),原因为咪唑斯汀口服后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被患者机体吸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的时长仅为口服约1 h 后,同时具有持久的药效,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对荨麻疹的风团、瘙痒及过敏性鼻炎的流涕等症状进行改善,对患者病情发展进行有效控制[13-14]。本研究结果表明,咪唑斯汀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替利嗪组,复发率低于西替利嗪组(P均<0.05),原因为咪唑斯汀能够同时治疗荨麻疹、过敏性鼻炎两种过敏反应,用药量较少,能够将患者服药负担减轻[15]。
综上所述,急慢性荨麻疹并发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咪唑斯汀的可行性较西替利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