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南极干什么?
2024-04-23凌新峰
凌新峰
气象研究:写好观察日记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开展着常规地面气象观测,不论天气好坏,科考队员都要对气象设备进行巡检,录入气象数据,保证每天4次发送到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信系统,参与全球气象数据实时交换,全年无休。除了地面上的气象信息,南极的高空大气数据对于南极天气、气候研究和预报,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气象学家观测高空大气最常用的设备就是大气探空气球。我国科学家陆续在南极昆仑站和中山站进行了近百次大气探空观测,获取了地面以上3万米高度以内的大气探空数据。这些数据也实时传输到了世界气象组织,实现了气象数据的全球实时共享。
冰川研究:钻取“老冰棍”
南极被称为世界的净土,一望无际的茫茫冰盖,就像一张记录地球上几十万年气候变化的白纸。但是,那些远古的答案可不会这么轻而易举地写在冰盖上。就像挖掘深埋地底之下的化石,科学家得想办法钻取地下几千米的古老冰芯,然后从这些“老冰棍”里提取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再现成冰时的环境特征。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是美国科学家钻取的一块来自270万年前的“百万年老冰棍”。
天文观测:寻找“星星的信号”
南极是天文观测的好地方。冬天有长达数月的极夜,连续观测时间长,而且这里空气稀薄、纯净,几乎没有雾霾和光污染。我国昆仑站建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冰穹A顶部,天文观测就是其肩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昆仑站冬天的环境恶劣,目前仅用于夏季科考,所以这里的多数天文设备都能自动观测并发送数据。南极的冬天还会有极光出现,这为坚守在漫漫长夜中的科考队员奉上了震撼又浪漫的视觉盛宴。不仅如此,科学家在南极还能拾取很多来自“外星的信号”——陨石。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所有陨石中,约有70%来自南极洲。
生物观察:研究极寒生物的秘密
尽管这里极度寒冷,南极洲仍然是大量生物的家园,企鹅、信天翁、海豹、贼鸥、雪燕、磷虾……在科学家眼里,那些不起眼的小生物,往往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比如,对养活了大量南极动物的磷虾来说,又是谁养活了多达十亿吨的它们呢?
答案就是南极的海洋微藻。这些微藻不但能生活在冰冷的海水里,还有一些甚至能在海冰中生存,被称为“冰藻”。这些冰藻不仅能释放抗冻蛋白防止细胞被冻结,还能适应海冰底部微弱的光照,又不怕南极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简直是“生存之王”,不过最后的归宿是被磷虾吃掉。
除了完成日常的科考任务,南极的科学家们还有些充满烟火气的“研究”。一般科考的后半年,带去南极的食材只剩下洋葱、土豆、山药这些耐儲存的蔬菜,怎么把老几样食材做出新花样,这全靠大家各显神通了。说不定那些驻守过南极科考站的科学家,归来之后还能做得一手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