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博物馆共建共享机制构建研究
2024-04-21白雪涛王昆林
白雪涛 王昆林
【摘 要】博物馆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化产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面临知名度低、资金缺乏、发展受限等困局。立足高校博物馆现状,学习借鉴成功案例,在中国博协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带领下,发挥高校博物馆能动性。打造高校博物馆品牌,树立IP。构建高校博物馆共建共享机制,推动高校博物馆走出发展困境。真正让高校博物馆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发挥出高校博物馆的力量,以满足新时代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共建共享;高校博物馆;困境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253—03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高校博物馆总量已近500家。这些高校博物馆担负着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双重使命,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博物馆在其学科建设、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更有不少高校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场馆,甚至是打造博物馆集群。不过,与此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均每馆5万人次的年观众量,以及70%以上高校博物馆年举办临时展览次数的不足。高校博物馆数量虽多,但多分散于各个城市的高校中,远没有发挥出他的作为博物馆教育功能。在新时期这一背景下,高校博物馆如何发挥出其功能,这就需要通过构建共建共享机制来进行高校博物馆之间的资源整合利用。
一、我国高校博物館的特点与功能
高校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相比,既有共性,即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等特点[1],同时也因为其历史底蕴、地理分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独特性。昝淑芹将高校博物馆的特点概括为:专业性强,深而不博;相对封闭,利用率底;资源丰富,潜力巨大[1]。宋向光指出高校博物馆具有“学术化、专业化、理性化”的特点[2]。一方面高校博物馆作为行业类博物馆同样具备收藏、研究、教育等三项基本功能。丁烨、马金波指出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种特殊形态,更需要走出校园,成为高校文化的“名片”,同时服务社会,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3]。张安胜指出,高校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科研,思想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功能[4]。其他学者的观点也都多从以上功能出发来进行阐释。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高校博物馆特点与功能的总结都十分中肯,也比较完善。
二、构建高校博物馆共建共享机制的必要性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波波博物馆热,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重视。通过游览博物馆了解历史,对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高校博物馆积极参与其中,跟随时代的步伐面向社会大众。唯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做出自我改变才能脱颖而出,在此情况下构建高校博物馆共建共享机制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一)我国高校博物馆所面临困境
在研究高校博物馆的特点时,许多学者也认识到高校博物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提出我国高校博物馆规模不大,分布不平衡;对外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与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明显不足;数字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最后提出高校及高校博物馆自身都应该相互支持并配合,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发展[5]以及高校博物馆在运营管理、伦理问题和运营实践三方面的困境[6]。
(二)长期封闭缺乏自我改变意识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内的一个教辅部门,其主要对校内师生开放以及负责部分政务接待讲解。一方面开放人群有限,另一方面开放时间也受限于学校放假情况。在我国《博物馆条例》中规定: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博物馆应当开放;国家鼓励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一规定在各省市县级国有博物馆落实较好,但在高校博物馆中落实明显不足。大多数高校博物馆深处学校内部,不仅社会人员进校参观困难,甚至本校学生对本校博物馆所在位置都不甚了解。平时高校博物馆事务性工作较少,这导致部分从业人员沉溺于现状,不愿意进行主动改变。
(三)经费来源单一,制约发展
高校博物馆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拨款,作为教辅部门高校博物馆经费往往不足,甚至仅够基础运营。有限的经费首先是用于保证基础运营,在基础运营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改造。借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多数高校博物馆还停留在“生理”阶段。高校博物馆如想进行展陈更换,藏品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团队进行藏品转移保护,布展设计。场馆升级则需要专业设计团队,这些都不是仅靠博物馆自身就能完成的工作,这一笔笔经费支出对高校博物馆而言不易申请。同时高校博物馆属于学校内部机构,很难享受到国家针对博物馆免费开放提供的相应补贴。经费的缺乏极大的限制着高校博物馆的各项活动,限制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
(四)展陈落后,宣传力度不足
高校博物馆与同为教辅部门的高校图书馆人流量与知名度相比,显得冷清与低迷,在高校内部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一处机构。而高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往往不愿主动改变,博物馆中的展陈往往一次布展多年不换,部分高校博物馆的展陈已经落后于时代。而这些落后于时代的展陈又如何吸引参观者前往参观,各省市级博物馆多还通过举办临展来弥补和丰富展陈不足。但高校博物馆极少听闻有临展举办,或临展基本不为人所知,缺乏高质量的展陈。高校博物馆不是缺乏藏品,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统计,高校博物馆藏品总量远远超过了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吉林博物院、福建博物院的总和[7]。但大家往往对各省市博物馆如数家珍,对高校博物馆一无所知,这与宣传力度不够有极大关系。过去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各个省市博物馆都在想尽办法进行宣传。但部分高校博物馆还是跟过去一样,“风雨不动安如山”不主动拥抱时代。
三、构建高校博物馆共建共享机制的途径
国内学者对高校博物馆现状与困局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策,都具有借鉴意义。如:邹磊提出丰富资源,创新服务,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加强构建博物馆与高校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模式的解决方案[8]。昝淑芹提出高校博物馆应该向综合化发展、向研究型过渡,并建立数字化博物馆[9]。高荣斌认为高校博物馆要办好基本陈列及临时展览,要有一定的规模和现代化设备,开设相关的博物馆学课程[10]。钟霞军提出了地方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根据学校特色,准确定位,多方筹措资金,广招贤才,提升展陈方式,打造精品[11]。众多的学者都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解决之道,但这些解决之道在实际中如何落实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走出校园寻求多方合作,打造高校博物馆新模式
