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运用图像叙事的意义、困境及路径

2024-04-21李雯雯张显全

邓小平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李雯雯 张显全

〔关键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图像叙事;思想政治教育

图像叙事即图像与敘事的结合,从概念上讲,它是指存在于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以多种传播媒介为载体,尤其是以影视、绘画、摄影、广告等图像符号为基本表意系统的叙事表达。①图像叙事在其生动性、感染性、直观性上有文本叙事所不具备且无法比拟的优势。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落实好常态化长效化要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①的必然要求。党史本身所具备的“故事性”本色,高校课堂、网络、实践等育人阵地的多样性,以及传播技术、视觉媒体的加速助推,让图像叙事成为了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必选方法、首选方法。因此,在全面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背景下,厘清运用图像叙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对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规律的认知、夯实教育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运用图像叙事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将图像叙事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既能凸显党史“故事性”本色、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又能传承中国共产党叙事方式的优良传统、回应“读图时代”的呼唤,还能形成叙事教学合力、符合学生思维规律。这使得图像叙事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凸显党史“故事性”本色,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据党中央工作部署,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等等,概括起来又可分为党的百年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实际上,无论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理论创新史抑或自身建设史,尤其是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均可从党史史料记载中找到相对应的历史图像记录。中国共产党的图像史料包括革命战争、政权建设、社会生活、领袖人物以及英雄模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视觉层面记载着党与国家的政治变迁和社会变革进程。②“故事性”是党史的基本特征,从图像叙事切入中国共产党党史,可以穿越时空限制,传递图像声音,讲好党史故事,擦亮党史“故事性”底色,让党史图像中蕴含的历史演进脉络以及政治文化现象立体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浸润式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氛围。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目的就是在加强党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党员干部、青年师生走进马克思主义经典和红色经典文化,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要让党史以“接地气”的姿态走入“寻常百姓家”,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和叙事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区别于读原著、听报告、搞竞赛等传统教育方式,实践中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浸润式学习等方式不断兴起,让图像叙事的“参与度”与“出镜率”都大幅度提升。将图像叙事作为重要教育方法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深入挖掘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各类图像史所蕴含的育人资源,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叙事语言,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塑造,真正推动党史“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进头脑”,让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学生共享精神财富,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二)传承中国共产党叙事方式优良传统,回应“读图时代”的呼唤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①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努力学好历史、用好历史,做到以史为鉴。回望历史长卷,图像叙事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除了要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要学习借鉴党叙事方式的优良传统。

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画报这一直观方式就被运用到旨在启发工人觉悟的宣传工作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画报》《农民画报》等画报及大量革命漫画作品,积累了革命时期图像叙事的经验,也让图像叙事重要性得以凸显。此后,图像叙事的应用日愈增多。新中国成立后,图像叙事得到了广泛推广,主要应用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动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中。在运用形式上,除了传统静态的照片、画册等手段被广泛运用,动态的电影、电视作品也开始被推广运用,《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等优秀影视作品的出现,让图像叙事方式更加立体丰满起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社会快速进入了“读图时代”。在高校,图像对青年师生的影响渗透式蔓延,在互联网空间,图像语言的出现频率正在赶超文字语言,教育场域呈现“图像化”,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高校学生对于感官冲击和良好视觉体验的需求愈加强烈。图像阅读的广泛性、普及性以及突出的纪实性赋予读图时代的图像更深层次的叙事功能。②也因如此,红色教育展厅、历史图片展、红色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及综艺节目等被广泛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中。

(三)形成叙事教学合力,符合学生思维规律

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文本叙事仍是主要方式,这一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党史学习教育主渠道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但无论是党史本身所富含的图像资源对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支撑,还是其“故事性”显著特征对于党史学习教育叙事方式的需求,抑或是当前传统文本叙事运用中所出现的教育过程生硬、教育实效不足的现实需要,图像叙事都毫无疑问成为了文本叙事的重要补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承担着创设教育情境、重塑教育关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转化的关键作用。

党史学习教育叙事的有效性离不开良好情境的创设。图像叙事的象征性、暗喻性特点能够为党史学习教育创设良好的认知场域、营造浓厚的氛围感,这既能有效彰显和体现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也为教育者实施教育过程提供有效的情感、环境支撑,让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素材在既定的教育空间内从静态陈放走向动态解析。教育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运用图像叙事来创设教育情境,有利于将文本叙事所内含的抽象生涩的教育内容转变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形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协同发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党史学习教育中图像叙事的运用有助于拓宽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互动交流空间,进一步重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传统文本叙事主要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强调教育者的绝对权威,教育对象更多以“听”的姿态参与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长期单独运用,会导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固化、疏离甚至对抗。与文本相比,图像的最大特征便是可视化,能对教育内容进行生动描述。在图像叙事运用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由“你说我听”转变为“同看共思”的状态,共同挖掘并赋予图像教育功效,同步表达对图像内容的感受、理解和体悟,也因此带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二元转变为互为主体、同向同行,在提高党史学习教育质效上共同参与、协同发力。

