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与城市经济韧性
——来自长江经济带108 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2024-04-22李智

商展经济 2024年7期
关键词:普惠韧性变量

李智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 重庆 400067)

1 引言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成功抵御了经济危机、贸易争端、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彰显出强大的经济韧性。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成为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供给能力持续提高,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方式灵活高效,服务渠道便捷可得,资本市场普惠性不断增强。数字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当城市经济系统遭受外部冲击时,能够有效帮助其抵抗冲击、快速恢复。那么,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促进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成为当前亟须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有关经济韧性的文献聚焦经济韧性的内涵与形成机理、测度及影响因素等。Reggiani等(2002)首次提出经济韧性概念;Martin等(2015)对经济韧性内涵进行拓展,认为经济韧性应包含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和更新力四方面;张振和赵儒煜(2021)、张跃胜等(2022)对经济韧性进行了理论探索。现有研究中,主要采用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体系法测度经济韧性。钞小静和薛志欣(2023)通过对比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城市实际经济产出变化来反映经济韧性;朱金鹤和孙红雪(2021)、周恩波等(2023)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或主成分分析法测算经济韧性,有关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程广斌和靳瑶(2022)研究发现,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尹勇等(2023)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能显著提升本地区经济韧性水平;刘莉和陆森(2023)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通过扩大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效率来提升经济韧性的作用路径;种照辉等(2023)的研究显示,“新基建”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韧性。

从现有研究来看,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的研究较少,忽视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影响,未对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为此,本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并引入技术创新和法治环境作为机制变量,以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为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提供决策依据。

2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2.1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正向影响。首先,数字普惠金融能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数字技术助推金融服务扩大覆盖范围,既可缓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又能帮助低收入群体和个体经营者抵御经济波动和市场风险,提高了城市经济抵抗力;其次,在城市经济系统遭遇冲击时,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快速响应需求,调整和提供必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受外部冲击影响的个人和企业渡过难关,提高城市经济恢复力;再次,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精准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促进要素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经济调节力;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创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增长和进入新的增长路径提供助力。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间接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进而影响城市经济韧性。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和创新风险,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应用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识别创新型创业者或企业的金融需求,引导资金和资源流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在提升经济韧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数字技术创新可直接为城市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其应对外在冲击的响应速度和调节能力。此外,技术创新能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动力,提高城市经济的抵抗力,也可以创造新需求、新产品、新增长路径,促进城市更新力提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技术创新在数字惠普金融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缓解企业研发资金约束问题,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提高企业创新意愿,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更新力;其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提供多样化服务,创造新需求和新增长点;最后,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既能促进知识和技术传播,加速城市技术和知识积累,又能吸引外资投入和技术引进,有利于城市在冲击后迅速恢复和调整。综上所述,法治环境能够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而从各个方面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法治环境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设定

为估计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式(1)中:UER表示城市经济韧性;DFI为数字普惠金融;X为控制变量集合;iµ为城市固定效应;tδ为年份固定效应;itε为随机误差项;i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

3.2 变量测度与说明

3.2.1 城市经济韧性

借鉴已有研究,本文构建由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更新力4个维度及12项指标组成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熵值法测算城市经济韧性。在稳健性检验中,将2008年金融危机视为外生冲击,计算2008年以后各城市实际GDP增速与全国实际GDP增速的差值,以差值和全国实际GDP增速绝对值的比值衡量经济韧性。

表1 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3.2.2 数字普惠金融

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中总指数衡量数字普惠金融,该指数是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3方面选取了33个指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3.2.3 机制变量

中介变量为技术创新,本文参考程广斌和靳瑶(2022)的研究,以城市专利申请数加1取对数衡量城市技术创新水平。调节变量为法治环境,以城市每万元GDP知识产权审判结案数与全国每万元GDP知识产权审判结案数之比衡量。

3.2.4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人口规模(POP),以城市户籍人口数取对数表征;经济基础(PGDP),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示;政府干预(GI),以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衡量;对外开放(Open),用进出口总额除以地区生产总值表征。

3.3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除了数字金融普惠指数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表2是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城市经济韧性的均值为0.0986,最大值为0.7845,最小值为0.0151,标准差为0.996,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经济韧性差异较大。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基准回归结果

表3 模型1为仅放入数字普惠金融的基准回归结果,模型2增加了控制变量,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控制了城市和年份固定效应。从回归结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因此,假设1得以验证。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4.2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本文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1)替换被解释变量。将基于Martin的敏感性指数法计算的城市经济韧性替换原被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中。(2)缩尾处理。对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3)剔除样本。考虑新冠疫情的影响,剔除年份为2020和2021的样本。(4)增加控制变量。考虑到可能存在遗漏变量问题,增加了产业结构(IND)、市场化程度(MAR)、基础设施建设(INF)3个控制变量。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结果与前文结论一致,表明本文研究结论具有可靠性。

表4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结果

考虑到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偏误及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韧性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使用1984年各城市每百万人固定电话数和前一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交互项作为工具变量。表4中模型5和模型6报告了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工具变量相关检验结果表明,工具变量选择合理,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第二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即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的估计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

4.3 机制检验

为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式(1)~(4)中:Mediait为中介变量;Moderait为调节变量;·DFIit为数字普惠金融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其他变量含义同前文。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模型1为基准回归结果;模型2中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城市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模型3中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作用路径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同时,模型3中数字普惠金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且小于模型1中的系数(γ1=0.000526<α1=0.000547),表明技术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模型4中,数字普惠金融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交互项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0001,p<0.01),即随着法治环境的不断改善,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变强。因此,本文假设2、假设3成立。

表5 影响机制检验结果

4.4 异质性分析

(1)地理位置异质性。考虑到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部,各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可能导致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故本文将研究样本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子样本,分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在三个样本中,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中游地区城市中数字普惠金融的提升作用最大,上游地区普惠金融的提升作用最小。

表6 异质性分析结果

(2)数字基础设施异质性。根据是否为“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进行分样本回归,表6中模型4和模型5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的经济韧性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试点城市的估计系数更大,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更完善的城市中更大。这是因为“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推进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普惠金融发挥经济韧性提升效应提供了技术支撑,既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又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 结语

本文基于城市面板数据,测度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经济韧性,并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结果与基准回归一致;第三,从影响机制来看,技术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法治环境能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第四,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更完善的城市中,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强。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以下重要启示:

第一,积极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抓住新一代数字技术革命机遇,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及时性。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体系,加强基层实践,探索扩大数字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和覆盖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多样化。

第二,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支撑作用,完善投融资机制,鼓励校企院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建设布局,加强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实现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法治环境。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建设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加强对产权侵权的打击,保护企业创新成果,降低创新风险。同时,通过公共教育和宣传提高企业和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激发企业创新活跃度,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猜你喜欢

普惠韧性变量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