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体系研究

2024-04-24洪岩蒋燕唐光荣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创新体系

洪岩 蒋燕 唐光荣

[摘要] 创新体系已成为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主要依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进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创新体系建设,在顶层设计、项目管理、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创新平台布局、成果转化、保障措施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选取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深挖问题根源,借鉴美国、深圳等国际国内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具体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推动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体系;人才体系;系统分析法;技术发展与革新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4)02-0081-08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4.02.010

创新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始于“十五”期间,实施了“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跨越式发展”等战略。中国科学院成立后,政府部门、企业、大学、地方的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我国创新体系的主要特征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

2013年,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西钒钛资源创新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该试验区成为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致力于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国家稀土研发制造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创新体系建设,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引进人才、加强攻关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力推动了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率的快速提升,助力攀西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文献综述

国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Charles Edquist (2018) [1]将整体性创新政策定义为整合所有影响或可能影响创新过程的公共行为的政策。Ales Pustovrh,Kaja Rangus,Mateja Drnovek等(2020)[2]认为在一个新兴的创业生态系统内,商业加速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ndrew等(2015)[3],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内中介机构等组成要素自身在不断发展。Jeong-dongLee,ChansooPark等(2018)[4]将各种中介伙伴关系视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Bhattacharya(2020)[5]认为,创新受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影响,具有持续性,成功的科技创新会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Gault(2018)[6]制定了为统计计量创新成效的概念框架而由此产生的指标,为更准确衡量国家创新体系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效果,采用统一的创新衡量方法;用于监测和评价在所有经济部门已执行的创新政策以量化国家创新体系中部门主体创新的效果。

国内专家对创新体系的研究逐渐系统且深入。戚晓曜(2021)[7]认为“形成‘经济—科技—经济的良性循环对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至关重要;政府和市场对创新体系的塑造并非总是齐头并进,要在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发挥主导作用”。李哲,扬晶,朱丽楠(2020)[8]认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需注意追高问题、求全问题、过度问题”。贺德方,唐玉立,周华东(2019)[9]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出发,建立了包含要素、主体、关联、产业、区域、环境、开放和反馈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胡彪,王子腾,马广兴,陈君,李欣(2023)[10]认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创新、适应变化、面向未来,才能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些方面进行,且范围较广,但很少涉及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体系的研究,本文对攀西试验区创新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健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体系的良方。

二、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体系现状

(一)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积极参与国家级战略,科学谋划布局,试验区建设顶层设计保障充足有力。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钒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研发部署,联合干勇、刘炯天院士等团队开展编制《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战略研究》,起草《四川省“十四五”钒钛稀土材料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实施方案专家咨询会及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专题活动方案》,配合四川省科技厅开展《四川省“十四五”钒钛稀土材料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实施方案》编制,联合四川大学编制《钒钛领域“卡脖子”技术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路线图(2022—2030年)》等,為试验区未来5—10年争取科技厅专项支持打下坚实基础。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布局不断完善,为支撑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项目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建立以攀钢集团公司为主体,“大生产组织+工厂化管理”攻关和成果转化“跟投”等机制,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20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全国性钒钛领域专题学术交流会,有效提高了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个人与单位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高度统一。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开放合作的攻关机制,广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力量,依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揭榜挂帅”“赛马制”机制作用,共遴选优质项目50余项,投入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突破关键技术10余项。截至目前,共组织实施了6批次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立项项目总计86项、立项资金达9.13亿元。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水平日渐提升,科技攻关成效进一步显现,有力促进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三)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健全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聚焦重点产业发展趋势,集中力量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撑引领区内产业高速发展。着力推动大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高速重载钢轨研发及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攀钢集团为主体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以CNAS、CMA等为代表的国家认证实验室和检测机构,实现“从有到强”。截至目前,共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28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家,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基本覆盖钒钛全产业链。培育钒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余户,初步形成以攀钢为龙头、龙蟒佰利联、宝武攀云钛等优质企业为骨干的产业集群。

(四)成果转化机制持续健全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有效转化钒钛技术攻关成果,对钒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着眼钒钛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加大攻关力度,成功突破钒电池用高纯电解液制备关键技术,建成高纯氧化钒、硫酸氧钒、钒电解液生产线,产品实现出口日本;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EB炉国产化,建成国产大功率电子束冷床炉4台;打通高钛型高炉渣高温碳化低温氯化工艺,建成年处理10万吨高炉渣、产出1.5万吨氯化法钛白的“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全球性示范生产线;钒钛微合金化新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实现“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印尼雅万高铁100%供货,中老铁路钢轨60%以上钢轨供货;攻克高纯偏钒酸盐制备技术,建成偏钒酸盐、催化剂用五氧化二钒示范生产线;轧制国内最大板幅、最宽、最薄规格钛钢复合板,产品应用于自立式套筒烟囱、储槽、包膜罐等;清洁生产节能浓缩新工艺技术成功应用于硫酸法钛白生产,每年节约成本8000万元以上。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点产业发展更高效,区内经济提升内生动力充足。

