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技术研究

2024-04-22覃锐

时代汽车 2024年3期
关键词:安全性能检验技术新能源

覃锐

摘 要:文章对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其基本构造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影响安全性能的主要因素和深入研究分析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技术,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检验设计原理与方法,通过实验设计与模拟测试来验证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文中的研究结果不仅展示了技术创新点,还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讨论,为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提升与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 安全性能 检验技术 模拟测试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交通工具领域中,新能源汽车因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日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其安全性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安全性能不仅关系到乘客的生命安全,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以及开发有效的安全性能检验技术,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

1 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概述

1.1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与基本构造

新能源汽车是现代交通工具革新的重要标志,其分类多样,基本构造复杂且高度集成。通常,新能源汽车根据能源类型和动力系统的不同,可分为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几种类型。电动汽车以电池为主要动力源,具备零排放的优点;混合动力汽车结合了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优势,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则可以通过外部电源充电,具有更长的纯电动行驶距离。

这些车型的基本构造主要包括动力系统、电池组、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动力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决定了车辆的动力性能和能效;电池组作为能量储存的主要部件,其安全性和续航能力直接影响车辆的实用性;控制系统则负责整车的能量管理和动力分配,确保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1]。此外,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和材料也日益向轻量化和高强度发展,以适应更高的安全标准和提高能源效率。

1.2 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是保障用户安全和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一性能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电池安全性、电气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车辆的被动和主动安全系统。电池安全性是最为关注的问题,包括电池组的热稳定性、过充过放的防护能力以及在碰撞情况下的结构完整性。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同样重要,这涉及到电气布线、电机控制和充电设备的可靠性,任何故障都可能导致安全风险。此外,被动安全系统如车身结构的抗撞性、气囊布置以及安全带设计,都在减轻碰撞时的乘客伤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动安全系统,如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和盲点监测等,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技术,主动预防事故的发生。

2 安全性能检验技术现状

2.1 国内外安全性能检验标准与方法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安全性能检验标准与方法是确保车辆安全性的关键。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有着各自的标准和检验方法。在国际层面,如欧洲的ECE标准、美国的FMVSS标准等,为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严格的安全指导。这些标准通常涵盖了车辆的整体安全设计、电池安全、电气安全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综合的测试和评估过程,确保车辆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而在国内,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相关的安全性能检验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中国的GB/T标准系列涵盖了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电池安全性能测试等方面。这些标准结合了国内外的经验,旨在适应国内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安全性能的检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碰撞测试、电池热失控测试、电气安全测试等,这些测试模拟了实际驾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极端条件,确保新能源汽车在这些条件下仍能维持良好的安全性能。

2.2 安全性能检验的关键技术

安全性能检验是确保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重要环节,而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高精度的传感器技术、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以及先进的测试和模拟技术[2]。传感器技术是收集车辆运行数据的基础,包括温度、压力、速度等各种传感器,这些数据对于分析和评估车辆的安全性能至关重要。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则能够从大量复杂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帮助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车辆在各种情况下的表现。

此外,先进的测试和模拟技术也是安全性能检验的关键。通过模拟测试,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重现车辆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如碰撞测试、热失控测试等。这些测试不仅帮助评估车辆的安全性能,还能为车辆设计和制造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发展,这些测试和模拟越来越接近实际车辆在道路上运行的真实情况,为安全性能的评估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依据。

2.3 现有技术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尽管当前的安全性能检验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技术的覆盖范围、测试的复杂性和实时性方面。首先,现有技术在处理极端条件下的车辆行为时,仍有改进空间。例如,在高温、高压或者高速冲击等极端条件下,车辆的安全性能可能会与常规条件下有所不同,现有的检验方法可能无法完全模拟这些极端环境。

其次,安全性能检验的复杂性也是一个挑战。新能源汽车的系统比传统汽车更为复杂,包括电动机、电池管理系统等新型部件。这些部件的性能和相互作用对安全性能的影响需要通过更加复杂的测试方法來评估。然而,这些复杂的测试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来实施。

再者,实时性是安全性能检验的另一个挑战。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设计和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安全性能检验技术能够及时更新,以适应新技术的评估需求。然而,现有技术的更新和升级往往需要时间,这可能导致新技术在未经充分测试的情况下就被投入市场。

面对这些挑战,改进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测试方法的准确性、降低复杂性和提升实时性。对于准确性,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传感器技术和改进数据分析方法来实现。例如,使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大量数据,可以帮助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车辆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为了降低复杂性,可以开发更为集成和标准化的测试平台,这不仅能够降低测试成本,还能提高测试的效率。最后,为了提升实时性,可以通过建立更为灵活的测试系统和快速响应机制来应对技术的快速变化,确保新技术在投入市场前经过充分的安全性能检验。

3 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技术研究

3.1 检验技术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3.1.1 传感器技术在安全检验中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安全检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技术使得能够实时监测和评估汽车的各种性能指标,从而确保其安全性。在安全检验中,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温度传感器主要用于监测电池和电机的温度,以防止过热导致的安全风险[3]。在电池热失控测试中,温度传感器能够提供精确的温度变化数据,帮助分析电池在极端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压力传感器则用于监测车辆的液压系统,如刹车系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车辆能够安全停止。

加速度传感器在车辆碰撞测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安装在车辆不同位置的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准确地测量碰撞时车辆的加速度变化,从而评估车辆的抗撞性和安全气囊的触发效果。位移传感器则用于监测车辆的结构变形,尤其是在碰撞测试中,通过测量车辆部件的位移量,可以评估车辆在碰撞中的结构完整性。