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博物馆热已成一种趋势。各省市博物馆成为外出游玩参观的必去地点,这带动了博物馆的发展。通过参观博物馆也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但目前各省市博物馆多为历史类博物馆,缺乏专业性博物馆,而高校博物馆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部分高校博物馆侧重于某一主题进行藏品征集与布展。如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多侧重于中医药文化的展示,地质类大学博物馆多侧重于地质方面,航空航天类大学对侧重于航空航天方面。这些展陈也正是社会上所缺乏的。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在于向多少的观众传递了具有价值的信息,有多少观众从中学习受教育。
同时高校博物馆藏品不可谓不多,藏品不可谓不精。如此多的藏品和各种主题的展陈如何走出校园展现给社会大众,是高校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已有高校博物馆进行过积极探索,并有成功案例。如:成都市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共建成都自然博物馆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旧馆位于校内,仅限于校内师生参观。新馆则搬至学校西北侧紧邻地铁等交通路线,有利的区位交通便于公众前往。自开馆以来,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现状,目前该馆已成为成都市一处重要的社教场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这一模式即未脱离高校博物馆的范畴,同时也探索了一种高校博物馆发展新模式,是高校博物馆共建共享的一处成功案例。当然早在成都理工之前中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已主动为周边社区和武汉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开放服务。
(二)发挥自身优势,拓展资金来源
针对高校博物馆我们常提及资金不足的问题,仅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索取,并不是解决资金短缺的唯一途径。高校博物馆自身有着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有着丰富的藏品资源以及专业的团队。有部分高校从自身开源上下功夫。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物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等采取对外门票收费的政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物院开展各项展览进行增收,这样下来的收入已经能够大大减轻博物馆的资金压力。目前有部分高校博物馆为接待社会观众专设通道,方便社会大众前来参观。高校博物馆在对外开放方面,多视高校寒暑假情况而进行开放。寒暑假往往又会是博物馆这一类社教场所的参观高峰期,因而已有部分高校在寒暑假对外开放。部分高校博物馆积极与小初高学校合作,接待学生研学参观等活动。如: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作为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该馆主动利用自身优势,与小初高学校合作开展科普进学校等活动。开发研学课程,吸引学生进高校博物馆。这一系列的活动,使该馆进一步走進社会、面向公众。这样大大拓展的高校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发挥博物馆力量,打造品牌树立造IP
在2022年的上博主办的博物馆的力量 赋能城市未来——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中,多为专家学者提及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品牌,而高校博物馆也是高校自身的一个品牌。当前多数高校博物馆的影响力多仅在学校、行业协会内。极少有高校博物馆“走出高校”将影响力扩大到社会,或将藏品外借其他博物馆进行展出。这样“居家自守”既不利于藏品为社会大众所知,也不利于高校博物馆的宣传。在各省市博物馆IP层出不穷的时候,如:陕历博的唐妞,甘肃省博的铜奔马,海南博物馆的南溟子等,我们却极少听说某高校博物馆有自己的IP。没有自身的品牌意识,宣传力度不够,高校博物馆受制于学校本身,难免出现“酒香就怕巷子深”的情况。各大博物馆IP其原型多来源于自身的藏品,这要求高校博物馆深挖自身藏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IP。未来几年,博物馆馆藏文化资源必定成为热门IP [12]。高校博物馆想脱颖而出,博物馆文创也将是一个超车道。一个深挖藏品又极具博物馆特色的文创,往往能让一座博物馆火速“出圈”。
(四)发挥专业委员会作用
全国高校博物馆均为中国博协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员。如何推动高校博物馆进行沟通交流,推动高校博物馆走出本校。高校博物馆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藏品展出等活动。这需要专业委员会进行牵头,在专委会的带领下搭建平台让各高校博物馆馆长之间进行对话,对高校博物馆内部的展陈互动、藏品交流等达成一致。真正达到高校博物馆引进来,走出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博物馆学界的学者对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功能、问题及发展建议等方面都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也为学者们所关注,实际中各地高校博物馆发展水平不同。目前学界大部分以东部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为研究主体,而关于西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的研究则还有所欠缺。针对高校博物馆发展困局,已有部分成功案例可供参考。在中国博协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牵头,结合成功案例发挥高校博物馆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系统科学的研究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打造高校博物馆共建共享机制。为高校博物馆体系的完善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高校博物馆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让高校博物馆既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也服务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昝淑芹,金利勇,续颜.关于高校博物馆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9(2).
[2]宋向光.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J].文化学刊,2007(3).
[3]丁烨,马金波.上海高校博物馆现状分析与功能再定位[J].上海艺术评论,2021(5).
[4]张安胜.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内涵、定位与路径论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
[5]谢祥,章鑫,沙迪.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2).
[6]赵桂玲.中国高校博物馆之价值、困境与发展思路[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2(2).
[7]林毅红.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博物馆如何破茧重生[J].中国博物馆,2012(2).
[8]邹磊.高校博物馆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2021(22).
[9]昝淑芹,续颜,陈军.中国高校博物馆特色与发展趋势[J].中国博物馆,2003(4).
[10]高荣斌.试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与发展[J].中国博物馆,1996(4).
[11]钟霞军,朱智德,韦威,等.新时代对地方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9(12).
[12]郑晓芬.互联网IP浪潮下的“博物馆文创”[J].商业文化,2016(22).
作者简介:白雪涛(1982—),女,汉族,陕西吴起人,大学本科学历,历史学硕士,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文博系列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基础理论与藏品研究;王昆林(1998—),男,汉族,四川南充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