(五)合作交流方式日新月异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高位谋划深层次、多角度交流机制,促进各种形式合作落实落地。先后举办2次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6次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院士行活动,多次钒钛领域技术交流及项目对接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中科院过程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几十家单位的院士、专家数百人共同谋划钒钛领域发展战略,推动钒钛领域科技合作与交流。连续4年依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年组织召开了3次以上全国性钒钛领域专题学术交流会。以攀钢集团、四川龙蟒矿冶为代表的企业与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金属所、北京科技大学等30余家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了中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重大项目协同研发、科研平台共建共用、人力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初步形成合作共赢局面。

三、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在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在平台搭建、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平台布局不均衡

创新平台的顶层设计不足,前期谋划不够合理,重点领域创新平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创新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平台数量过多个别领域,平台缺乏创新动力,浮于表面。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太少,不能有效汇聚全国优势资源。

(二)成果转化数量不足

成果转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攀西地区受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交通不便利,市场不够广阔,很多本地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创新成果都在外地实现了转化,导致攀西地区钒钛产业发展迟缓。成果转化市场导向不健全,中介服务不够完善,科技创新的供给端与需求端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成果没有较好实现产业化,造成创新资源过度消耗浪费。

(三)保障措施不足

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资金落实进度缓慢。攀西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立项后,由于部分项目资金到位不及时,承担单位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项目实施进展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进程。部分领域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创新氛围不足,不能够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积极性,创新活力没有充分释放,创新成效不够显著。

四、其他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一)深圳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1.“强主体”。深圳建设创新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例如著名的“4个90%”:90%以上的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的专利发明出自企业,具体措施包括改革商事制度,释放创新创业热情,增加创新型企业数量;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引导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2.“促转化”。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勢,主要体现为:建立深圳科技工业园、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等成果转移转化载体;依靠“国有新制”和“民办官助”等方式,突破体制机制创新,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大力释放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开创技术发明、科学发现和产业发展“无缝对接”的“三发”一体化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科研机构模式;实施大孵化器计划,构建完善的“众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科技孵化空间体系,对入驻的团队、科技人才和房租房价,给予市场评估价格30%—70%的支持。

3.“建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深圳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有效减少企业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大力扶持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全国首创编制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发展规划。

(二)美国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1.“融”。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经济—科技—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与科技相互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且规模大,财力不断壮大,买入先进技术、吸引优秀科研人才;大型研究机构、实验室等加快建设,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2.“保”。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政府与市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主导作用交替发挥,为创新体系发展提供保障,技术经济发展前半期,政府主要致力于新建科研机构、增加研发经费等,技术应用依靠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新兴产业产能不断扩大;技术经济发展后半段,政府重点调整创新体系,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产能转移、技术改进、兼并重组等活动。

(三)启示

1.创新投入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

资金支持是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也是对创新的有效激励手段。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应制定鼓励创新政策,在场地、人才、研发等方面配套给予补贴支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拓宽投入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创新主体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依托和支撑。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应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引导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潜能。以市场为主,充分发挥政策、平台等体制机制作用,为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3.创新与经济结合是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

一方面要加强源头创新,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另一方面科技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布局,持续打通经济与科技发展之间的通道,让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关键环节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只有原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应大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现产业化生产,产生经济价值,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五、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增强创新制度保障

基于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已有政策的现状及区域政策体系的发展阶段,着力从核心政策、辅助政策、外围政策等方面,层层布局、系统构建具有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特色的较完整的创新政策体系。[11]探索制定“包干制”“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管理制度,为科研人员破解束缚。完善科技财政投入机制,探索科技财政投入体制向产业化倾斜的方式,重点瞄准市场失灵或低效领域的投入和为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创新以支持重点科技企业、重大科技项目、重点产业领域为主的科技财政投入体制。完善资金支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资金、完善配套设施,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支持与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引到科技创新领域,指导企业争取国家、省级创新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加强科技攻关,催生原始创新

围绕攀西钒钛资源优势,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重要载体,以项目为抓手,科学合理布局重点领域急需攻克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发挥创新平台协同攻关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资源,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难题,增强国家战略资源自主安全、关键战略材料自主突破的技术供给,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步伐;逐步探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开展5G数字等领域技术攻关,推动相关产业新产品开发,助力企业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形成信息化管理的全流程体系,不断扩展行业领域,形成多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紧扣攀枝花独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展农业领域技术攻关,持续在开发新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上面出成果,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康养领域科技攻关,研制新型健康、环保的康养辅助器材,改善老年人居住条件及环境,提升老年生活质量,创造服务业营业收入。

(三)夯实创新平台,筑牢创新基石

一方面加强已有平台创新能力建设,另一方面积极组建新平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保障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以产业布局为导向,优化重组国内外势资源,高位谋划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BIM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12]以平台为载体,探索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加速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已有创新平台能力建设,强化对四川省创新联合体、四川钒钛产业研究院、攀钢工程技术中心等已有创新平台的指导,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帮助争取国家、省级重大专项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健全基础设施设备,争创高级别科技创新平台。

