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二手车技术状况鉴定”教学实施报告
2024-04-22朱小燕
朱小燕
摘 要: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我国2021年汽车产销数据,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增长为3.4%和3.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产销量分别为354.5万辆和352.1万辆,分别同比增长为159.5%和157.5%。未来,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大,其残值评估是制约市场流通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对使用年限、行驶里程、车辆性能、车辆维护保养状况和车辆事故的评估,可以有效地评估出车辆价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目前,国家制度上没有新能源二手车鉴定评估师国家职业标准,现行的标准《二手车鉴定评估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新能源二手车评估师,所以培养这类评估师的工作迫在眉睫。通过学校、第三方鉴定机构、企业等多方面力量联合,对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新能源二手车评估师队伍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能源二手车 二手車鉴定 二手车评估 课程设计
1 整体设计
1.1 任务驱动,思政融合,内容重构
《二手车评估师技能训练》是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新能源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是该课程的核心模块。本课程依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校企联合修订课程标准,开发适合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活页工单式教材,进行教材改革,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点,融合课程思政,课程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1.2 基于学情,因才施策,以学定教
教学对象是2019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三年级学生,班级共28人,12名女生,16名男生,因疫情防控的原因8位同学参加的是在线直播课,20名同学是在校学习,结合学习平台数据反馈和问卷调查结果(满分为10分),学生对于新能源汽车鉴定与评估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对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了解和运用依然存在着不足。
1.2.1 教学目标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新能源二手车评估师的岗位要求,对接1+X中车行的评价组织技能考核,确定以下三维目标,如图2所示。
1.2.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规范、安全地进行新能源二手车技术状况鉴定。
教学难点:精准地进行新能源二手车技术状况鉴定。
1.2.3 教学策略
遵循虚实结合、移动学习的理念,针对疫情期间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的特点,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通过教学任务的实施,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充分利用虚拟仿真、视频直播、APP、机动车鉴定考评系统、动力电池检测系统、驱动电机检测系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采用线上线下混融教学的方式完成20名线下和8名线上学生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掌握新能源二手车核心技术状况鉴定流程与方法。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培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 教学实施
《新能源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基于工作任务采用课前探究学、课中研析学、课后拓展学“三段”进阶式教学模式,符合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规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过程,以动力电池技术状况鉴定4课时为例,如图3所示。
2.1 课前预习
(1)教师将学习资料、任务点及要求提前发布在学习平台上。线上线下解答学生问题,统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做好考核记录。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本节课任务。
(2)学生登陆学习平台查看课前自主学习要求,领取任务包并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多渠道查阅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2.2 课堂教学
(1)领取工作任务。学生了解课前学习不足,观看视频案例,体会鉴定评估二手车的重要性,接受并分析二手车鉴定任务。教师点评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由产业教授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任务,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讯。
(2)制定和优化鉴定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鉴定方案,分组进行仿真模拟鉴定,根据系统反馈数据,优化方案。线上的同学观看直播,并进行互动提问。产业教授适时根据行业规范给出经验性指导,教师强调安全操作规范,进行巡回指导并答疑,组织学生代表进行汇报。
(3)任务实施。学生完成小组任务分工(鉴定员、评价员、过程记录员、资料整理员、在线观察员),按照拟定的鉴定流程进行实车鉴定实训。小组成员进行组内互评,记录鉴定数据,拍摄车辆鉴定图。线上的同学观看实训操作直播,并进行实时评价。小组完成实车鉴定任务后,上传资料至学习平台。学校教师与产业教授巡回指导并答疑,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操作中的关键技术要点进行亲自示范指导。
(4)成果展示。学生结合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教学考培系统,汇报鉴定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对鉴定过程和结果逐一进行评价,进一步修改完善鉴定流程。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实操验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总结点评。学生针对任务进行自评、互评,总结和分享任务过程及经验,利用思维导图回忆本课学习内容。教师点评任务,组织学员评价及总结。
