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对我国女性服饰的影响
2024-04-22潘炫历
潘炫历
(重庆交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重庆 400074)
0 引言
服饰一词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服饰主要指的是服装与饰品。然而,在广义上,服饰所蕴含的意义更为深远,它不仅体现了穿戴者的生活状态,更彰显了其审美观念与思想内涵。当社会秩序经历剧变时,服饰亦会随之发生显著变革。因此,社会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对服饰的演变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反之,服饰的变迁亦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变迁。
1 中国民国时期:由保守到接受部分西方文化
1.1 民国前期
在古代中国,服饰的选择与搭配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还是区分不同身份和地位群体的显著标志。为此,国家制定了详尽的服饰规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中国的女性受到了“三纲五常”等观念的束缚,处于男权社会的统治之下。在这种背景下,“裹脚”与“束胸”等习俗虽然与女性的生理需求相悖,却在当时的男性审美观念下得以盛行。这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剥夺了她们表达自我的机会,还强迫她们改变自己的服饰风格以迎合男性的审美标准。
在那个时代,乃至整个社会中,以“裹脚”和“缠足”为美的观念盛行,女性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接受了这种扭曲的审美观念。作为当时社会女性足饰的典型代表,弓鞋和旗履成为了女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这些习俗和服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社会结构,也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1]。
1911年,辛亥革命席卷中华大地,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女性服饰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辛亥革命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更在思想层面赋予了民众前所未有的解放。在这一时期,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飞速发展。这些变革对当时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女性的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不仅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也引领了服装的革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尝试融合西方元素,展现出更为时尚的风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所颁布的剪辫、放足等法令,为女性摆脱封建束缚、自由穿着西式服饰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简单化”成为备受欢迎的时尚潮流。
当时流行的女装款式为上袄下裙,相较于传统的宽松款式,更为合身。衬衫腰部较窄,袖口呈喇叭状,长度至肘部。这种袖口下宽上窄的设计,旧时被称为“倒大袖”[2]。这一时期的女装既摒弃了中式女装的繁琐,又融入了西方女装的轻盈简洁,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风格。辛亥革命的社会变革使得西方文化风俗得以传入,女性服饰因此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既有西方元素的融入,又保留了中式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融合态势。
1.2 民国后期
辛亥革命后,中国迎来了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服装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中国女性服饰逐渐迈向新的高峰。她们不仅受到外国文化的熏陶,还致力于融合本土风格,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服装。
“五四运动”中,学生群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清纯简洁的女学生装扮逐渐成为了当时青年女性服饰的主流。随着“五四运动”的落幕,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精神,促进了人格独立与个性的解放。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并与西方思想和理念相结合,推动了传统文明的革新与社会的发展。
这一历史进程导致了人们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进而引发了装束和服装的巨大变革。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女校服逐渐兴起,众多年轻女性摒弃了传统的旗袍,开始穿着学生装。随着“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青年女子的服饰逐渐摒弃了繁琐的旧式款式,变得日益简洁。当时流行的女学生装束为修身衣衫搭配黑色长裙(如图2所示),袄裙上刺绣简约朴素,摒弃了复杂的花纹和纹样,被誉为“文明新装”。这种穿搭不仅代表着有知识、有素质,更象征着新思想的崛起。因此,穿着“文明新装”的主要是女学生和先进社会的女青年们。
图2 1921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毕业生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亦遭受重创,物资匮乏成为当时的一大难题。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1938年8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节约资源的指令。在此背景下,女性服饰也开始进行节约布料的改革,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便是旗袍的长度逐渐缩短。至1939年,短旗袍已成为抗战时期女性服饰的标志性变革。这一变革的推动,既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也是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多重变革对女性服饰产生了深刻影响。
2 新中国成立时期
