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担当哲学社会科学新使命
2024-04-22杨凡宋天含
杨凡 宋天含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不仅赋予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更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全党尤其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力量,应坚定不移当好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领学者、讲述者、实干者,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新使命,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担负起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重要力量,是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应发挥先锋作用,走在前列。一要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从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国际与国内相互關联、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广阔视角来对该思想的理论实质、核心要旨、逻辑结构、思想实质、理论来源、时代背景、实际需求、重大意义、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解读。同时,深入研究一些领域广、纵览全局的问题, 全面审视并探讨该重要思想在各领域的思想内涵。在各个领域明确一系列研究课题,深入研究并孕育出更为深远的研究成果,为学术界贡献更为显著的影响。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来制定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规划,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的创新, 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和引领作用,以深入人心、深刻思考的方式,为在当代中国书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持。三要密切关注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理论研究。需要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所显现的新阶段性特征,充分地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基础,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理性的思考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专注于新实践和新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与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持续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提升为理论成果。通过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积极推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
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的崇高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力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积极培育哲学社会科学中起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培育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着重发展具有龙头作用的优势学科,同时关注那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以及相对冷门的学科。努力构建扎实完备的基础学科,凸显重点学科的优势,不断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创新发展,传承冷门学科,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形成学术研究与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二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哲学社会科学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中国道路、立足中国实践、凝聚中国力量,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瞄准学术前沿,着力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以守正创新、分类推进为导向,把握价值追求和基本遵循,突出优势、拓展领域,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逐步提升理论化阐述、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以及系统化教学的产出能力和水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概念、新理论。三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目前,话语体系建设的焦点和难点就在于学术话语还缺乏主体性和原创性,且自主知识积累相对不足。作为展现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要将加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放到“两个大局”中去把握,放到“两个结合”中去考量。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的观点、提炼具有标识性的概念、构建具有自身性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才能形成中国学术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通过创新和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升我国话语体系的涵盖力、解释力和说服力,最终实现中国社会话语体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归属。
担负起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要论述。2015年1月,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意见》精神,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赋予了新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党和人民的思想库、智囊团,一定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投身新型智库建设,为“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多的智库产品。一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要始终高举思想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党政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热点,集中力量,统筹规划,在推动哲学社会发展中让责任落地生根。聚焦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亟待回答与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急人民群众之急、想人民群众所想,有针对性地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的新观点,努力得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学术研究成果,夯实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能力,为哲学社会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做学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社会工作者,才可能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三是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提升调研能力和水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做好调研工作,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提高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作用;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主线,坚持因地制宜,深入基层单位把脉问诊,做到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特别是针对关键性问题以及难题积案,要研究透彻,找准根源和症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调研统筹,避免重复调研,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蜻蜓点水式调研,要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注重调研方法的科学性、数据的真实性,推动调研过程成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践行宗旨、为人民造福的过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0BJY206)、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23CDJ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1单位 辽宁大学哲学院
作者2单位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