党史学习教育中图像叙事的运用符合学生思维过程,有效建构了党史学习教育“知情意行”的运行过程。唯物辩证法科学揭示了人们“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认知图式。直观、可视化的党史图像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具体化、具象化的教育内容及感性具体的教育情境,经由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同看共思”,形成对党的历史的正向认知,并对其作出情感上的积极评价,形成深刻情感认同,进而将党史图像内涵的丰厚价值深入挖掘并升华为凝练、深刻的抽象思维,涵养崇高理想信念。在此基础上,教育者继续运用图像叙事为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抽象认知提供具体化的叙事验证,并达到指导教育对象具体实践的目的。

二、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运用图像叙事的现实困境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用好图像叙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需要针对青年学生特点悉心研究实效性强的教育方式方法。为此,要深入分析教育过程中在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精准化的长效落实机制,确保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一)教育者:主体单一,且叙事能力尚不能满足教育需求

单一的教育主体很难完全发挥图像叙事的教育优势,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目的鲜明、组织有序、计划严密,具有政治教化功能,在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③等重要观点。对于承担着立德树人使命的高等院校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从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角度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但实践中,党史学习教育却基本依赖于宣传部门组织调动,在课堂阵地则集中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认为党史学习教育只是主管部门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的固化思维依旧没有破除,“被动参与”现象并不鲜见。党史学习教育虽然是在党内开展的以县处级干部为重点的集中教育,但从培养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维度,在高校有实现青年学生全覆盖的现实需求。目前单一的教育主体无法满足这一现实需求,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运用图像叙事也无法完全发挥这一叙事方法的优势。

教育者在图像叙事的应用能力上表现不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一是在图像叙事的内容选择上不够贴切。有的没有较好地兼顾宏观图像叙事与微观图像叙事的关系,或是过多选择关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图像内容,或是囿于历史进程中社会民众个体的微观视角描述;有的没有较好地处理教育目标与青年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图像内容选取上没有紧密贴合青年学生生活实际,这就导致了叙事效果不佳。二是在图像叙事的方法选择上,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的结合运用不够到位。教育者普遍意識到要将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结合运用来提升教育实效,但在实践中仍出现了或是只将图像叙事作为教育过程的“零星点缀”,而没有深入挖掘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的逻辑互动关联,或是一味突出图像叙事,让其在青年学生关于党史学习的理性建构中“喧宾夺主”。三是在图像叙事的载体选择上,部分教育者信息素养仍不够高。教育者对于混合式教育方法的掌握还不够娴熟,在纷繁网络空间甄选恰当图像内容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线上教育设计者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对于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及精品线上课程的开发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

(二)教育对象:碎片式阅读方式对叙事过程带来侵扰

各种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读图时代”亦是如此。一方面带来了海量的图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在叙事手段上图像叙事作为文本叙事的重要补充,二者协同发挥作用,为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提供了重要路径和有力保障。但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跃进扩展,青年学生更趋向以碎片化的学习阅读习惯来认知、加工或解读生活中的各类型图像,习惯依据个人喜好选择图像内容,满足视觉感官刺激。“一图读懂”式图像的大量涌现更是加速降低了青年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辨析图像意蕴、解读图像内隐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懒于以理性的方式选择、解读、编码图像,排斥抽象逻辑思维。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方式被碎片化的图像所挟制和宰制,从而导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出现钝化趋势,深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下降。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其目的绝不是只停留在阅读图像、了解党史故事的层面。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提出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①十六字的明确要求,要做到在明理中切实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基本问题。但在现实中,青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钝化与弄清以上三个基本问题的逻辑理路之间存在现实性矛盾,与高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背向而行。

此外,与逻辑思维能力钝化同步出现的还有青年学生表达能力的钝化。对于图像的浏览式阅读方式让青年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图像等直观性信息的读取上,“习惯看图、不习惯思考,看图不看字”成为当下较常见的现象。对于文字阅读的“没有耐心”往往直接造成青年学生词语匮乏及钝化,表达能力下降,这正是因为忽略了语言文字的逻辑建构有着图像所无法比拟也无法替代的优势。当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开展特别需要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流互动,教育对象能否准确地将自身对于图像的理解程度及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的意见建议反馈至教育者,决定着二者互为主体关系的塑造,决定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

