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 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的三重逻辑

2024-04-22何巍

三角洲 2024年3期
关键词:内蒙古数字化数字

何巍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稳定之本,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互联网平台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广泛应用,驱动乡村治理产生深刻变革。数字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基本方略。

问题的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平台化转向

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相关成果还不是很丰富。现有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数字乡村治理的现实:一是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的作用,研究者认为数字治理有效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二是数字乡村治理,研究人员围绕顶层制度设计、数字平台运营、治理体系重塑等课题展开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数字技术与治理实践的结合引发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乡村治理变革;三是数字乡村治理的现实挑战。研究者关注组织运行和技术嵌入本身的问题,认为如何实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组织的相互联系与合作,仍然面临着技术体系、人才和制度等方面的挑战。

研究者们都试图从管理学视角解答数字技术推动乡村现代化的各类问题,研究主要围绕数字乡村治理结构的变革,将其视作一种管理方式的创新,忽视了数字技术本身给乡村带来的全面变革,未注意到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媒介物质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连接整合作用,但数字乡村建设主要依赖数字技术本身发展模式展开。

5G技术、算法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媒介技术的应用,驱动着乡村治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而在数字乡村建设实践研究中,多为对南方江浙发达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模式的描述和探索,而内蒙古乡村作为农牧区交融的地方,其数字乡村建设模式更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才能实现后发优势。

因此,本文从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物”在其中的内在逻辑出发,通过对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实践的考察分析,梳理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的数字化逻辑,总结数字乡村实践中面临的连接性问题,提出数字乡村的平台化发展策略,以数字乡村建设的连接性问题,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平台化推进策略,以期为中西部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数字化: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的三重逻辑

纵观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数字乡村社会治理依托数字技术的升级经历了不断升级迭代的过程。数字乡村由1.0时期的夯筑基石到2.0时期的业务聚能再到3.0时期的平台交互,向着基础设施数字化、平台支撑数字化和应用场景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一、基础设施数字化,数据通

2018年起,内蒙古地区开始全面布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从互联网基础硬件建设如光纤入户、传统广电網络数字化升级、物流信息服务建设三大面向驱动内蒙古农牧信息通信条件不断升级,内蒙古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首先,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全区行政村光纤通达率为99.5%,4G网络覆盖率为99.45%,宽带通达率达到100%。其次,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自2019年启动实施以来,累计建成3万余个,5G网络已实现12个盟市市区、103个县级和914个乡镇主要区域连续覆盖。最后,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53%以上。

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基础数字技术网络搭建,村村通宽带,互联网技术全覆盖。农牧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完成有效弥合了城乡数字鸿沟,更成为第二阶段算力平台数字化的基础。

二、平台支撑数字化,业务通

从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数字乡村发展主要任务分工方案》开始,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从1.0时期的数据通升级为2.0时期的业务通,数字基础资源开始连接实践业务,打通线上线下。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搭建服务中台,进行数字业务迭代升级和数字服务能力组装,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服务平台牵引。2021年,内蒙古针对农牧业开通12316数字服务平台,由党建牵头引导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由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智慧应急管理,提升农村牧区数字化治理水平。2022年,内蒙古全区共有9个盟市引入“为村”平台。手机小程序平台支撑指引各地村庄开通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引导村民实名加入,交流工作生活,商讨村庄事务,实现农村信息化,实现了农村事务的移动化管理。以乌兰察布市为例,2018年以来,该市与腾讯公司合作,建设乌兰察布“为村”项目,目前已实现“全域为村”,成效显著。该市的黄旗滩行政村,曾获得腾讯颁发的“为村示范村”荣誉称号,在“为村”平台的活跃度一度位居全国前十名,得到中国青年报、中国县域经济报、澎湃新闻、内蒙古电视台等各级媒体报道。在具体的实践中,除了日常的村务信息外,村民还能通过“为村耕耘者”和“村级事务管理平台”了解到全国各地农村的新鲜事;同时,村干部也教村民多形式展示黄旗滩村的风土人情、村容村貌,让全国各地的“村友”们认识并了解黄旗滩。通过自我展示,吸引了很多外地企业到村里投资,辐射带动全村村民加入企业里打工,入股分红,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宝乐歌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从“村友圈”了解到了黄旗滩村优越的自然环境,来黄旗滩村考察后,签订了“万头羊场”合作协议,总投资2000多万元,投产后提供长期性岗位16个、临时性岗位32个。2021年,内蒙古盛齐堂生态药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同样在“村友圈”认识了黄旗滩村,在通过考察调研后,签订了180亩土地的流转合同试种中药材黄芪。自从推行线上村务管理平台以来,不仅给村里带来了不少商机,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村务管理、村容村貌建设中去。

内蒙古广电网络公司还开发了近20项数字电视端智能应用,由电视媒介支撑基层公共服务,内蒙古广电积极打造教育平台,聚合各类优质课程资源,推进各类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在线化和互动化,并设置了国家统编教材广电网络电视专区,向牧区群众免费提供国家统编教材同步课程直播、点播服务,有力地实现了边远农村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实现了乡村文化振兴。而依托数字技术开发的“移动大喇叭”,能实现实时监控乡村安全,助力完善农村应急体系。