这些传感器不仅在实验室的安全测试中使用,在实际驾驶中也被广泛应用于车辆的实时监控,以提供连续的安全性能评估。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是理解和改进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关键,为此,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愈发显得重要。

3.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在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检验中,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采集流程需要严格规划和执行。首先,确定数据采集的目标和需求,这包括识别需要监测的关键性能参数,如电池温度、电气系统的电流和电压、车辆的加速度等。接着,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并在车辆的关键部位进行安装,以确保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相关数据。

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设置合理的采集频率以捕获足够的数据,同时又要避免产生过量的数据,造成存储和处理的负担。例如,在电池性能测试中,可能需要高频率地记录电池的温度和电压,以监测其在快速充放电过程中的表现。此外,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也至关重要,这要求在整个采集过程中持续监控数据质量,并及时处理任何可能的异常或错误。

在数据分析阶段,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数据通常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因此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更为合适。一种常用的非线性分析模型是人工神经网络(ANN)。ANN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元网络结构,能够识别和学习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和关系。一个基本的ANN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xi表示输入变量,wi是权重,b是偏置项,f是激活函数,通常是一个非线性函数,如Sigmoid或ReLU函数,y是输出结果。

3.2 实验设计与模拟测试

3.2.1 实验环境与设备配置

安全性能检验的研究中,实验环境的设定和设备的配置是实现准确测试的基础。实验环境需要模拟真实的道路条件,同时也要能够重现各种极端情况,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为此,实验室通常配备有高级的模拟设备,如高速碰撞测试装置、多轴振动台和环境模拟舱。这些设备能够模拟不同的道路条件,包括湿滑路面、坑洼不平的道路以及各种天气条件[4]。在碰撞测试中,高速碰撞测试装置是关键设备,它能够以不同的速度和角度模拟车辆碰撞,以评估车辆在碰撞中的安全性能。而多轴振动台则用于模拟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振动和冲击,这对于测试车辆的结构稳定性和乘客舒适性至关重要。环境模拟舱则能够模拟不同的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湿度等,这对于测试电池和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尤为重要。除了模拟设备,实验室还需要配备各种监测和记录设备,以确保能够准确记录测试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高精度的传感器、高速攝像机和数据记录器。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车辆的各种性能指标,如温度、压力、加速度等。高速摄像机则用于记录碰撞测试中的车辆动态,提供视觉数据以供后续分析。数据记录器则负责收集和存储所有测试数据,以便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和评估。

3.2.2 测试流程与数据记录

在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检验的研究中,测试流程的设计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对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测试流程通常遵循严格的标准,以确保每一次测试都是可重复和可比较的。测试的第一步是准备阶段,这包括对车辆和测试设备的检查,确保一切正常工作。接着是车辆的定位和传感器的安装。根据测试的具体需求,车辆将被放置在碰撞测试装置或振动台上,并且在车辆的关键部位安装温度、压力和加速度等传感器[5]。随后,进行测试参数的设置,包括设定碰撞速度、碰撞角度、振动频率等,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调整这些参数。一旦参数设定完成,就可以开始实际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所有的数据将被实时监测和记录,包括碰撞的力度、车辆的位移、电池的温度变化等。

测试完成后,进入数据收集和记录阶段。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将被整理并记录在数据表1中,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评估。数据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①测试参数:记录了测试中的主要设置,如碰撞速度、碰撞角度、振动频率等。

②传感器数据:包括各个传感器在测试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如温度、压力、加速度等。

③视觉记录:记录了高速摄像机捕捉到的碰撞或振动过程的关键画面。

备注:记录了测试过程中的任何异常情况或特别观察。

得到以下数据表,见表1。

3.3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首先,我们将测试编号001至008的数据输入到ANN模型中。在模型的训练阶段,我们特别关注碰撞速度、碰撞角度与电池温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分析模型输出,我们发现在碰撞速度超过70 km/h(如测试编号005至008)时,车辆加速度的增幅显著,暗示高速下车辆的碰撞吸能效果有待提高。此外,电池温度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加,电池温度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测试编号007和008中,电池温度分别达到了45°C和50°C,超出了安全工作范围。这表明在高速碰撞条件下,电池冷却系统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于碰撞角度的分析,我们注意到在90°角碰撞(测试编号003、006、008)中,车辆的结构损伤程度和乘员安全风险均高于其他角度的碰撞。这提示我们在车辆设计时需要特别考虑侧面碰撞的安全防护。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能源汽车在设计和制造时需要重点关注高速碰撞条件下的乘员保护、电池温度控制以及侧面碰撞的安全性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本揭示了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性能方面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数据的精确采集与非线性模型的应用,研究识别出影响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这对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制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车辆安全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行业标准和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善,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将继续提升,为低碳环保出行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俞春俊张军严慈磊穆文浩张建国秦征骁.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22):145-151.

[2]蒋乾.电动汽车整车运行性能检测试验技术研究[J].大市场, 2020(006):51.

[3]曹正林.汽车安全法规与评价体系发展趋势[J].汽车文摘,2019(2):6.

[4]王立民,李志,何成,等.燃料电池汽车被动安全性能检测方法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7):3.

[5]王晓文,李雪,梁姣利.新能源汽车锂动力电池安全性能及防护技术研究[J].明日风尚,2018(23):1.

猜你喜欢

安全性能检验技术新能源
RBI技术在压力容器检验中的应用
市政路桥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临床模拟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指纹痕迹检验的刑侦技术应用
港口门座起重机制造过程中的检验要点及应用
交通事故处理中车辆安全性能技术鉴定规范研究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