(三)教育内容:图像“泛滥化”、片面真实性与教育的求真求实取向之间存在矛盾

移动终端的广泛运用让图像对于传统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与文字阅读相比,越来越多的人群倾向于通过图像阅读来了解社会。尤其是各类影视化作品、短视频的爆发式创作、制作,在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甄选教育内容的巨大挑战。从善用图像叙事的角度,亟需大量图像来吸引青年学生、充实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激发情感认同,但诸如一些红色“神剧”以及一些低品质、高重复、只喊口号以吸引眼球的红色“神视频”的存在,让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消解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

与教育“内容为王”需求相对应,图像以及图像叙事均一定程度呈现“流量为王”的趋势。“流量为王”在图像上的呈现逻辑就是不择手段不断满足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读图欲望。也正是在“流量为王”的目标刺激下,社会上才衍生出如上所述的红色“神剧”“神视频”产品。一方面,培养了人们不好的读图习惯,使人们更加习惯于、满足于虚假“主旋律”的视觉感官体验;另一方面,让人们对于图像信息的读取更加浅层次化,党史学习教育话语的解释力和感召力被遮蔽,这给通过图像叙事达到让百年党史和红色文化触达人心、昂扬青年斗志、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目标造成阻碍。

此外,图像的直观化特征给人们带来了“眼见为实”的认知并形成思维定势。实际上,图像是对真实的模仿和拟制,而真实的客观存在并不构成图像,而只构成一种景观。①因此,如果教育者在选取图像内容时没有对图像的拍摄制作背景、过程等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和把握,则极有可能出现错误解读、片面传达图像信息的情况。另外,图像的碎片化、片段化特点也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高质量的图像素养,能立足于党的百年奋斗史以及图像的时代背景,系统全面而非碎片化地完成图像叙事任务。

三、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运用图像叙事的实践进路

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运用好图像叙事是一项系统性实践活动,需要强化叙事价值引领、丰富叙事资源库、练实叙事基本功、汇聚叙事力量、不断拓宽叙事路径,才能显现图像叙事应用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价值。

(一)遵循叙事规律与贴合学生实际相结合,强化叙事价值引领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图像叙事也是如此。党史学习教育中,图像叙事的运行规律集中体现为“建构对党史的正向认知—激发对党史的情感认同—涵养崇高理想信念—外化为具体实践行为”的运行过程。这既是图像叙事运用的基本遵循,也是图像叙事能够发挥价值引领功效的关键所在。教育者在图像叙事运用的“准备—实施—反馈—反思”的各环节都要严格遵循这一运行图式,将图像叙事运用的目标定位在引导青年学生将对党史的正向认知、对党史知识的把握与青年已有的知识体系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党史观并与其已有价值体系融为一体,激发青年学生斗志,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

党史学习教育在本质上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厘清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难题。前者是教育者选取恰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方式方法的出发点,破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则是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以及让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更加明显的关键所在,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在党史学习教育图像叙事的语境中,这个原则同样适用。教育者在设计图像叙事过程中要将遵循教育规律与遵循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紧密结合,避免自说自话,要依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建构图像叙事策略与叙事模式,进而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策略、模式进行总结、凝练,上升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样态,以此丰富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二)甄选图像与创作图像相结合,丰富叙事资源库

图像娱乐化、泛滥化、同质化的现象给教育者甄选教育内容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教育者如不仔细甄别,让失真失实、质量低劣的图像内容进入教育场景,围绕这些图像内容建构图像叙事过程,无疑会直接降低教育对象对于教育者本身的信任度,修复这种信任又需要教育者投入更大精力,于教育效果无益;另一方面,也并非所有图像都适合作为教育内容,有些图像立意深远但距离当前学段教育对象的思想、生活实际过远,有些图像构图精美但容易产生视听觉歧义等。这些内容都不适于简单移植到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加强对于党史图像的甄选能力,首先,需要教育者對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有正确认知,对教育目标有清晰定位,对选错、用错图像带来的后果有清醒认识;其次,“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育者要自觉加强党史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党史知识,这也是增强党史图像甄选能力的重要基础;最后,需要教育者广泛提高信息素养,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熟练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练就甄别图像的“火眼金睛”。

