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
2024-04-22徐启海
徐启海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制定教案”。《云南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云教研〔2016〕7号)指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符合教学规律,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教学发展变化趋势。切实加强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规范教学行为,落实、落细教学常规,保证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科学、规范、有效运行,提高管理水平是中小学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要从落实教学常规做起,要向管理要效益,要向常规要质量。
一、规章制度要全
教学常规是学校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范要求,是教学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健全从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与评价、听课、评课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规章制度,让教师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比如,如何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如何备课,如何制订教学计划,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如何设计和布置作业,如何进行课外辅导,如何批改作业,如何进行教学研究,等等。事实上,这些规定不只是起到规范约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发挥着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学校要与时俱进,在保持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注重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修改、完善和创新工作。
二、执行制度要严
教学常规执行要严,这是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则。教学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序、高效进行而制定的规则和程序,严格执行教学常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學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规矩意识。要落实好教学常规,就要体现“有规必依,违规必究”的魄力,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在策略上,一要建立相关组织机构,明确相关人员及其职责。例如:在集体备课时,对集体备课要进行严格考勤,分管领导直接参与到集体备课当中,督查集体备课实效性。教师无故缺席集体备课的,则应给予相应的惩戒。二要组织好教学常规的学习。比如在校本教研中,将教学常规列入学习与培训的内容,让教师牢记常规。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常规管理现场会,组织相关人员到教学常规执行中做得好的学校或备课组(教研组)观摩学习,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三要加强教学常规常态化检查,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比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教案编写、作业设计与批改等情况进行检查。又如要经常组织推门听课,检查教学常规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将教学常规管理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范畴,对照制度标准逐一诊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造成教学事故的则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只有通过经常性的、制度化的教学常规督导,才会将遵守制度变成日常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文化和教风校风。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教学常规检查要由简单的数量的记录到数量与质量同时进行评估记录(见表1:教学常规检查记录表)。检查结果为C、D等级的教师,由相关学科领导与其面谈,限期整改,并跟踪检查,经多次整改检查不能达到要求的将通报批评;检查结果为A等级的,可选其亮点张贴展示。
总之,教学常规执行要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则。教师应该认真执行教学常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矩意识,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学校应该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教学研究要实
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各教学环节的问题研究与反思,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做实教学研究,一是以学校为单位,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成立教学研究机构(教科处、教研组或备课组),发挥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职能,要研究制定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对教师个人开展教学研究作出具体规定,保证教研活动时间,并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活动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履职考核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开展集体备课时,学校按学科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文综(历史、地理、政治)、理综(生物、物理、化学)、体艺等6个备课组,每周由备课组长召集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备课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非集中备课至少一次。要制定好学期或年度教研教改计划,按照“五定”的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目标、定任务)扎实开展教研工作,将活动落实到人。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考勤、有记录、有效果,学校职能部门要做到有检查、有指导,切实将常规教研活动常规化。教师个人也要在教学计划中做出教研教改安排,根据专业与学科特点,坚持“问题就是课题”的工作思路,确定学期教改内容或研究课题。二是要开展好主题教研活动,丰富教研的内容,比如开展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的教研活动,要以学习教育理论、熟悉课程标准、备课、说课、观课、议课、同课异构、教学论坛、课例分析、经验分享,撰写论文等探究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在活动中,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上研究课、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上示范课,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要搭建教研平台。学校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搭建教研活动的平台。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好外出培训教师的作用,为外出培训教师开展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促进教师开阔眼界,提升能力。落实落细校本研修工作,将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研讨学习纳入年度校本研修计划,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落实培训学分管理和考核机制,坚持政治学习和能力提升两手抓,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育人观和学习观,提高教师驾驭课堂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四是转变教研方式,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成为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和促进者。教研工作要注重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听课、领导评课单一、呆板的方式,采取由教师自主上课,全体教师参与式讨论、研究的新形式,通过组织对比教研、互动式教研、联合式教研等活动,支持和帮助学校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借助集体的智慧来提高教师的能力。每位教师都应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参与教研,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体会、反思、随笔、论文,逐步形成新的教研制度。总之,教学研究应该基于实际的教学实践,通过观察、分析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教学研究中,应该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和虚假陈述。同时,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解读,也应该基于客观的数据和事实。
四、督查检查要勤
教学常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者应当遵循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教学常规督查检查的任务。首先学校要明确教学管理责权。学校应当实行校长、教务处(教科室)主任、教研组(年级组或备课组)组长、科任教师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学校校长是教学常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围绕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有效组织协调,及时监测评估;教务处(教科室)主任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具体管理者和组织者,具体负责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部署和安排,落实学校教研组(年级组或备课组)的教学常规工作。其次学校要对教研组(年级组或备课组)以及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样检查(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所有检查需要有痕迹记录和评价,通过过程监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检查中,要注重教学常规的精细化。一是抓各类计划的落实。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制定出教研组计划、备课组计划以及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计划。如:学校要求各备课组在制定计划时,要根据各学科特点在年级中开展相关学科活动(旨在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可操作性。具体落实的措施:备课组计划在开学预备周集备时组内讨论通过后在备课组长会上进行交流、学习,中期进行检查,期末总结完成情况。二是要抓课堂管理,增强课堂实效性。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方案,如《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比较具体的规定。为保障落实,还应制定了《教学巡查制度》,由专门人员每天不定时推门进入教室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及时进行通报。三是抓好“五查一评”教学常规检查。“五查”即每月月底教师备课、学生考试情况、学生作业批改情况、学生辅导情况、教科研(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落实检查。“一评”即家长和学生的评教评学。再次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督查检查。一些学校之所以基本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的缺位不无关系。因此,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按照相关政策,尽快建立健全区域内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避免出现“各吹各打”“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另一方面县级要成立以专职教研员为主,学科兼职教研员或骨干教师为辅的各学科教学常规督查组,建立教学常规管理常态化督查检查机制,按照教学常规管理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学校,及时指导和规范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行为。同时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覆盖辖区内中心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常规管理督查评估工作,并將量化结果纳入对学校办学质量考核,从而促进和推动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真正实现提高教育质量要从落实教学常规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