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课程改革探索
2024-04-22许杭建
许杭建
摘 要: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的适应性,避免“两张皮”问题,常州刘高职在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理念统领下职教课程改革,本文以以常州刘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建设为例,分析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探索路径以及成果。
关键词:产教融合 课程改革
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的适应性,避免“两张皮”问题,常州刘高职在顶层设计中明确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理念统领下职教课程改革实践。下面以我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为例,谈谈我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统领职教课程改革探索的做法和经验。
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建设案例
我校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汽车经销商集团共同突破原有校企合作模式的束缚,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深入合作、共赢发展、长效稳定的现代学徒制(其鲜明的特征是校企联合双元育人和学生双重身份:学校的学生、企业的学徒)合作模式,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课改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围绕课程建设改革该专业的做法有如下五个方面:
1.1 寻求各方合作需求点
学校(刘高职)的合作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需要引入企业汽车技术训练标准,需要企业师傅深入指导,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实训基地,需要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需要企业文化融入学校。经销商集团(宝尊集团4S店)的合作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员工素质及能力提升的需求,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储备机制,学校帮助其员工进行岗前培训,降低人才培养成本。主机厂(上海通用)合作需求:提升企业文化影响力。提升经销商企业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企业培训认证网络,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1.2 共同探索人才培养弹性学习制度
校企共同探索与实践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兼顾在校学习和在宝尊集团汽车4S店工作,采用以汽车4S店工作岗位培养为主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学生被选拔入“宝尊通用学徒班”开始,保证其每学期有50%以上的课时在宝尊集团完成。发挥学校、上汽通用及宝尊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掌握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
1.3 校企共建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配置学校课程和上汽通用汽车入门级及铜级课程,重構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兼顾学生获取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形成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的课程教学内容。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为:从学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上汽通用汽车专业知识体系中找出有共性的可供融合的课程,融合后的课程以宝尊集团汽车修理工岗位的核心能力和岗位用人标准为依据,以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
1.4 校企共同实施课程
学生在校的第三年参加江苏宝尊集团的选拔,合格后进入“宝尊通用学徒班”,也就从此在企业获得了学徒岗位。学徒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每学期学徒制课程的学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具体完成形式采用课程置换的形式,即利用学徒制课程置换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应课程。学校原有的校企合作是以学校培养为主,虽然有企业的指导教学,比传统学校教学更贴合企业的实际,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实际企业职业能力训练的情况,另外,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又有流于形式的弊端。
1.5 制定创新评价体系
校企三方将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与上汽通用汽车经销商员工岗位晋升等级考核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探索课程考核与岗位资格考核贯通,工作业绩考核、导师评价与学习成绩的互认和衔接,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应用为目的的学校、校企、行业或顾客三方评价机制。
2 常州刘高职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探索路径以及成果
“十四五”期间,常州市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任务,重点布局10大产业。我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紧密对接常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秉承“立足二产、联动三产”的专业(群)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2.1 根据区域行业产业分布,科学设置五大专业群(链)
其中:交通工程系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目标,重点开发新能源汽车(申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以及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形成“汽车技术”专业链。
2.2 专业群建设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的适应性,避免“两张皮”问题,学校在顶层设计中明确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为原则,构建了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以及企业、学校双主体育人为路径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建立校企联合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主要专业(群)与区域相关产业相适应。比如“汽车技术”专业链与江苏宝尊集团、上汽通用汽车公司三方合作,形成“校企三融四共”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2.3 推进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力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我校主动服务常州乃至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我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为源头,以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开发理实一体课程为核心,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为重点,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为保障,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以及财经商贸服务类五大产业群,学校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构建了“五系五群”的专业布局,务实开展课程建设。
(1)融合推进:学校把“产教融合”作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的重要举措,融入学校各专业(群)人才培养改革的各个环节,贯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依托学校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和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的工作格局。
(2)需求导向:各专业(群)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以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为基点,逐步完善專业群定位与布局;在明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快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的开发与试点,积累教学资源和成果,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3)共同参与:拓宽企业的参与途径,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调动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同时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行业部门的管理与指导,真正促进学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培养企业需要、适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
(4)合作开发: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项目,校企共同开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修订、专业课程建设、项目化教材编写、教学整体与单元设计以及信息化资源建设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学校人才培养。
