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的红玫瑰
2024-04-23[美]S·L·基履
[美]S·L·基履
纽约中央火车站询问亭上的时钟告诉人们,现在是差六分钟六点,高个儿的青年中尉仰起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眯着眼睛注视着这个确切时间。他心跳得浑身震动,再过六分钟,他就会看到13个月以来一直在他的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那个女子了。虽说他从未见过她,她写来的文字却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勃兰福特中尉尤其记得战斗最激烈的那一天,他的飞机被一群敌机团团围住了。
他在信里向她坦白承认他时常感到害怕。就在这次战斗的头几天,他收到了她的复信:“你当然会害怕……勇敢的人都害怕的。下一次你怀疑自己的时候,我要你听着我向你朗诵的声音:‘对,纵使我走过死亡笼罩的幽谷,我也一点不害怕灾难,因为你同我在一起。”他记住了,这些话给了他新的力量。
现在他可要听到她本人的说话声了。再过四分钟就六点了。
一个年轻姑娘擦身而过,勃兰福特中尉心头一跳。她戴着一朵花儿,不过那不是他们约定的红玫瑰。而且,她说过,她已经不年轻了。
他想起他在训练营里念过的那本书——《人类的束缚》,整本书写满了女人的笔迹。他一直不相信,女人能这样温柔体贴地看透男人的心。她的名字就刻在藏书印记上,贺丽丝·梅妮尔。他弄到一册纽约市电话号码本,找到了她的住址。他写信给她,她复了信,第二天他就上船出国了,但是他们继续书信来往。
13个月里她都忠实地给他回信,没有接到他来信的时候,她还是写了来。现在呢,他相信了:他是爱她的,她也爱他。
但是她拒绝了他请她寄赠照片的要求,她说明,“要是你对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相貌就无关紧要。要是你想象我长得漂亮,我就会总是摆脱不了你不过心存侥幸的感觉。我憎恶这种爱情。要是你想象我长得不好看(你得承认这是更有可能的),那么我会老是害怕,害怕你之所以不断给我写信,不过是因为你孤零零的,没有别的选择罢了。不,别要求我给你照片。你到纽约来的时候,就会看到我,那时你再作决定吧”。
再过一分钟就是六点了……猛吸一口香烟,勃兰福特中尉的心情更紧张了。
一个年轻女子正朝他走来。她高高的个儿,亭亭玉立,淡黄色头发一卷卷地披在她纤柔的耳朵后边,眼睛像天空一样蓝,她的嘴唇和脸颊显得温文沉静。她身穿淡绿色衣服,像春天活泼轻盈地来到人间。
他迎上前去,没注意到她并没戴什么玫瑰。看到他走来的时候,她唇上露出一丝微笑。
“大兵,跟我争路走吗?”她喃喃地说。
他朝她再走近一步,就看到贺丽丝·梅妮尔。
她几乎正是站在这位姑娘后边,是一个早已年过40的妇女。她就快变白的头发卷在一顶残旧的帽子下面。她身体过于丰满,一双肥厚的脚塞在低跟鞋里。但是,她戴着一朵红玫瑰。
绿衣姑娘快步走开了。
勃兰福特中尉觉得自己像是被劈成了两半,他追随那位姑娘的欲望有多么强烈啊,然而,对这个在精神上曾经真挚地陪伴过和激励过他的妇女,他的向往又是何等深沉,她就站在那儿。他看得出来,她苍白、丰腴的脸是温柔贤惠的,她灰色的眼睛里閃烁着温暖的光芒。
勃兰福特中尉当机立断,他抓紧那册用来让她辨认的《人类的束缚》。这不会是爱情;然而是可贵的东西,是他曾经感激过,而且必定永远感激的友谊……
他挺直肩膀,行了个礼,把书本伸到这个妇女面前,然而就在他说话的时候,他感到了失望的苦涩。
“我是约翰·勃兰福特中尉,你呢——你是贺丽丝·梅妮尔小姐吧。见到你,我很高兴。我——可以请你吃顿饭吗?”
她咧开嘴宽厚地微笑了。“我不明白这都是搞的什么,孩子。”她回答说,“穿绿衣裳的那位年轻小姐,她要求我把这朵玫瑰别在衣服上。她还说,要是你请我同你到什么地方去,我该告诉你,她在街那边的饭店里等你。她说这多少是个考验。”
(选自《文苑》, 陈世伊译)
读美文·话写作
1 读语言 “反复”修辞的有机运用,使小说语言大为增色。文中不仅反复渲染勃兰福特中尉“心跳得浑身震动”“心头一跳”“心情更紧张了”,更将相见时间作倒计时处理,精确到“再过六分钟”“再过四分钟就六点了”以及“再过一分钟就是六点了……”,这样不避重复,就把“他”焦急地等待、迫切地希望早点与对方见面的心情及当时的场景逼真而传神地描画出来,令读者身临其境,如同听到了人物“砰砰砰”的心跳声。
2 读构思 文章巧妙运用了误会法——“他朝她再走近一步,就看到贺丽丝·梅妮尔”,因眼前人与“心中人”反差极其强烈,故而“勃兰福特中尉觉得自己像是被劈成了两半”,甚至当他鼓起勇气“把书本伸到这个妇女面前”,“就在他说话的时候,他感到了失望的苦涩”。前文愈是强化急于见到本人之心切,此处的反差也就愈加强烈,而“早已年过40的妇女”“戴着一朵红玫瑰”的特写镜头也愈加“触目惊心”。
3 读形象 文章中写道:“她身穿淡绿色衣服,像春天活泼轻盈地来到人间。”“活泼轻盈”四字,正是贺丽丝·梅妮尔性格的绝佳写照。正是她,精心导演了这一出令中尉大喜复大悲、大悲又大喜的悲喜交集的“约会”剧。
4 读意蕴 所幸,勃兰福特中尉经受住了特殊的“考验”,尽管内心无比沮丧,但毕竟“他看得出来,她苍白、丰腴的脸是温柔贤惠的,她灰色的眼睛里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这主要是一种心理作用),经过瞬间的挣扎,他终于说出了“我——可以请你吃顿饭吗”,由此,也才有“她还说,要是你请我同你到什么地方去……她说这多少是个考验”的回应。小说以此启示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考验,面对大大小小的考验,心若向阳,必生温暖;心若向寒,必生凄凉。
5 读情感 无疑,作家对笔下三个人物——勃兰福特中尉、贺丽丝·梅妮尔小姐以及那位“早已年过40的妇女”,全都饱含着喜爱、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