(四)壮大人才队伍,注入创新活力

持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创新人才体系。[13]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针对重点领域拔尖人才,打造明显优势策略。贯彻创新人才政策,加大资金等支持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提高现有福利待遇,完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与激励机制,为人才在创新、投融资、住房、家属安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保障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拓宽人才成长渠道,鼓励在职人员继续深造,取得更高学历和技术职称;开展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工作,为本地经济发展专项培养实用人才,更好服务本地发展;鼓励本地户籍学子学成后返乡创业,对人才团队提供分层次的财政资助和信贷融资支持,并为创业成员提供生活服务保障,发展壮大本地经济。

(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多措并举,建强企业创新主体。探索多模式引进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效果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补充弱势产业主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体系。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战略,大力开展企业入户培训,有针对性的指导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帮助化解企业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升企业整体创新水平,帮助企业成功申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积极培育本地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机制,融入市场化模式,为企业创新搭建自由、广阔的平台。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增加科研投入,促进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强中介服务机构,強化服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尽快成长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多管齐下,广泛调动资源,扩充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应用推广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制订和健全评价技术人员工作成果的考核机制,尊重人才和知识,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加大激励技术人员创新。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提高本土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采取“兼职兼薪”方式创业或服务企业创新。加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攀西分中心能力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攀西地区转移转化。强化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探索统一的中介服务机构标准,合理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布局,推动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且声誉信用好的示范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组织钒钛国际论坛、川滇五市(州)协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大会等大型会议,广聚各类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吸引优质创新成果在攀西地区落地转化。

(七)扩大开放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聚焦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完善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多角度的开放合作体系。制定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与区域外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政策,加大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国际国内开放合作的良好氛围。创新多种开放合作模式,加强与云南、贵州等周边地区合作,依托各地资源特色,联合开展科技创新,逐渐拓展钒钛、农业、康养等各领域深入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建立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合作交流,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谋划布局攀西地区发展着力点,联合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地区的优势资源,破解创新瓶颈难题,提升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以中老班列的开通为契机,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加强与孟中印缅、乌克兰、俄罗斯以及欧美等地区在重点技术领域开展技术交流、联合攻关、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合作,积极主动承接钒钛等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共建产业园。

参考文献

[1]   Edquist,C.Towards a holistic innovation policy:Can the Swedish National Innovation Council (NIC) be a role model? [J].Research Policy.Volume 48 ,Issue 4 .2018.PP 869-879.

[2] Pustovrh,A.Rangus,K.Drnovek,M.The role of open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an entrepreneurial support ecosystem[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Volume 152 ,Issue C .2020:119892-119892.

[3] Watkins,A.Papaioannou,T.Mugwagwa,J.Kale,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 in buil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search Policy,2015,44(8).

[4] JEONG-DONGLEE.Chansoo Par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inkages in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 and failure in Kore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33.

[5]Bhattacharya,S.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paradigms and challenges for policy design [J].Current Science.2020(3):348-349.

[6] Gault,Fred.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novation in all sectors of the economy[J].Research Policy: A Journal Devoted to Research Policy,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2018.

[7] 戚曉曜.区域创新体系及其构建研究——基于深圳的实践[J].特区经济,2021(5):19-24

[8] 李哲,扬晶,朱丽楠.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化历程、特点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12):7-11.

[9] 贺德方,唐玉立,周华东.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及实践[J].科学学究,2019(37):3-10.

[10]   胡彪,王子腾,马广兴,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思想文库,2023(12):58- 59.

[11] 薛晓光,张亚莉,高秀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完善[J].现代管理科学,2018(9):58-60.

[12] 徐翔,陆国斌,王超超.成渝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9(51):21-25.

[13]  龙云安,袁静,廖晓宇.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模式及构建路径探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21(35):29- 34.

[責任编辑:魏净]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Panxi 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ilot Zone

HONG Yan1,JIANG Yan2,TANG Guangrong1

(1.Panzhihu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Panzhihua 61700,Sichuan;

2.School of Vanadium and Titanium,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 61700,Sichuan)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system,by means of knowledge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knowledge dissemination,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nurtures and cultivates high-quality talents,achieves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and promotes social progress.It serves as the engine and foundation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growth.Since its establishment,the Panxi 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ilot Zone has been commit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on system,and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op-level design,project management,innovation platforms,and technology transfer.However,weaknesses are found in the layout of the innovation platforms,technology transfer,and safeguard measures.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anxi 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ilot Zone,conducting on-site investigations and employing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pilot zone.By identifying the root cause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advanced regions both internationally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domestically (such as Shenzhen),this study aims to propose targeted,concrete and workabce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anxi 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ilot Zone.

Keywords:   resour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ilot zone; innovation system; talent system;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创新体系
韩国国家创新体系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借鉴研究
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趋势研究
“十三五”时期,烟草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探究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考试改革探索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基于服务创新的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体系研究
农业科技创新的探索
创新优势学科平台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