(5)课程改革:结合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项目,全面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或任务式培养,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与区域龙头、骨干企业深入合作,构建校企联合的课程改革研究团队,推进生产性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发与试点。
(6)共建基地:满足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的实施。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如依托行业、企业、学校三方的资源优势,共建专业教学工厂、理实一体化教室、校企合作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7)协同育人: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制度,在学校五大专业群(链)技术性、实践性均较强的前提下,加大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进一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材提供多元化路径。
(8)师资培养:校企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中心,加强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作为产业教师指导专业和教学实践;坚持在职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和横向课题研究,提升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2.3.1 学校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开办三年制职业中专、五年一贯制大专以及“3+4”分段培养(中职+普通本科)的学制模式。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6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首批智慧校园建设学校,2017年认定为江苏省首批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以上重点项目的成功建设,为全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3.2 以学校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为核心,面向产业群打造专业群(链)
(1)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学校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省级高水平现代化学校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不断打造品牌与特色专业。
(2)设立五系对接优势产业:常州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更好发挥专业的“集群、集聚”效应,更好服务于区域优势产业,学校进行了机构调整:如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建立机电工程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物联网)工程系、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组建交通工程系、发挥数字创意优势设立艺术设计系以及为财经商贸类服务的经济管理系,共五大系部。
(3)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各系分别围绕品牌或特色专业,拓展相关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加快专业群建设的步伐:比如: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获教育部示范专业点,同时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成为江苏省以及教育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2.3.3 定位专业群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群
面向特定的“产业”和“服务域”,学校五大专业群构建思路清晰,群内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第一、各专业群务实开展职业岗位(群)调研,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形成了专业群岗位能力分析报告;第二、围绕岗位群工作领域,构建了“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群选修课程”,形成各专业间彼此联系、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第三、以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认知特点为中心,科学设置五年一贯制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形成课程群。例如:汽车技术专业群:主要面向汽车维修产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引入美国通用ASEP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和职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训练、工作实践、职业培训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融入专业课程,合作开发9门专业核心课程,现数字化资源课程达8门,出版《汽车空调检修技术》《汽车认知》等理实一体化教材。
3 常州刘高职应用型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在课改理念、专业构建、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资源建设、基地建设以及团队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仔细分析问题、寻找不足:
3.1 聚焦产业思路明确,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群构建有待完善
学校“五系五群”的建设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发展,结合产业链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工作任务以及相关职业能力的深入分析,在原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优化,形成特色专业集群。通过设立复合型新专业以及改造传统专业等方式,集中力量办好优势、特色专业群是当务之急。
3.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需加快科学构建
为培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已搭建政、行、企、校多方联动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依托平台,改造传统“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三段式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向“职业需求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转型有待加快推进。
3.3 紧贴企业生产以及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的应用型课程还需打造
我校各专业群骨干专业仍要继续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以及跨专业、跨领域课程,要把企业生产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应用型课程的重要载体;要把企业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重要选题来源,丰富应用型课程群。应用型课程除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合一,体现项目化、一体化和应用性。
3.4 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需积极探索推广
应用型课程需探索符合专业群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应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应积极推广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完善分层教学制、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等,着力促进学校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应用型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还未充分体现。
3.5 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的开发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需协同推进
实训基地建设是满足应用型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实训基地服务行企,主动承接企业生产服务,实施技术创新推广的能力仍有欠缺,引进企业科研或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训基地仍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应用型课程整体建设的水平。
3.6 校企联合、具有“双师双能型”的教育教学团队需加快培养
为加快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应用型课改试点的成功,应加快构建校企联合的教学团队,引进行业公認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参与课程建设,同时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是提升教师应用型课改能力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春晓,王金剑.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31-136
[2] 刘晓梅,刘斌.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模型与现实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9):26-32.
[3]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4]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32):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