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小学专任教师性别结构研究
——基于河南省33 所小学的调查

2024-04-23甘玉冰包万平

教育参考 2024年3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教师职业职业

甘玉冰 包万平

(1.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8;2.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青海西宁 810008;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

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而教师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对于“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的分布、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的问题”提出了进行“分类施策”的措施,具体包括注重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等。[1]这不仅是对教师队伍改革与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的回答,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强国时代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大众对于教师队伍结构建设的高度重视。性别结构作为教师队伍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意义与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性别结构是呈现男女教师数量差异及功能关系、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率的潜在因素。平衡、良好的教师队伍性别结构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对学生学习生涯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而当前小学专任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究竟呈现怎样的情况?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本研究以河南省33 所小学专任教师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其性别结构现象进行研究,力求了解并分析当前小学专任教师性别结构的具体情况及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应对策略。

一、教师性别结构现状

本研究利用河南省“小学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河南省不同地域的33 所小学教师发放问卷,收集包括但不限于教师性别、学历、职称、年龄、职务、学校性质与声望等相关信息,辅之以对应学校20 名教师访谈实录以及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等。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小学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教师结构女性化、年轻化趋势明显。据1997—2021 年教育部相关教育统计数据,小学女性专任教师在绝对数量和小学专任教师总体占比两方面均持续上升。2000 年,女性专任教师数量规模为2967300人,占比50.63%,首次超过小学男性专任教师数量,自此以后,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差距逐渐拉大。[2]此外,随年龄增长,男性教师占小学专任教师总体的比例逐渐上升,而女性教师则与之相反,表明年龄结构越年轻,女性教师数量越多(见图1)。

图1 河南省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在年龄方面的差异

第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女教师增长数量成正比,增长幅度成反比。由图2 和图3 可知,从省会到地级市,再到偏远的村庄,经济越是欠发达的地区,男性教师占小学专任教师总体比例越大,且年龄越大,而女性教师的情况则与之相反。可见目前女性教师中的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地区,随着乡村高龄男性教师的退休,乡村男性教师将越来越少,而女性教师的比例将会继续上升。此外,由图4 可以看出,城区女教师比例>镇区女教师比例>乡村女教师比例,但城区、镇区女教师增长幅度稳定,而乡村女教师的增长幅度较大。2010 年以来,乡村女教师的增长幅度超过城区、镇区女教师的增长幅度。

图2 河南省不同地域小学专任教师性别比例

图3 河南省不同地理位置男性教师年龄构成

图4 2003—2019 上学年初小学专任教师百分比统计图[2]

第三,学校声望越高,男性教师占比越高。由图5 可以发现,学校声望越高,男性教师占小学专任教师总体比例就越高;学校声望越低,男性教师占小学专任教师总体的比例就越少。

图5 河南省小学男性教师在不同声望的学校的占比

第四,越高的职称、职务,女性教师占比越少。职称、职务结构越高,男性教师占小学专任教师总体比例越高,女性教师的情况则与之相反。在男性教师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之下,男性教师仍然从事主任、校长、副校长等重要领导工作。可见,男性教师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来说要优于女性教师(见图6、7)。

图6 河南省小学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在职称方面的差异

图7 河南省小学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在职务方面的差异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小学专任教师中女性教师所占比例不断上升,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该比例仍将持续升高。此外,小学教师结构中性别垂直隔离现象明显,在专业发展空间以及职业发展前景方面,男性教师相对优于女性教师。同时,学校所处地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学校社会声望不同,也会对教师群体性别结构分布带来较大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当前小学专任教师女多男少,男女性别分布不均匀现象十分明显。但即使在男性教师发展空间与职业前景相对明朗的情况下,也很难吸引优秀男性教师从事小学教师行业,这不仅反映出小学专任教师岗位职业吸引力较弱,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岗位总体职业吸引力较弱。

二、相关原因探析

(一)师范专业生源性别比例不均衡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从中学时代起,男女生在从教意愿方面就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较而言,女生更愿意在未来从事与教育相关的职业。有研究者对Z 市某中学学生在2014—2018 年间高考志愿填报信息进行统计,其中只有少数人群报考师范教育类专业;2018 年的报考人数最多,但学生数量也只占录取总人数的17%,而其中男生13 人,仅占27%,女生35 人,占73%。[3]

