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传播视阈下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价值和策略
2024-04-22刘博深
刘博深
高等院校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是一项强基工程、铸魂工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阶段,尚存不稳定因素,这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赋予了更高的使命,也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增加了难点。因此,着力把握短视频传播形态,分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困境并探究破解之道,对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引领力、凝聚力极具现实意义。
短视频传播视阈下 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价值意蕴
一、适应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现阶段媒体深度融合,媒介已不单单是一种传播工具和手段,更是沟通校内与校外的主渠道,使高校与社会联系愈发紧密,高校中的任何一点负面舆情或是非主流意识形态引发的价值波动,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不断更迭,智能传播、算法推荐、大数据等技术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战场,官方媒体传播主流声音的影响力受到挑战,移动化、碎片化传播使得网上传播的信息无法及时被监管,舆论场域的构成边界逐渐模糊,都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不确定性。
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个环节,还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和各方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精神动力。但需要看到的是,长久以来,高校都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力量争相占领的重要场所,尤其在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环境下,各类社会思潮和言论极易被断章取义甚至本末倒置,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短视频之中,通过短视频娱乐化的传播方式给受众带来感官上的愉悦而使其麻痹大意,难以分辨其中的正误,这也大大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因此,不断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对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短视频传播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消解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制约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和掌控权均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官方媒体机构手中,如各级各类党报、电视台等,权威官方媒体在引导舆论,提供价值判断、引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優势,在高校中,也有学校党委宣传部门主办的校刊、校报为全校师生提供官方声音,负面社会思潮较难传播开来。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一方面是当下以短视频为主导的自媒体将信息发布门槛降至最低,人人皆是媒体,网络上众声喧哗,甚至有些不良媒体和用户为博取流量,故意散播不实信息和各种负面言论,加之大数据算法的推荐,极易使受众困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茧房”之中;另一方面,“把关人”失位导致信息缺乏必要监管,新闻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实际是一个信息选择的过程,其中“把关人”需要对即将发布的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对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而言,把关人是保障传播信息真实性和价值性的第一道关口,即通过把关,避免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某些有害信息或造成负面效应,而短视频传播环境下,各类信息呈爆炸式涌现,把关人也已不复存在。
二、受众注意力碎片化扰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所谓认同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基于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感性的生活经验,对自我身份、所从属的民族地域国家、特定的思想及价值观等产生的具有肯定性、归依性的判断或体验过程的结果,只有思想上的认同才能带来行动上的自觉一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体现在个体认可该意识形态并自愿遵守其制定的行为准则,换言之,主流意识形态只有为受众所认可,才能最终转化为指导人们正确实践的价值规范。从传播受众视角来看,受众高度聚合的注意力是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得以体现的关键,短视频以碎片化为传播特征,以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接收和转发为传播优势,同时在资本裹挟的网络环境下,一些短视频为了能在平台上获得更好的流量或经济收益,甚至强行将内容倍速快进或压缩以满足碎片化传播的需要,部分短视频还在内容中掺杂商品广告、游戏广告,使短视频内容总体呈现出强感官刺激但逻辑混乱,叙述不清,背景缺失等问题,一方面,短视频海量的碎片化内容算法推送使受众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某一观点或现象进行深入理解和消化,反而是对几十秒的速食化内容逐渐上瘾,长此以往受众的注意力也会被割裂开来,制约了完整系统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影响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碎片化接收过程中使信息内容被分割成零散的个体,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完整性、理论性和逻辑性,极易造成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片面理解和误读,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显现。
三、传播内容娱乐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说服力
短视频是网络娱乐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泛娱乐化将原本不应该具备娱乐性的实物妄加或强加以娱乐特质,使得该事物具有独特的消费文化样态,从而在根本上丧失其本应具有的文化特质。以泛娱乐化为内核的网红文化、消费文化、拜金主义等亚文化通过刺激受众感官神经易吸引受众眼球、博得关注,往往更容易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并被受众点赞转发,泛娱乐化趋势一旦形成,极易在短时间内占据受众精神需求的中心位置,长此以往会对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挤压,人们乐于主动追随给其带来视觉听觉享受的娱乐化内容,使本应在社会价值观、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占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逐渐边缘化,难以为大众所接受,说服力大大降低并造成传播困难。
短视频传播视阈下 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实践策略
一、紧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导权
一是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安全。高校是各类思潮交叉汇聚的复杂地带、关键地带,加之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判断意识,因此,意识形态传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大学生处于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理性思考能力但又未接近成熟,极易被一些具有煽动性、迷惑性的社会思潮所左右,表现出崇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出现一些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倾向,高校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安全,及时通过安全稳定座谈会、意识形态研判会、思政课堂主渠道等,对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积极引导,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主导地位。