2.3 课后拓展
布置新的案例,线上为客户提供相关咨询或鉴定服务,巩固与提升知识技能,总结经验上传到学习平台,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库。教师对学生的服务成果进行评价。
2.4 教学评价
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依托,引入心理学与认知理论,形成多元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实施“因材施评”策略。评价内容既包含学生的设计流程、检测报告、鉴定报告与学习总结等文字材料,又涵盖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思维与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采用组内评价、小组互评及基于信息化的多重评价标准。教师理性、多元和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对自己设计、思考、研究、组织、管理、合作等能力的清晰认知,有利于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学习效率,从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实现增值。将信息化评价体系与传统评价方式相结合,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从而促进学生逐渐提高学习质量,促进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教评一致”的效果。
3 学习效果
3.1 真实任务,兴趣浓厚,乐做善思
学生根据产业教授提供的企业案例,针对四辆新能源二手车进行鉴定评估,从二手车市场入手,了解到行业发展新动态,拓宽了专业视野,更加激励了自我学习的热情。基于工作过程,学生身临其境,“愿做、敢做、乐做”,斟酌思量,能独立完成鉴定与评估,增强职业自豪感,畅游商业蓝海,心怀美好未来。
3.2 角色扮演,分工协作,提升素养
学习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借助团队的力量,发挥个人的优势,通过岗位轮换,学生体会到各种角色对于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学生能规范安全地使用漆膜检测仪器、新能源解码仪、高压测试仪等专业检测设备,结合“望闻问切”等方式检测新能源二手车技术状况;增强语言交流、表述能力;提高计划运算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大大提升了在车身检测,三电系统检测方面的实操能力。学生在一次次的工作任务中历练、总结和进步,彼此分享体会与感受,合力攻坚,践行工匠精神,争做技术能手。
3.3 思政融合,诚铸未来,信立天下
在“车身技术状况鉴定”、“动力电池包技术状况鉴定”和“驱动电机技术状况鉴定”学习过程中,均强调操作流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学生鉴定的结果必须有据可依,不能主观判断,充分培养学生对客户负责任的诚信态度,实践操作时的细致、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在“电池包和电机鉴定”过程中强调高压安全防护的必要性,“安全第一”的信条必须牢记于心;“三电系统”学习过程中介绍国家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学生能了解“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结合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在授课过程中拓宽学生视野、树立大局观,引入“1+X”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增强学生就业的本领,勇敢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4 特色创新
4.1 基于疫情,双线教学,混融共生
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基于腾讯会议、视频号直播等信息化手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线上线下混融式教学,在利用优质共享资源的同时,创造优质实践资源,在重视个性化学习的同时,重视集体学习,从而为教学提供更丰富多元的资源支撑和教法支持,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
4.2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教学和社会服务领域:
(1)二手车类型鉴定方面:事故车、水淹车、火灾车鉴定采用AR实景车辆训练,把虚拟车辆套在现实世界进行实时互动学习。资料库中有百余种不同品牌车型,不同程度的事故车、水淹车、火灾车的资源,实时交互学习,拓展了学习范围。
(2)车辆外观鉴定方面:校企共同对漆膜智能测试软件进行完善,拓展功能,使之更适合于教学,漆膜仪实时检测数据,实时数据同步,便于教师考核评价。学生进行及时纠错。
(3)二手车交易平台方面:校企技术融合共同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手车交易平台。建立了二手车交易、鉴定、评估一站式服务体系。
4.3 团队合力,以研助教,以研促学
教学团队在产业教授的辅助下,克服新能源二手车鉴定评估无国家标准的困难,在中国知网上全面查询博硕士论文、期刊论文、专利、标准等,研读二十多篇文献,总结前人的经验成果,并参考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和“1+X”证书标准,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申请市级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新能源二手车從业人员培养与市场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从整体上助力课程教学。学生团队在产业教授和老师的指导下能阅读理论性浅、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资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理实一体和产教融合的深化进一步助益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双提升。
5 反思与改进
在国家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推进“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背景下,通过课程团队的搭建、模块化课程的建设、活页工单式教材的开发,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了新能源二手车核心技术状况鉴定流程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核心专业素养。未来,借助互联网+、5G、大数据、云端、VR、AR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多媒体与师生的互动,增强课程技术的交互性;通过共享资源和数据库,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跨学科的互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互联协作,实现多层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