当前女多男少已成为师范类专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在这种性别比例分布极不均衡的情况下,毕业后选择继续从事教师岗位的男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男性因此逐渐成为教师职业招聘过程中的“稀有资源”。为了能够更好地平衡教师队伍女多男少的情况,许多学校在保证教师基本质量的前提之下选择适当向男性倾斜。尽管这样,仍有部分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基本没有机会选到男教师。正如访谈者所言:

“报名的大都是女教师,我非常希望招过来几个男教师,但是找不到。”(Z 市A 学校校长访谈)

此外,在师范类的教育体系之中,不同科目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理工类科目男性相对较多,文史类科目男性相对较少。个别省属师范院校在保障基本性别公平的前提下尝试采取减免学费、实行配额制等方式鼓励男生报考师范类专业,但实际效果甚微。

(二)教师行业薪资福利待遇较低

我国教师岗位薪资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大部分小学专任教师群体的薪资水平在教师岗位中更是处于较低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 年教育行业平均工资为111392 元,远低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506 元)与金融行业平均工资(150843 元)。[4]如访谈者所说:

“其实社会上送个快递,可能也比老师挣得多,或者送外卖,因为咱们学生有干暑期工的,他注册外卖骑手,一个月骑着电动车能挣将近6000 块钱,也比我们挣得多。”(来自Z 市B 学校教师访谈)

当前,配偶职业是择偶的重要考量因素。小学男性专任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生活经济水平相较其他行业而言竞争力较弱,许多同为教师行业的女性并不愿意选择男性教师作为配偶。面临房贷、车贷、婚配等多重压力,小学专任教师岗位薪资待遇无法满足人们的相应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部分年轻人尤其是男性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有访谈者谈道:

“每月还房贷时特别明显,因为我要还4800 多块钱,而我一个月就4000 块钱左右的(工资)。”(来自Z 市C 学校教师访谈)

(三)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中,女性通常从事家庭“内部”事务,形成料理家务、照顾孩子的“妻子与母亲”形象;男性通常从事家庭“外部”事务,形成养家糊口的“丈夫与父亲”形象。在现代中国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加之教师行业与养育儿童相关,更易与“母性”角色产生共鸣,教师行业渐渐被形塑为更适宜女性的职业。[5]行业稳定的工作性质以及休假、医疗等待遇保障也更易满足社会对女性“生产、育儿及顾家”的期待,因此被认为更适合女性。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人员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也给予了不同的期待与劝诫。在升学方面,往往会推荐男生选择物理、化工、计算机等理工类专业,推荐女生选择师范、教育、汉语等文科类专业;在就业方面,推荐男生选择具有挑战性、冒险性和发展前途的职业,推荐女生选择安逸、稳定且可长期从事的职业,性别隔离现象理所当然地主导了社会择业方向。[6]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教师工作更适合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大行其道,使得男性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更容易剔除掉易显“女性化”的教师职业,而选择从事更具发展空间与满足冒险意识的“男性化”职业。典型访谈结果如下:

“说实话,我觉得男的还是去外面打拼一番比较好。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有人扯你后腿,我觉得还是打拼一番比较好一些。”(来自Z 市C 学校教师访谈)

目前的教师行业收入与发展前景,实际上难以满足男性想要承担起的“养家糊口”责任与大有作为的需求。

(四)从“包分配”到“自主择业”的变化

就业政策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积极性。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曾经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这对于当时的学生而言无疑极具吸引力。且就读于师范院校还可享受生活费补助、粮食补助以及非农户口等诸多优厚待遇,有利于缓解家境贫寒学生的经济压力,因此吸引了诸多学生报考,这其中就有许多男性。相对而言,当时的师范院校男女比例尚能均衡。

1995 年,国家颁布《教师资格条例》以及《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教师资格认定方式更为明确。从1996 年开始,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开始逐步取消对师范毕业生直接进行工作分配的措施与制度。想要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将与非师范生一同参与由国家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考试且获得教师资格认证的毕业生经由学校招聘便可成为教师。随后《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颁布,教师招聘方式逐步改变。专业的招聘组织,严格的招聘考试内容与形式,以及招聘合同的签订渐渐形成。[7]“包分配”的就业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师范院校毕业生与取得教师资格认证的非师范生将同时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作为输送教师主要力量的师范生面临巨大竞争压力。没有了“高额”的生活补助,失去了“毕业即就业”的保障,使得21 世纪以来师范生数量渐渐有所减少,尤其是报考师范的男性数量减少,师范专业男女比例逐渐由相对均衡演变为极度不均衡。随着新兴行业、新兴专业不断兴起,师范专业的吸引力更是与日俱下。