二是要高度规范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秩序。完善的传播监管体系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保障,高校人员构成复杂,再加之现在人人都有社交媒体,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增强信息传播规范。一方面,要强化高校师生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媒体监管的一大特征是滞后性,某一负面言论或思潮往往是已经在网上发酵一段时间,抑或是引起一些小波动后,才能被监管部门发现再做删除处理,然而这一时间差内产生的负面舆情影响亦不能小觑。可见,要想从根本上降低非主流意识形态噪音的影响,除网络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外,受众自身也要具有高度敏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传播自觉,不主动传播不实信息,及时发现并举报非主流意识形态言论,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
三是要建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长效评估机制。科学的评估是树立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有效途径,对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受众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动向,提前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
二、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接近性
一是要接近受众媒介使用习惯。青年大学生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大学生思维活跃,热爱新鲜事物,感性往往大于理性,对新兴媒介接受度较高,更倾向于短视频、微博、小红书等强社交属性的媒介,传统媒介的理论灌输式的传播形态常不能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因此,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当下青年群体使用度较高的媒介形式,并结合文字、音乐、动画、视频等元素,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受众的接受度。
二是要接近受众个性化需求。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关注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的潮流走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耦合,贴近青年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需求和信息接收需要,消弭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大学生行为习惯之间的鸿沟,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是要提升话语体系的生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真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对高校如何做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同样有指导意义。话语体系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只有接近时代背景、接近受众所需,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短视频传播环境下,高校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实现由严肃性、学理性向灵活性、直白性转变,既凝练概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精华,又做到话语表达的通俗易懂,让话语体系融入日常生活,促进严肃教育内容的轻松化表达,让受众真正理解主流意识形态主旨的深刻内涵,从而自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三、筑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
首先,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培根铸魂。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在碎片化传播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充分性和深入性顯得更为重要,因此,高校应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战斗堡垒作用;思政教师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抵御碎片化不良思潮的入侵,重视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让主流意识形态深入学生头脑和内心。
其次,要积极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阵地。党委宣传部门应秉持媒体深度融合理念,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和网络新媒体融合共生的传播平台,当下大学生群体热衷于利用短视频平台接收信息和社交,高校应利用好短视频碎片化传播形态和传播优势,尽早布局短视频传播矩阵,通过打造官方短视频账号,策划弘扬主旋律的优质短视频内容,释放主流价值观,传播党的声音。
最后,要持续提升高校师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指的是受众解读、辨别、运用媒介信息的综合能力,短视频传播生态下的各类信息鱼龙混杂,极易使受众丧失判断力和甄别力,导致人云亦云,因此,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应紧紧把控舆论引导主动权,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的话题,壮大主流舆论,澄清负面信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同时还应通过开设网络媒介素养相关讲座培训或课程,为高校师生讲解新媒体网络传播逻辑,使其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网络信息传播规律,进而提高师生对不良思潮、负面信息渗透的抵抗力和警惕性,确保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安全稳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根本保障。短视频传播是媒体融合时代传播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短视频传播技术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建设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当前传播格局不断演变、技术不断更迭革新、社会思潮彼此交锋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能仅依靠权威传统媒体单向滴灌,而是要顺应短视频传播规律,积极躬身入局参与到短视频传播格局之中,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中不断争取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引领力,坚决维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精神内核和领导地位不动摇。
作者简介:
刘博深,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教育学硕士,从事网络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系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思政工作专项一般项目课题“传播理论视域下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编号2021SY03)”成果。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