2.1 二十世纪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家面貌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倡导人们积极工作、勤俭节约。由于国家刚从抗日战争的困境中走出,经济状况严重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奢侈的旗袍、马褂和西装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女性剪去长发,服饰风格日趋简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将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战略目标,工作重心转向重工业。因此,女性也积极参与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朴素的列宁服、工装裤和齐耳短发成为了主流(如图3所示)。这一时期,服饰的设计更加务实,摒弃了华而不实的装饰,注重实用性。
图3 身着背心式工作服和军用制服的少女③
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逐渐摆脱了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地位,开始参与工作并拥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这使得女性能够在工作中与男性平等竞争,展现自己的才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方便女性工作的两用衫应运而生。两用衫,又称“迎宾服”,是一种经典的双面衬衣,其设计兼具短袖和宽松的特点,既适合日常生活也适用于社交场合。同时,女性穿着中性工装裤也成为时尚,这种工装裤采用男式背带设计,成为了女性独立自强的象征。
在当时的时装界,主流色彩以深沉的绿、黑、蓝和灰色为主,同时,人们还追求在衣物上打补丁,以体现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这反映出社会变革对服饰选择与审美观念的重要影响。新中国时期,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与男性一样被视为社会的主人翁,并倡导“妇女顶半边天”的理念。女性积极参与学习、工作和劳动,形成“男人可以做,女人也可以做”的思想观念,使得服饰的性别特征逐渐淡化。与19世纪女性服饰复杂多变的样式相比,此时的服装更加朴素,色彩也更为单调。
2.2 60-70年代女性服饰
1966年,我国也发生了较大的社会变革,即“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陷入了低迷和沉闷。此时,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服装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大一统”时期,服装也像当时戏曲一样“样板化”了。这个期间的服装,具有全民军装化、女子男装化、孩童成人化和色彩狭隘化等特点,绿色军服成为时尚[3]。无论男女都以穿军装,戴军帽为美(如图4所示),在服饰选择上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出现了“年年一个样,春夏秋冬一个样,男女老少一个样”的社会现象。因而对于服饰方面产生了负面作用,由于人们片面追求这种服饰,排斥一切个性化的东西且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导致这一时期服装单一,人人都穿军服,女性服饰在这个阶段更是停滞的局面。
图4 文革时期红卫兵装扮④
2.3 改革开放时代
改革开放是我国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社会思想观念整体还处于比较保守和落后的状态,人们的服装和装束大多数都遵循着改革开放前的风格,女性服饰也不例外,人们的服饰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在1979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一次十二市座谈会上,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发展方针时指出:“服装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事关出口创汇,应给予更多关注和优先发展。”1983年的《服饰样式宜解放》的文章指出,“服装应当解放些,要提倡男同志穿西服,穿两用衫,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饰款式要大方,富有族民特色,符合中国的习惯。”西装在中国重新焕发出了生机,“连农民扛锄下地都穿着西服”在如此大的风潮下,女性也穿上了西服套装和西式套裙。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政府的支持,服装行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年轻女性也在追求时尚,喇叭裤、牛仔裤、休闲裤、西服西装等现代服饰成为她们的首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大门逐渐打开,接受了许多外来文化,西服西裤等重新卷入中国。西装在中国重新焕发活力,女性也开始穿上西装和套裙。整体来说,女性服饰变得更加自由开放,在款式和色调上变得更加多样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服饰文化的发展是人们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体现,能够展现其传统文化元素、文化内涵及文化基因,是整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4]。在较大的历史社会变革时期,会产生一些新的政治政策、新的思想、新的技术亦是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等,然而这一切都会影响到女性服饰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打破了以男性审美价值观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下的女性服饰保守的风格,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发展,简化、开放成为当时女性对于服饰的审美主流。“五四运动”后,清纯简洁的女学生装束成为青年女性服饰主流。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女性的服饰逐渐学习西方风俗,变得大胆、自信。在这些社会变革下,我国女性服饰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注释:
①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635772089
②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200682
③图片来源:https://b23.tv/maWj20z
④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673916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