三、应对策略

(一)优化师资力量来源

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教师行业的性别竞争力愈发局限,加之为了更好地保障女性工作者的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男性教师在教师整体行业中所占的性别比例下滑具有一定隐蔽性,未能及时引起社会的重视。[8]然而,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性别结构比例失衡不是我国独有的教育现象,亦是全球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各国的共同关注。

从教师的来源组成入手是思考与解决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的方向之一。当前我国教师群体的主要构成是师范生,对其施加合理影响对促进小学专任教师男女比例均衡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首先,重视对各级各类学生的生涯规划与指导,促使更多爱岗之人从事教师行业。初高中阶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图景勾勒的最佳时期,正确的职业引导、清晰的职业讲解、良好的家校配合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审视自身性别立场,减少非科学因素对于择业的不当干预。大学阶段亦是学生认真思考与落实就业图景的关键时期,确保乐教者从教,将对保障未来初等教育师资输入质量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科学的职业测试、专业的职业辅导与沟通、必要的岗位实习缺一不可。其次,建议师范专业增加教师、学生性别类课程培养内容,弱化并改变师范生自身对教师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明确规定:“在课程、教材、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改革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理念……增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9]通过开展性别培训教育,逐步提升师范类储备生的性别素养。再次,拓宽教师来源途径。随着综合类院校不断增设师范类专业、教育类专业,且培养体制日益成熟,让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且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非师范生加入教师队伍,是当今全球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发展趋势。

(二)打破社会性别文化偏见

传统社会性别文化认为,男性更适合从事具有冒险与挑战精神的高薪工作,女性更适宜从事安逸稳定且有较强保障的工作,然而工作是因人而异而非因性别而异。教师,教书育人,引人向善,面对极具鲜活性与独特性的个体,其岗位具有高度专业性,需具备强烈的挑战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为此,首先建议优化女性就业环境。教师职业并非为女性量身定制的职业选择,女性可选择的职业种类与面临的职业机会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在未能更好地保障男女就业机会均等的社会大就业环境的前提之下,一味通过提升男性在教师岗位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的准入数量,显然有违真正的性别平等,将不利于教师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通过适度的制度改革与相应的政策法规优化劳动力市场,拓宽女性职业选择,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教师岗位性别过度集中的问题。其次,共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教学活动,如科研比赛、讲课大赛等,积极宣传、及时奖励优秀教师,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创新性与挑战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男性从教的顾虑,还原真实教师的职业形象。另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公共话语权”,大力宣传与普及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男女搭配”的必要性与必然性;通过采访报道、影视传媒等方式展现优秀教师的故事,提升男教师在大众媒体中的活跃度,呈现教师职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增加教师岗位的职业包容度与性别包容度。此外,社会媒体要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恶意抹黑、夸大教师职业的报道,合理引导舆论导向,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吸引广大优秀青年积极从事教师职业,并以成为人民教师为荣。

(三)提升教师薪资待遇

教师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工资低且增长慢,无法满足传统社会对男性所提出的“养家糊口”的要求,不易吸引男性从事教师行业。因此,要提高小学专任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增强教师岗位吸引力。一方面,建立保证教师工资的财政制度与机制,将所有教师工资纳入预算并严格执行。在教师工资结构中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对教育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给予相应荣誉与奖励,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回报,让优秀的教师尤其是男性教师减轻后顾之忧,专心、专注于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全面落实小学专任教师福利待遇,在住房福利、定期体检、带薪休假等方面做好保障,减轻当下年轻人面临的择偶、买房、育儿等经济压力,提升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维持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专任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相对均衡,根据学校、学段、地区的特征合理调和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的气质与性格特征,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身心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由于初等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早期阶段,也属于低学年阶段,女教师的比例适当高于男教师的比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管理与教育。但是过于失衡的男女教师比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为此,笔者认为,小学专任教师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比例若能保持在4∶6,将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教师职业职业
2022年全国专任教师比上年增加35.98万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职业写作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我爱的职业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