第二,业务多元拓展。乌兰察布13个乡镇做实数字平台网上办,将公共服务全面植入“一微一端”,依托网格组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微信群4397个,形成民情有回应、工作有跟进、效果有反馈的工作闭环。在“包头农牧”App设置“社情民意”专栏,实现了农牧民群众意见建议“一端受理”,农畜产品交易、查詢“一卡通”,生活缴费便民服务“一端办结”,切实以数字赋能助力精细服务提档升级。鄂尔多斯基于智慧广电平台打造起集政用、商用、民用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农牧区人口提供高清和标清电视、互动电视节目及本地综合信息化内容,开通党建、政务、教育、法律服务、蒙速办、健康生活、休闲旅游等服务,农牧民可在线学习农业技术、接受农业专家的指导,掌握更多种植养殖知识和信息。

第三,数字能力组装。不同于第一阶段的数据分散,从2021年开始,内蒙古地区各大政务平台账号纷纷上线,实现一站式服务。阿拉善农牧业大数据平台于2021年投入运行,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采用“1+10+N”模式,即“1个平台、10大板块、N个应用系统”,其中10个板块包含党建、农业、牧业、土地确权、草原奖补、产权制度改革、合作社、数据管理、手机端等,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牧业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了党建引领农牧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一站式”服务平台。鄂尔多斯数字乡村管理服务平台于2023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由智慧村务子系统、智慧党建子系统、网格化治理平台、随手拍模块、综治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四情站建设、便民服务平台8个部分构成,集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智慧党建、智慧农牧业等多项数字化运用为一体,实现了政务、党务、财务信息公开。在政务服务方面,集智慧政务、便民服务、养老服务、电子商务于一体,为村民提供政务服务办事指南、健康医疗、文娱旅游、供需交易、招工就业、农技培训等多元化服务,实现各类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一触即达”。

三、应用场景数字化,交互通

针对应用场景拓展不足、线上用户少的问题,2021年,内蒙古以县级融媒体作为支撑平台,发挥媒介平台巨大的连接能力,搭建数字乡村全媒体。这一阶段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与乡村振兴全面融合,为数字乡村建设拓展应用场景,开发汇聚更多能力的连接平台。具体表现为算力赋能农业经济、虚拟技术赋能文旅发展、内容服务共同体建设。

2022年,内蒙古成为国家八大算力枢纽之一,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开始走向集约规模化和绿色化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地理信息(GI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充分运用。如兴安盟扎赉特旗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的智慧农业等开展智慧种植,为农作物开发“三链合一”的“绿芯”数字身份,实现作物到产品的一站式数字信息管理。托克托县利用小牧童智慧畜牧云平台,围绕牧场实现智慧放牧,每一只羊的信息都录入放牧系统,提供智能化的实时放牧。

同时,内蒙古各地大力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各乡镇通过淘宝村等物流系统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不少农牧业企业、农牧场主借助网络销售、直播电商、短视频等方式打开特色农畜产品销路。2022年1月~11月,内蒙古农村网络零售额共实现181.94亿元。以巴彦淖尔市为例,该市在电商直播方面走在了全区前列,实现了农村牧区电商服务网点全覆盖,农村电商交易额逐年上升。2020年11月,巴彦淖尔日报社快手MCN机构正式揭牌运营,成为内蒙古第三家快手媒体MCN机构,也是全国首家党报快手媒体MCN机构。目前,巴彦淖尔日报社MCN机构旗下入驻成员账号近百个。12月,巴彦淖尔日报社快手MCN直播电商基地成立,进行不间断直播,把巴彦淖尔的农产品特别是“天赋河套”授权使用的系列产品的销量做起来,影响力和知名度做起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带,为推进“天赋河套”公用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文旅建设方面,内蒙古相继打造出“安达”“赛努”“云宝”等多个虚拟吉祥物,开发博物馆虚拟空间。呼和浩特新城区数字乡村生态大数据平台的手机端应用——“敕勒新城”小程序,设置“农旅、乡见、进村”等模块,主要提供旅游资源共享服务。依托敕勒川草原品牌,引入虚拟场景、智能步道、物联网监测及虚拟贴身导游,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鄂托克前旗构建数字乡村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基层智能服务模式。平台采取乡镇配合、嘎查村(社区)参与、农牧户试点示范的方式,推出一村一码、一街一码等应用,游客可通过扫码导览一张图查看本地餐饮美食、民宿酒店、种植采摘、民宿特产等旅游景点信息、嘎查村基本情况和周边信息等特色服务。

2021年,内蒙古上线“草原云”融媒体平台,成为农牧区流量最大的数字平台。“草原云”平台以本地政务和农牧业产业、农牧业文化传播、农牧业生产科普为主要内容模块。“草原云”进一步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成为本地居民衣食住行的重要接口,全媒体平台的内容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成为内蒙古地区的“共识之网”。“草原云”打造出的“爱上内蒙古”IP传播,深化了各族群众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何巍,男,博士生在读,讲师,主要从事媒介与社会治理研究。本文系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内蒙古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NJSY22255)”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猜你喜欢

内蒙古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可爱的内蒙古
答数字
爱在内蒙古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