此外,教育者还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依托校内师生力量,创作可视化图像教材,不断丰富可供选择的图像叙事资源库。如笔者所在的青岛科技大学,就于党史学习教育期间策划推出《党史故事我来讲》栏目。栏目共录制视频20余期,音频40余期,涵盖了中共一大、南昌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等重要事件,“绣红旗”、“半条被子”、“腰缠万贯的‘讨米人”等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以及井冈山精神、五四精神等红色精神,参与录制的师生以接地气的方式、有代入感的话语倾情讲述、弘扬传承革命精神。依托学校融媒体中心,系列作品同步在校内媒体聚合传播,引发师生广泛关注,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效果。

(三)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相结合,练实叙事基本功

如何处理好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的关系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文本叙事占据绝对优势。教育者遵循“自上而下”的运行逻辑,依赖文本叙事的逻辑建构优势实施教育过程;受教育者在接受、消化、吸收教育内容中往往处于被动位置,也容易造成教育内容无法深入、精准地触达人心。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图像尤其是动态图像日益增多,教育者开始意识到运用图像叙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图像叙事也越发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表达内心感悟、交流心得体会的重要途径,成为破解传统单一使用文本叙事方法产生的“孤岛”现象的关键环节。但这时又出现部分教育者过度使用图像叙事甚至以图像叙事替代文本叙事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

当前,“图文并茂”既是党史学习教育过程的理想形态,也是教育成效能够得以彰显的优化路径。处理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融合工作,无论是将文本叙事作为图像叙事的注释,还是把图像叙事作为文本叙事的显性释义,教育者都要把握好图像直观性与文字逻辑性之间的耦合,让图像叙事在文本叙事中找到精准意义指向,让文本叙事在图像叙事中克服空洞乏味。在二者的具体使用配比上,要结合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科学设计,而不是片面追求数量比例。比如,在教学导入环节,教育者可充分利用图像叙事创设教育情境;在党史知识的学理阐释中,务必更多发挥文本叙事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指导环节,教育者又可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直观图像的指引;等等。

(四)多主体与多平台联动,汇聚叙事力量

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将其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日常工作,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务实行动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从“三全育人”的角度而言,图像叙事的运用理应也必须是多主体、多平台协同联动,最大化地汇聚起叙事力量。如以思想政治课为主,各相关专业课程全面渗透,精心开展党史教育图像叙事进课堂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调动各类教学主体积极性,丰富完善教学手段,科学编写教案或教学大纲,认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备讲,科学准备教学内容;利用党校、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党团组织活动,通过组织传播的方式夯实党史学习教育图像叙事成效,并认真总结经验成果;打造、推广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文化图像产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思政”嵌入、“场景”赋能,开展校园红色文化展演,打造校园“红色名片”;精选内容录制微党课、微思政课、微团课、大学生讲党史故事微视频,依托专业师生力量创作“百年党史”系列漫画作品、原创红歌、编排红色歌舞剧,并组织评选优秀作品在校内外媒体平台集中宣传展播,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组织开展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主题活动,通过学生讲党史故事反向开展图像叙事,以强化自我教育的方式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史、悟史,从党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五)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宽叙事路径

多措并举做好引进来工作。首先,将“翻转课堂”①引入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教学环节。具体而言,课前,学生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汇集、整理优质党史图像资源,自主学习、消化,自主编码形成带有自我价值取向的图像信息;课中,在教师创设的党史教育情境中,与师生现场交流互动,将感悟、困惑直观呈现给教师,教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解答;课下,学生继续反思、学习,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其次,持续做好“红色云展厅”等优质红色图像资源进校园活动。通过组织红色展馆网上参观、开展红色主题班团活动、上好红色思政大课、举办红色文艺演出等方式全面发挥线上平台在图像叙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充分依托地方党史资源等各类党史图像资源,并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全面加强文化馆、圖片展、党史展厅等硬件建设,推动图像叙事走入日常,走向大众化,在润物无声中完成叙事任务。

开阔思路做好走出去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走出去开展“现场教学”。以青岛为例,市区及周边就有青岛党史纪念馆、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李慰农公园、青岛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等多处红色教育基地。这些基地有的在室内,有的在户外,有的是沿着历史脉络展示党史人物群像,有的是对先进典型事迹进行深入介绍,都是高校师生学习党史、重温初心的生动教材和重要阵地。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等项目夯实党史图像叙事成效。在教师的指导下,青年学生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成果通过图像叙事的方法融入党史知识宣讲、党史成就展览、党史文化宣传等实践活动,更加充分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责任编辑肖雪莲)

猜你喜欢

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刻把握兵团屯垦戍边历史
以史为鉴,切实提升青年一代思政工作质量
学习习近平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